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我是白大小姐
-
2 # 大科學家100
從不是過年的主角開始
什麼沒年味,明明是你不再是過年的主角
一個年齡有一個年齡的年味
之於孩子,就是鞭炮糖果壓歲錢
之於老人,就是子孫滿堂團圓飯
之於你我,便是做盡量多的家務,讓老人能休息,讓孩子能開心
到了付出的年齡,卻一邊悶頭玩手機,一邊嘆息已經不屬於你的東西沒有了……
-
3 # 影片點點點
我覺得是從長大的時候沒有了年的味道。
再也不會有看到大人兜裡有糖的興奮
再也不會守在別家放鞭炮的周圍等著撿拾未燃的炮
再也不會有一大堆朋友夥伴跟著你挨家串門,餓了也不知道回家
再也不會心安理得的收到巨多紅包
再也不會拿著好吃的往大街上跑了
年再也沒有了以前的味道,小時候的味道
-
4 # A國泰君安清風徐來
我是70年代的人,年味從2000年以後開始越來越淡了,可能主要原因有幾點:1,商品房讓原來的農村人群居在一起越來越少。讓城裡人越來越彼此陌生。2,年輕人口的減少,老齡化問題。3,生活的壓力越來越大。4,城市裡鞭炮聲的消除。
-
5 # 醜鑑人生by
應該是有些年頭了,具體時間不知道了,不過確實對於過年時的新衣服,好吃的,放鞭炮,以及春晚都提不起什麼興趣了。
-
6 # 到缸裡來
18歲以後,以前回老家過年有年味,現在老家都蓋新房了,找不到以前的影子了,感覺陌生了。很多兒時的夥伴也都搬到城裡了。
-
7 # 人在風上走
其實每年過年都有年味,只是形式不同。
記得小時候過年(30多年前),每到臘月二十三,我們村裡大隊部門口的二家小賣部就開始擺放鞭炮,比較小的孩子買不會響的煙花,大一點的孩子買會響的“電光炮”,小掛的100響,把繩子解開,把炮拆成一個一個的,點根香出門放炮。
二十三的晚上要“祭灶”,就是祭灶王爺,灶王爺這一天要上天向玉帝彙報工作,百姓們怕灶王爺告狀,就用“芝麻糖”粘住灶王爺的嘴,不讓亂講話,現在人們二十三“祭灶”時還是“芝麻糖”,寓意過了這一天就過年了,誰也不能說髒話、罵人了。
二十三過後,進入備年貨階段(小時候過年時街上的各商場超市都關門了,必須提前儲備),市場採購,家裡蒸饃、煮肉、穿肉片、炸魚、炸豆腐等等,所有食物做成熟的,給過年待客備用。
小時候過年家裡家裡要備三掛大鞭一掛小鞭,二十三祭灶時放一掛小鞭;除夕晚上一掛大鞭;初一早上一掛大鞭;初五(破五)早上一掛大鞭,寓意過年時各種禁忌破除了。
小時候過年沒有電話、手機、電腦,很多在外地打工的人只有過年才有假期回家與家人團聚,很多親朋好友只有過年才能見上一面,見面總有說不完的話。
現在過年,沒有鞭炮聲(放鞭炮易引發火災,也會影響環境質量),商場超市過年很多都不放假,不需要怎麼備年貨了,而且隨著電腦、手機、網路科技的發展,打電話、影片通話天天都能做到,讓遠在天涯的二個人可以面對面影片通話,彷彿對方就在眼前。走親戚就更方便了,家家戶戶小汽車,說走就走。
所以說,年味一直有,只是隨著時間的推移,過年方式也在改變,也在與時俱進!
