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3639359564764

      根據南傳上座部佛教:佛陀並不是千變萬化、有求必應的神,也不是無處不在、無所不能的救世主。佛陀是一位智慧和德行圓滿的覺悟者,是一位教導斷除煩惱方法的導師。

      佛陀在《大般涅盤經》中說到:阿難!當作自洲而自依,當作法洲而法依,當作不異洲、不異依。」 阿難白佛: 「世尊!云何自洲以自依?云何法洲以法依?云何不異洲,不異依?」 佛告阿難:

      「若比丘,身身觀念處,精勤方便,正智、正念,調伏世間貪憂;

      如是外身;內外身;受;心;法法觀念處,亦如是說。

      阿難!是名:自洲以自依,法洲以法依,不異洲、不異依。」

      翻譯為白話就是:

      阿難!應當將自己當作是可以依靠的陸洲明燈;將解脫法當作是可以依靠的陸洲明燈。除此之外,就沒有什麼陸洲明燈,也沒有什麼可依靠的了。

      怎樣才能夠使自己,成為自己可以依靠的陸洲明燈呢?怎樣的法,才是可以依靠的陸洲明燈呢?

      佛陀告訴尊者阿難說,應當隨時將自己的注意力,放在自己的身體(內身)上,如實地觀察,依著這樣的方式,精進而有效地,正智、正念地調伏身、心上的貪憂。如同以自己的身體(內身)為主題,換成以外身、內外身;受;心;法為主題的觀察,也一樣。這就是依靠自己,依靠法而不依靠其它的了。

      佛陀已經般涅盤了,是不會再來的。涅盤是不生不滅,沒有名法、色法的境界,因此無法描述,只能靠自己證悟。

      佛教的核心——去除煩惱——而不是關於求神拜佛、佛菩薩保佑等跟真正的佛教無關的問題。

      煩惱,在一般人的觀念中,通常是指內心的煩悶苦惱或焦慮不安。不過,在佛教中所指的煩惱,包含的範圍要大得多,它不單指煩躁、苦悶、焦慮,還包括貪婪、執著、自私、傲慢、虛榮、妒忌、吝嗇、錯誤的見解、懷疑、猜忌、生氣、憤怒、憎恨、殘酷、反感、愚昧、無知、麻木、散亂等等。用現在的話來講,就是負面情緒、不好的心理狀態。

      修學佛教的最根本目標就是要去除這些煩惱。如果一種方法不能斷除煩惱,那就不是佛陀的教導!

      佛陀不是叫你去求長生不老,不是叫你去求昇天成仙,也不是叫你去求財、求名、求利、求官、求子、求物件、求升學、求保佑、求平安……不是這些,這些都不是佛教!

      佛陀教導我們要真正認識自己的身心,去除自己的煩惱,這才是佛教!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綠色植物怎樣養會越來越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