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春風解語
-
2 # 阿梧77
《西遊記》裡面唐僧曾遇到很多美豔的妖怪,她們都是奔著長生不老去的,有著很強的目的性。女兒國的國王只是一個普通的人類,她對於唐僧只有單純的愛慕之情,她一心想要和唐僧在一起,一生一世一雙人,真正動了情。
在女兒國這一站,唐僧確實是心動了,他猶豫了,女兒國國王如花美眷,似水柔情,對他一心一意,他確實是感動的。然而他終究沒有和女兒國的國王在一起,因為他是一個和尚,是一個出家人,出家人是不能有妻室的,況且他還有著上西天求取真經的任務,所以絕對不能在女兒國耽誤。
唐僧是靈禪子轉世,不管是前世還是這一世,他都是一個不能有兒女之情的人,他自己也明白這一點,所以只能辜負女兒國國王的一廂深情。他是上天選中的取經人,他的路上註定多磨難,女兒國國王也是他取經路上的一個障礙,他必須要克服自己的情動,出家人不能動情,這一關過了,他取得真經位列仙班,這一關若是沒有過,他只能是一個凡人。所以他不能和女兒國國王在一起,為了大唐皇帝的期待,為了大唐的萬千百姓,只能把兒女情長放在一邊。
愛情和道,唐僧選擇了他的道,那麼他註定辜負女兒國國王的深情,他們註定不能在一起。
-
3 # Canlandexingkong
咱們先說一下唐僧想不想和女兒國國王在一起:在告別大唐時,李世民送行時請唐僧喝了一杯酒,高老莊唐僧喝酒,可見唐僧是喝酒的,只不過平日裡喝的都是素酒,也就是度數低的酒。女兒國過後唐僧就再也不喝酒了,也就是說和女兒國國王成品時的宴席上的酒是唐僧喝的最後一次酒,至少在明面上是最後一次喝酒!就是想表達離開女兒國就再也不喝酒了,一聞到酒味就會想起女兒國國王在一起的戀情!從後來孫悟空知道唐僧愛喝酒的型別來看,後來唐僧也是經常偷偷喝酒的,並且是讓孫悟空給找的。獨自一人喝酒,默默地懷念著女兒國國王在一起的美好,從這方面可以看出唐僧是想和女兒國國王在一起的!
那麼是什麼原因導致唐僧和女兒國國王必須要分開呢?
第一,孫悟空,如來的直接打手,他曾直言使出毀天滅地的法子擋下女兒國追兵,何嘗不是武力要挾唐僧,你若動凡心,我就滅了他女兒國,還有後文的蠍子精,老鼠精,兔子精,唐僧度不過的情關,哪一個不是孫悟空的鐵棍當頭,為他度過的呢!
第二,豬八戒,老君的間諜,而女兒國正是老君的地盤。逃離女兒國時,唐僧戀戀不捨,居然是豬八戒硬拉著唐僧離開的。要知道平日裡豬八戒都是向著唐僧的可這一次確實非常反常。唐僧是如來的代言人,如果留下來,同時得罪老君和如來,所以豬八戒是絕對的阻攔的!
第三,沙和尚,當沙和尚聽說綁票唐僧的妖怪時立馬變態唐僧不會出事,一方面是對唐僧的瞭解斷定他對佛祖的敬畏之心有底線,另一方面是他對蠍子精的足夠了解,除掉蠍子精,也就除去了女兒國的反對佛教的最後的對手,以後佛教可以前往女兒國,唐僧就在這裡的條件直接被破壞!
