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古樓殘卷

    都是生活必需品啊。古人去高考有錢的可能還能僱一輛車,大多數都是靠兩條腿走過去的,而且要經常路過人跡罕至的地方,生活必需品肯定要帶啊。

  • 2 # 武漢小市民咵天

    進京赴考的考生會攜帶一種特別的考具,名曰“考籃”。裡面有筆墨紙硯,擦臉漱口用品,有用來裝米麵餑餑的口袋,用來包菜包蠟的油紙,此外,還有飯碗、茶盅、匙箸、銅鍋、風爐,甚至還有板凳兒、釘子、錘子之類,簡直是五花八門,應有盡有。而且以前的客棧裡是沒有專門的廁所的,旅客須自理。為了解決這個這個問題,馬桶就成了出門的必備之物。

    沈括也曾在《忘懷錄》中詳細記載了出門時需要攜帶的必需品,筆墨紙硯,酒器茶盞,斧子、鋤頭,虎子。筆墨紙硯,酒器茶盞,都好說,不過這斧子、鋤頭就不能理解了!不過斧子又能防身又能砍柴,鋤頭既能除草又能開路,走不動還能當柺杖拄,這個還是能理解的,但是虎子這又是什麼?尿壺。隨地解決個人衛生問題就是道德素質的欠缺。憋著的話更不現實。怎麼辦?自己帶一個吧。

    夜壺馬桶、床上用品、還有蠟燭、茶葉、棋子、斧子、鋤頭、刀子、油筒、摺疊棋盤和中藥,如果是文人騷客,還得帶上筆墨紙硯、酒器等。所以我們在電視上看到那些遠行的古人,大多揹著個揹簍,沒辦法呀,這些東西不帶不行,不然沒法活下去。

  • 3 # 靈蛇觀史

    古人趕考,隨身物品自然不能少。

    紙筆墨硯,這些東西自然是考試答題的必備工具,就象現在的考生,不帶筆上考場用什麼來答題呢?

    米飯、香藥。是因為古代的考試不是一天,而是九天六夜,沒有吃的怎麼行,考場裡的廁所在每條考巷的盡頭,如果你在此考上幾天幾夜,不被燻死、蚊蟲叮咬死才怪,不帶香藥行嗎?

    釘子、錘子。估計很多人都不明就理,莫名其妙了。哪是因為每間考舍是沒有門的,只能自己帶一些簾子之類的釘到牆上遮風避雨。

    可見古人的科考何其艱難,我們生活在此時的考生感到萬幸吧!

  • 4 # 圍爐煮酒話春秋

    以明清為例,科舉考試包括童生試、鄉試、會試和殿試。其中鄉試和會試很麻煩,一共要考三場,每場考三天,這一共就是九天。而且在這九天的時間裡,吃喝拉撒、睡覺全部都在考場。這個時候,考生就必須帶很多東西進考場,而裝這些東西的是一個專門的籃子,名字叫做考藍。

    考藍在古達堪稱神器,因為裡面裝的東西大出我們意料。

    考藍裡裝的東西,常規的有筆墨紙硯和一些其他的輔助工具。這個很好理解,畢竟是考試嘛,筆墨紙硯這些東西在古代可不是便宜貨,國家無法提供,考生只能自己帶。所以,沒有點財力的家庭一般讀不起書,讀得起書的也未必都有錢去考試。

    考藍一般是一種三層帶蓋的木質籃子,製作有要求,不能有夾層,表面要光滑,以方便搜查有無夾帶。考藍裡面除了放文房四寶之外,還有各種雜物,而且種類十分繁多,簡直讓人眼花繚亂。大致如下:

    第一,號頂、號圍、號簾和裝食物的袋子;

    第二,卷袋、筆袋以至包菜包蠟的油紙;

    第三,洗漱用品,喝茶的杯子,蠟燭,碗筷等等;

    第四,柴米油鹽,乾糧,茶葉,蠟燭、蚊香、備用藥;

    第五,銅鍋、銚子、蠟籤兒、蠟剪、風爐、板凳、釘子錘子等等;

    第六,換洗的衣物、其他各種可能用到的或者喜好的東西,都可以帶,主要裝得下。

    東西都分門別類一次放好,到了考場還得拿出來搜查一遍,所以不能帶有字的東西,也不能帶有疑似夾帶的東西進考場。這些東西的作用除了考試用具之外,其他的都是生活用具,衣食住行、吃喝拉撒樣樣都有,考生家庭條件不一樣,帶的東西也有差別。