-
8 # 教育是修行
現在我們感覺過年沒有年味,和我們國家經濟發展有關係。現在我們有錢了,新衣服不用買了,平時就可以穿;需要什麼動動手指就可以在電子產品上購買;要吃什麼也只用打個電話或者網上訂購馬上送到家,在也不用興師動眾的提前準備香腸臘肉,和麵備餡了。
歸根結底啊,現在的生活缺乏過去過年那種儀式感和幸福感了。科技越來越發達的同時,孩子們的童年經歷了一部手機一個平板一個機器人的時代,大人們也成天手機不離手。真是擔心這樣的相對無言,而只對電子產品情有獨鍾的時代。
小時候,一家人在一起過年。臘月二十三就要準備打掃衛生,小孩子太小,都要跑上跑下遞個毛巾,端盆熱水。大家都忙裡忙外興沖沖的迎接這一年中最重要的日子。
小時候,貼個春聯,一家人都得行動,搭板凳,和漿糊,斜了歪了,左邊點右邊點,大家你一言我一句,熱熱鬧鬧,歡歡喜喜。
大年三十,一大家子人圍坐在一起,看黑白電視,吃瓜子花生,聊天守歲。那時的孩子一定要等到12點放完鞭炮再睡覺。
大年初一,孩子們穿上早就準備好的新衣服,一定要早早起床,給長輩們磕頭拜年,說吉祥的話,得嶄新的錢,過一年中最美好的一天。
這樣的日子一去不復返了。現在我們不用和漿糊,想吃年夜飯出去預定,大年初一起早的孩子也越來越少……
過年要有年味,還得有儀式感。說起儀式感,人們最常喜歡引用《小王子》裡的那句話:“儀式感,就是使某一天與其他日子不同,使某一時刻與其他時刻不同。”儀式,是會讓平凡日子發光的魔法,是我們對庸常生活的復仇。
過年了,一家人放下手機,出去踏青是儀式感。我們拍個全家福,不要只放手機,我們要去相館照,打印出來,掛在家裡,也是儀式感。大年初一,晚輩給長輩拜年,是儀式感。
有儀式感的年才有年味。你說呢?
-
9 # 咩咩和小小咩
大概是大學開始吧,比較模糊的感覺高中開始沒有年味,因為沒有在老家,不像小時候除了爺爺奶奶和爸爸的兄弟姐妹,還有叔公叔婆堂叔那些,一大家子,很是熱鬧
後來慢慢的,分家後和爺爺奶奶也沒有一起過年了。前不久爺爺離開了,這種遺憾永遠沒辦法彌補了
後天是至少十多年以來,第一次回老家和奶奶,爸爸的兄弟姐妹一起過年。雖然爺爺不在了,也當了了爺爺想團圓的心吧
願天堂沒有病痛,爺爺可以安心在那個世界享福了
-
10 # 李毅56943851
謝謝邀請。我覺得所謂年味不同層次,不同年齡段,不同年代都有不同的感受。我是位五O後,經歷了瓜菜代年代,就是三年困難時期,經歷了文革,經歷了物資匱乏的年代。所以每個時期有著對年味的不同感受。過去的年味注重吃,以吃以主。你想呀,平日很少見油星,更談不上吃肉啦!什麼都憑票供應。我們遼寧當時在全國是有名的三兩油省,一個月每人定量供應三兩油,一家五口人才一斤半油呀。所以平時不捨得用油,攢了一年就為了走一次油(炸蘿蔔絲丸子)。記得每年臘月二十八九如果走在胡弄裡,就會聞到從各家的後窗後門縫裡飄出來炸東西的香味,啊!真香呀!胡弄的孩兒們會聞著香氣而興高采烈起來。這種年味在如今能找到嗎?我每每在過年時,特別是在臘月裡都在尋找過去的年味,但是,很難找到,怕是永遠的失去了。
所以要問從什麼時感覺沒有年味了,只能說從改革開放以後,人們的生活水平真正不斷提高開始的。
回覆列表
謝謝邀請,舊的習俗慢慢的都消失啦,過年放鞭炮呀,正月十五看廟會呀,以前街上都有燈展,打銅器呀,每個鄉里鎮上都會來縣城裡表演,那叫一個熱鬧呀,包括單位都有參加的活動,家人帶著看完一場又一場這些都是免費的,隨處可見。現在的都是弄到公園啦,收門票啦跟趕場一樣,現在是看個老傳統還要四處奔波的找景點啦,過著越來越沒年味啦,大街上過年冷冷清清的,看不見煙花,聽不到鞭炮,人人都關起門來過自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