最後,說說唐僧,取經團隊的領袖。至少要在明面上高舉偉光正的佛教大旗,這也導致了他的無法表態。各路神仙在利益的驅使下各方條件都已談妥,根本容不下他一個凡人如此奢侈的感情要求。
以上種種原因導致唐僧無法留在女兒國。
-
4 # 小賈29274
因為唐僧去是命定的取經人。
唐僧前世是金蟬子,金蟬子是佛祖的二弟子,對佛學有著自己獨特的見解。即使是轉世投胎,命定的佛學無上智慧也只是隱藏壓制起來,但是要比一般人對佛教虔誠。
且看此世唐僧的生命歷程,從小出家皈依我佛,對佛學經典更是深諳其道,且悟性極高。
再看女兒國國王。雖然唐僧對女兒國國王許下了“若有來世”的空頭支票,但是他對國王的感情並沒什麼深刻可言。那麼,女兒國國王對唐僧呢?
在《西遊記》原著中,女兒國國王見唐僧的第一面想的就是(真是個美男子啊,我要收錄自己的囊中)
這是什麼呢,典型的看臉下菜碟!同是男人,同來的四個人中,只有唐僧這個美男子,而且女兒國國王是個沒見過男生的人。
唐僧留在女兒國,和女兒國國王在一起,完全是跌份啊。唐僧西區取了真經,那可不是普通人了啊,豈是一個國王之位可以比擬的啊。
當然說什麼情意綿綿,一見鍾情不過是見色起意而已。
-
5 # 烏雲的金邊
那女主喜孜孜欲配夫妻,這長老憂惶惶只思拜佛。一個要洞房花燭交鴛侶,一個要西宇靈山見世尊。女帝真情,聖僧假意。女帝真情,指望和諧同到老;聖僧假意,牢藏情意養元神。一個喜見男身,恨不得白晝並頭諧伉儷;一個怕逢女色,只思量即時脫網上雷音。二人和會同登輦,豈料唐僧各有心!
上面是西遊記的原文,可見唐僧並未動心,只是聽孫悟空的指揮虛與委蛇而已。不過電視劇中顯然唐僧確實是動心了的,這樣的改編我覺得很好,更加突出了唐僧的人性。
作者:loudss連結: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1520951/answer/144889053來源:知乎著作權歸作者所有。商業轉載請聯絡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註明出處。吳承恩生活的時代,是不能明寫唐僧愛女人的。明白了小說《西遊記》的時代背景之後,才有可能真正讀懂《西遊記》第五十四回的唐僧與女兒國國王的愛情故事。
由於不能明寫唐僧對女兒國國王的愛情,所以吳承恩是通過詳細描寫唐僧在特定場合下的表情、行為、狀態,讓有心細的讀者根據這些描寫去領會唐僧的內心世界。這些描寫不僅寫得極其生動傳神,而且極具真實感。
為了講清楚這個愛情故事,先要把相關的背景資料交待清楚。這個愛情故事的主人公——《西遊記》小說中的唐僧的背景:
1、來歷非凡——唐僧本是金蟬子的轉世,金蟬子是佛祖的二弟子,因為不聽佛祖講經,被貶下凡塵,唐僧就是他的第十世轉世。
2、出身高貴——是大唐帝國開國宰相殷開山的外孫。
3、身份顯赫——大唐皇帝的御弟。
4、頂級美男子——丰姿英偉,相貌軒昂。齒白如銀砌,脣紅口四方。頂平額闊天倉滿,目秀眉清地閣長。兩耳有輪真傑士,一身不俗是才郎。