    大戶人家有錢,自然是能帶的都帶,儘量將考場生活環境弄得好點;但是貧寒學子就沒那麼會享受了,很多人都只帶了簡單的生活用具就進考場了,有時候甚至要餓肚子,病了也得撐到考試結束。

    古代考場十分簡陋,不像電視劇裡那樣裝修得十分豪華。明清的考場非常狹小,考場很擁擠,也很潮溼。考場裡面所有的裝置,除了一塊木板橫放當桌子用之外,其他的東西幾乎沒有。睡覺的時候,就把“考桌”放下來就成了木板床,晚上睡覺就將就一下了。而且各自的考房是沒有門的,所以如果睡覺有人打鼾,那就只能忍受漫漫長夜了。

    考場每天也會提供三餐,但是那吃的簡直是豬食。清朝有位學子就為此寫過一首詩,裡面是這麼說的:

    ……煤鍋煮粥烏雲集,鹹水煎湯綠暈浮。毛竹削成雙筷子,飯糰結住燥咽喉。……

    所以考生一般不吃考場提供的食物,北方學子喜歡帶麵點進考場吃,南方學子則喜歡帶桂圓和蓮子。除此之外,還有一些其他的小食,可以事先處理好,然後用紙包住放進考藍裡。

    當然,冷食不可能長期吃,頭兩天倒沒事,後面就得做一些熱食了。在號舍對面的牆角下可以支爐子生火煮飯或煮茶,每個號舍有一個號軍幫忙。所以,做飯這一套的東西都是要自己帶進考場的,而且不能帶大號的,只能帶那種小號的。油鹽醬醋、菜、臘肉等等吃的都用油紙包好,無湯水,吃的時候拆開熱一熱就可以了。煮茶的茶具一套也是單人份小號的,方便攜帶。

    考試的時候,為了避免被人打擾,考生自帶號頂、號圍、號簾,用錘子將這些釘在牆上當門用,還可以防雨防寒。板凳是考試的時候坐的,高矮得提前問清楚,不然考試的時候就很不舒服了。卷袋是用來存放考試用紙的,掛在牆上,防止筆墨將紙沾染,因為古代對試卷的清潔度要求很高,要求美觀,字也得寫得好,不然文章再好也是無法考中的。

    晚上考場不提供蠟燭,所以考生自己得提前帶好,號舍的牆上有了專門放蠟燭的臺子,自己將蠟燭用蠟籤放好,是不是用剪刀去剪一剪蠟芯即可。考場提供火種,考生可不必自帶打火石。

    每一排號舍的盡頭有廁所,由於通風不暢,清理也不及時,所以很臭,特別是靠近廁所的號舍,考生簡直生不如死。但是沒有辦法,號舍隨機分配,一旦分配好了就不能更換號舍。所以很多考生就提前帶好了香,點燃之後就會好很多。由於環境差,為了防止蚊蟲叮咬或者生病,考生會自帶一些藥品以備不時之需。

    號舍的衛生情況也很差,所以有些考生也會自帶掃帚來清掃;有些號舍漏雨,所以還得帶傘;有些號舍苔蘚長得到處都是,蟎蟲多,還得帶艾條燻蟲.......其實考生要帶的東西其實很多很多,但是也不可能每一樣都帶,因為考藍容量有限。

    但是考場環境又太差,各種情況考生又無法以前預知,所以是防不勝防,只要進了考場就只能忍受,直至考試結束。所以在古代,科舉考試是一件非常非常辛苦的事情,不僅要要承受考試心理壓力,還要忍受考場的惡劣環境,在身體上承受巨大的壓力。

    考場環境差也就算了,科舉考試的錄取率還低,而且還有各種舞弊事件發生,所以很多學子努力一生,花費了很多時間讀書,很多錢財參加考試,最後卻名落孫山。

    如果考生最後考中了,哪怕只是個秀才,都可以享受國家提供的福利,比如說免稅免徭役,見了當官的可以不跪拜,等等。這就是為什麼范進中舉之後,高興地發瘋了的原因。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最沒有情商的人和事,你見過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