5、佛學界頂級大師——唐僧從小出家皈依佛門,對佛家經典研修不斷,而且悟性極高,二十來歲便名冠中國佛教,成為絕世高僧,佛經造詣極高,精通“經、論、律”三種,所以又被人稱作“三藏法師”。
6、超級大腕主持人——被唐太宗從全國無數高僧中選中,主持一場有一千二百名高僧參與曠世規模的宗教活動——“水陸法會”,皇帝及文武皇親國戚,俱至期赴會,拈香聽講。
小說中的唐僧到達女兒國的時候應該是30歲左右。在到達女兒國之前,他經受住了多次生死劫難的考驗,毫不費力地抵禦各種美色的誘惑考驗,西天取經的決心絲毫未動搖。他的上述經歷就足以證明唐僧有著非凡的勇氣、心理素質和定力,否則他是絕對不敢接西天取經這個任務的,如果是一時衝動接下這個任務,他也絕對走不到女兒國。
在這個取經的四人團隊中,唐僧是團隊的精神領袖,有著不可動搖的志向,但是由於他沒有心機、不懂謀略、更沒有神通,凡事都要依靠孫悟空出謀劃策和執行,遇到困難和陷入困境時都要孫悟空給拿主意,而且孫悟空最瞭解唐僧的心思,所以孫悟空在某種程度上是唐僧的知己、軍師和開路先鋒。
到達女兒國時,孫悟空設想了一個非常恐怖的前景:他們將會遇到一個意噁心毒的女兒國國王,強行招唐僧做性伴侶,如果唐僧拒絕,這個女王會立刻露出意噁心毒的嘴臉,“喝令多人割了唐僧的肉,做成香袋”。
針對這個設想中的意噁心毒的女兒國國王,孫悟空制訂了“假親脫網之計”,計劃的內容和步驟是:第一步,答應與女兒國國王的親事;第二步,由唐僧騙取女王的信任和好感,完成倒換關文的工作,並把女王君臣哄騙到城外;第三步,孫悟空對女王君臣施以定身法,然後師徒一起離開女兒國。
唐僧之所以願意接受這個“假親脫網之計”,是因為他被孫悟空的設想的恐怖前景嚇著了,而他又沒有任何根據來否定孫悟空設想那種可怕的前景。這條計策顯然犯了佛家的“不打妄語”的戒條,但是為了保全自已的性命,也為了完成去西天取經的大業,最後為了避免把“這一國的人盡打殺了”,他不僅接受了“假親脫網之計”,還對孫悟空大加讚賞。
請注意,唐僧接受這條“假親脫網之計”時,他還沒有見過女兒國國王。
唐僧與女兒國國王初次見面,彼此一見鍾情女王對唐僧一見鍾情就不多說了。唐僧對女王一見鍾情是這樣寫的:
【女王看到那心歡意美之處……呼道:“大唐御弟,還不來占鳳乘鸞也?”三藏聞言,耳紅面赤,羞答答不敢抬頭。】
請注意,這是唐僧在整部《西遊記》中絕無僅有的一次“耳紅面赤,羞答答不敢抬頭”。唐僧是一個30歲左左的成熟男子,早已接觸過無數絕色美女、女神和女妖,毫不費力地抵禦美色誘惑,擁有非凡的心理素質和定力。要想讓唐僧這樣人的出現激烈的羞澀反應,可不是隨便一個美女說一些香豔的話就能做到的,必須同時滿足三個條件,第一,必須是讓唐僧怦然心動、傾心愛慕的女人,第二,必須在唐僧毫無思想準備的情況下(初次見面最有效),第三,必須是突然當眾表白愛情,才能使唐僧因為猝不及防而把持不了,立即 “耳紅面赤,羞答答不敢抬頭”。小說裡女王向唐僧表白愛情的情形,剛好符合上述第二和第三。有經驗的讀者根據女王表白愛情的情形和唐僧激烈的羞澀反應,立即就心知肚明——當唐僧一看見女王,他的心立即就淪陷了!
在小說中有沒有其他地方寫唐僧對女王的愛呢?有!在後面作者寫了一大段敘述唐僧對女王不感興趣的政治正確的廢話來掩護一句真話——聖僧“牢藏情意養元神”。如果唐僧真的對女王沒有情意,他還用得著“牢藏”?這句話真實意思,後面還有詳細說明。
還在有在最後唐僧向女王告別時的行為——“長老慢下龍車,對女王拱手道”,此時他是以一個男子的身份向女王道別,而不是以僧人的身份道別,這裡面意味深長。
唐僧被“假親脫網之計”弄得進退維谷、痛苦不堪《西遊記》原著中是這樣寫的:
【只見那女王走近前來,一把扯住三藏,俏語嬌聲,叫道:"御弟哥哥,請上龍車,和我同上金鑾寶殿,匹配夫婦去來。"這長老戰兢兢立站不住,似醉如痴。行者在側教道:"師父不必太謙,請共師孃上輦,快快倒換關文,等我們取經去罷。"長老不敢回言,把行者抹了兩抹,止不住落下淚來,行者道:"師父切莫煩惱,這般富貴,不受用還待怎麼哩?"三藏沒及奈何,只得依從,揩了眼淚,強整歡容,移步近前,與女主同攜素手,共坐龍車。】
“這長老戰兢兢立站不住,似醉如痴。”——多數讀者讀到這裡都誤以為這是描寫唐僧害羞得手足無措的樣子,這是因為這些讀者把唐僧想象成一個十幾歲的靦腆的小男生或小鮮肉。唐僧是什麼人?看看前面的唐僧的背景資料,唐僧是一個30歲左右有豐富閱歷的成熟男子,擁有非凡的心理素質和自我控制力。前面他被女王突襲過一次,對女王后面的行為早有思想準備了,此時他可能有些害羞,但是絕對不至於害羞得手足無措。
一個有著非凡的勇氣、心理素質和定力的30歲成熟男士,什麼樣的內心狀態才能讓他“戰兢兢立站不住”?——只有兩種情況:要麼是極度恐懼,要麼是極度痛苦。唐僧此時絕不可能是恐懼,真正原因是,唐僧此時陷入進退維谷的困境中了,內心痛苦不堪。
此時有兩件事讓唐僧痛苦不已,第一件,他對女王一見鍾情、傾心愛慕,但他必須在取經大業和他最至愛的女王之間做出取捨,由於他不可能放棄取經大業,所以只能割捨他至愛的女王了。他肯定要離開女兒國的,而且是一去不回,為了不給他至愛的女王帶來生離死別之痛,他不僅不能向女王表白,甚至不能有絲毫流露。
女王在見到唐僧之前,只是想找個門當戶對的丈夫,與東土大唐建立姻親關係,唐僧的條件完全符合她的要求。但是當她見到唐僧之後,情況立即發生變化,她對唐僧是一見鍾情、愛慕至極,以致於完全忘了自已的國王身份和應有的禮儀,竟然情不自禁地當眾表白示愛,還徑直走過來拉扯唐僧,小說裡這些都是明寫的。那麼唐僧是否知道女王對他的愛戀?作者吳承恩在《西遊記》原著中專門寫了一段文字來告訴講讀者——唐僧知道。這段文字在《西遊記》原著第五十五回:
【三藏沉思默想道:“我待不說話,不吃東西,此怪比那女王不同,女王還是人身,行動以禮;此怪乃是妖神,恐為加害,奈何?】
首先,作者是要告訴讀者,唐僧心裡非常清楚:面對蠍子精,如果他抗拒,蠍子精肯定會加害他;而面對女王,即使他抗拒,女王也絕對不會加害他。唐僧憑什麼認定女王絕對不會加害他?——因為唐僧知道女王是真心愛他。其次,作者還要告訴讀者,唐僧對待蠍子精,完全是逢場作戲;而唐僧對待女王,絕對沒有逢場作戲,完全是真心誠意的。
那麼問題就來了,如果唐僧當初拒絕這門親事,這位女王會不會“喝令多人割了唐僧的肉,做成香袋”呢?此時唐僧心裡面是有答案的——絕對不會!所以當唐僧見到女王之後,心裡肯定在暗暗叫苦——“假親脫網之計”不但純屬多餘,更要命的是,由於孫悟空自作主張答應了女兒國國王的親事,現在已經是害人害己、作繭自縛了。
第二件,“假親脫網之計”給唐僧帶來更大的痛苦,這條計策原本是用來對付一位設想中的意噁心毒的女王;此時才恍然發現實際上針對的竟然是唐僧自己一見鍾情、傾心愛慕的女王,而且這條計策的第二步要由唐僧親自來實施!
用“假親脫網之計”對付這位女王,雖然唐僧可以從女兒國脫身,但將會給這位深愛唐僧的女王帶來沉重的打擊和傷害,唐僧於心何忍?其實,如果唐僧是個有點心機的人,完全可以果斷中止“假親脫網之計”,另外想計策,既能從女兒國脫身,又不傷害他至愛的女王。偏偏唐僧就是個沒有什麼心機的人,在孫悟空已經自作主張答應了與女王的親事的情況下,如果中途放棄“假親脫網之計”,他實在想不出別的辦法能夠從女兒國脫身。而此時女王就站在他身邊催促上車,他無法跟孫悟空商量新的脫身計策。
西天取經的志向是不可動搖的。如果中途放棄“假親脫網之計”,他實在想不出別的辦法從女兒國脫身;繼續實施“假親脫網之計”,又肯定會給他至愛的女王帶來打擊和傷害,唐僧此時陷入進退維谷的困境。
這兩件事加在一起,讓唐僧極度痛苦、心亂如麻、精神恍惚——“這長老戰兢兢立站不住,似醉如痴。”
在唐僧旁邊的孫悟空絲毫沒有覺察唐僧對女王一見鍾情,也不知道他的“假親脫網之計”害得唐僧陷入困境,還以為唐僧是畏懼女色,或者是害怕女王“喝令多人割了唐僧的肉,做成香袋”,想臨陣退縮。所以孫悟空不但沒有幫助唐僧尋找解套的辦法,反而堅決阻止唐僧臨陣退縮,催促唐僧開始執行“假親脫網之計”的第二步。
面對孫悟空的催促,唐僧的反應是——“長老不敢回言,把行者抹了兩抹,止不住落下淚來”。“長老不敢回言,把行者抹了兩抹”,這很自然,因為唐僧與孫悟空正在實施一個針對女王的陰謀,而女王就站在他們身邊,所以只能用手勢交流。
前面說過,孫悟空很有心機,而且最瞭解唐僧的心思,以前最困難的時候都是孫悟空給唐僧出謀劃策,使唐僧轉危為安。此時,唐僧心裡肯定急切地盼望這個最瞭解他的心思徒弟給他出一個既能從女兒國脫身,又不會傷害他深愛的女王的兩全之策。唐僧絕沒想到孫悟空不但對他陷入困境毫無覺察,反而催促他開始執行“假親脫網之計”的第二步。唐僧心裡的最後一線希望破滅了,極度痛苦和絕望的唐僧支撐不住了,立即崩潰——“止不住落下淚來”。
孫悟空仍然以為唐僧是畏懼女色,再次催促唐僧行動。對於沒有心機的唐僧來說,現在已經是箭在弦上,不得不發了,於是“三藏沒及奈何,只得依從,揩了眼淚,強整歡容,移步近前,與女主同攜素手,共坐龍車。”
《西遊記》原著中的這段不到200字的描述,向讀者揭示了隱藏在唐僧心裡的對女王非常真誠的愛情。唐僧的痛苦的根源是由於他對這位女王一見鍾情,此時唐僧內心有多痛苦,他對女王的愛就有多深。
唐僧與女兒國國王溫馨甜蜜而又短暫的愛情之旅《西遊記》原著中,作者用這樣一段文字直接敘述唐僧與女王坐在車上時的各自的心情:
【同攜素手,共坐龍車。那女主喜孜孜欲配夫妻,這長老憂惶惶只思拜佛。一個要洞房花燭交鴛侶,一個要西宇靈山見世尊。女帝真情,聖僧假意。女帝真情,指望和諧同到老;聖僧假意,牢藏情意養元神。一個喜見男身,恨不得白晝並頭諧伉儷;一個怕逢女色,只思量即時脫網上雷音。二人和會同登輦,豈料唐僧各有心!】
很多讀者都被這段文字給誤導了,以為唐僧對女王毫無感覺。小說寫到這裡,需要直接敘述唐僧與女王一起坐在車裡的心情,為了避免“謗僧”之嫌,吳承恩別無選擇,只能使用政治正確文字在表面上把唐僧寫成不近女色、一心只想去西天取經的模範高僧。
“這長老憂惶惶只思拜佛” 、“一個要西宇靈山見世尊” 、“只思量即時脫網上雷音”——這些全都是作者不得不寫的政治正確的廢話。唐僧去西天取經的志向任何時候沒有動搖過,不然他就不會有前面那些痛苦了。
關鍵是這一句——“女帝真情,聖僧假意。女帝真情,指望和諧同到老;聖僧假意,牢藏情意養元神”,多數讀者都誤以為是在說唐僧在逢場作戲,應付女王。下面仔細分析,“女帝真情”這個好理解,女王一看見唐僧就情不自禁地當眾向唐僧表白過了。“聖僧假意”是什麼意思?——是指唐僧答應女王的親事是假意的。“聖僧假意,牢藏情意養元神”的真正意思是:雖然唐僧答應與女王結婚是假的,但他心裡對女王的愛情卻是真誠的,他把這種愛情“牢藏”在自已的心底,不讓女王察覺。
唐僧與女王在一起,雖然不得不把對女王的愛情埋藏在心底裡,但他對女王是百依百順,相敬如賓。唐僧與他至愛的女王耳鬢廝磨、恩愛纏綿,度過了一段溫馨甜蜜而短暫的美好時光。
《西遊記》原著中寫唐僧與女王分手的過程是這樣的:
1、唐僧下車向女王道別,女王反應非常快,一把扯住唐僧並質問;
2、豬八戒和沙僧誤以為女王準備加害唐僧,衝到車前驚嚇女王,女王受驚放開唐僧;
3、沙僧把唐僧搶出人叢,伏侍上馬;
4、妖怪趁亂把唐僧劫走。
上述過程迅雷不及掩耳,唐僧還沒有反應過來就被妖怪劫走,從此離開了女兒國。
作者吳承恩寫豬八戒對女王惡語相向——“粉骷髏”,是為了向讀者交待清楚,唐僧的三個徒弟完全沒有覺察唐僧與女王一見鍾情,由於女王與唐僧始終形影不離,唐僧沒有任何機會向他的三個徒弟說明真實情況,所以這三個徒弟始終把唐僧至愛的女王當成原先設想中的那個意噁心毒的女王,當女王最後扯住唐僧質問時,他們誤以為女王準備“喝令多人割了唐僧的肉,做成香袋”,所以衝過去強行把唐僧從女王身邊搶走。
吳承恩寫唐僧下車向女王告別時“對女王拱手”——唐僧以一個男子的身份向他一生中唯一深愛的女人道別。
請注意前面孫悟空制訂“假親脫網之計”的最後一步,是讓唐僧“下了龍車鳳輦,教沙僧伺候左右,伏侍你騎上白馬,老孫卻使個定身法兒,教他君臣人等皆不能動”,也就是說,孫悟空要對女王君臣施以定身法,必須等到唐僧離開女王一定距離之後。但實際情況是,唐僧下車跟女王行禮道別時,被女王一把扯住,這說明唐僧向女王道別時,就站在女王身邊。為什麼唐僧要站在女王的身邊向女王道別,他為什麼不走幾步離女王遠一點,站在女王伸手夠不到的位置再向女王道別,然後馬上轉身離開,好讓孫悟空使用定身法?——如果唐僧不是笨到家了,那麼肯定就是唐僧不願意讓孫悟空對他至愛的女王施以定身法,也不打算在沒有得到女王許可的情況下強行離開女兒國。
《西遊記》原著中唐僧愛女王到什麼程度?
西天取經對唐僧來說有多重要?很多人認為唐僧把西天取經當成壓倒一切的大事。其實《西遊記》原著的唐僧沒有把西天取當做壓倒一切的大事,在某些情況下是可以放棄的,唐僧曾兩次消極地放棄了西天取經任務。哪兩次?——兩次趕走孫悟空。
觀音菩薩曾經非常明確地告訴過唐僧,必須要有孫悟空跟隨保護他,他才有可能完成去西天取經的任務。唐僧是否相信觀音菩薩的話呢?——完全相信!每次唐僧要趕走孫悟空的時候,孫悟空都會警告他:沒有我的保護,你肯定到不了西天!唐僧是怎麼回答的?——“我命在天,該哪個妖精蒸了吃,就是煮了,也不算過!”唐僧的話什麼意思?——以後我在去西天的路上被妖精吃掉,那是上天註定的,不用你管!
這說明唐僧心裡非常清楚,沒有孫悟空的保護,他在取經的途中肯定要被妖怪吃掉。如果果唐僧被妖精吃了,那麼西天取經也就失敗了。但唐僧仍然堅決趕走孫悟空。這就說明,在唐僧的心裡,去西天取經不是壓倒一切的大事,只要“盡人事,安天命”就行了。有時候為了捍衛更重要的東西,是可以放棄西天取經的。
在唐僧心裡,什麼東西比西天取經更重要?——佛心。所謂佛心,就是要以慈悲為懷,任何情況下都不能輕易殺生,絕對不能犧牲無辜的人來成全自已。唐僧之所以兩次堅決趕走孫悟空,就是因為他認為孫悟空不但沒有佛心,還踐踏了他的佛心。 唐僧的信條是:沒有佛心,去西天取經是毫無意義的——沒有佛心,取經何用?沒有佛心,何以成佛?
在唐僧的心裡,他自已的生命、西天取經和佛心三者的重要性和相互關係,可以用一句話來概括——生命誠可貴,取經價更高;若為佛心故,二者皆可拋!
弄清楚唐僧把什麼東西看得最重之後,就可以看懂唐僧與女王相處時的所做所為了。
孫悟空為唐僧制訂的“假親脫網之計”,是要對一位設想中的“意噁心毒”的女王實施欺騙和戲弄,由於這位設想中的女王非常殘暴惡毒,會殺死拒絕與她成親的男人。所以“假親脫網之計”是用來保護唐僧免遭毒手的自保措施,如果這個女王因為“假親脫網之計”受到什麼傷害的話,那完全是她的殘暴惡毒給她自已招來的,唐僧師徒沒有責任。“假親脫網之計”還可以讓唐僧師徒不殺人就順利離開女兒國繼續取經行程,這也體現了唐僧的佛心,所以唐僧對這條“假親脫網之計”是很讚賞的。
可是當唐僧見到真正的女王之後,才發現真正的女王根本不是“意噁心毒”的人。而且唐僧與女王是一見鍾情,唐僧能夠感覺到女王對他的無限愛戀,即便他拒絕女王,女王也不可能加害他。所以,如果繼續執行“假親脫網之計”,就不屬於自保措施了,而是對這位深愛唐僧的女王進行感情欺騙和戲弄,肯定會給這位無辜的女王造成嚴重傷害,是非常殘忍惡劣的罪行。如果真這樣做,實際上就是犧牲這位無辜的女王來成全唐僧的取經大業——唐僧的佛心何在?沒有佛心,取經何用?沒有佛心,何以成佛?所以唐僧絕對不可能這麼做。所以當唐僧見到女王之後,由於毫無思想準備,一下子就亂了方寸,不知所措了——“戰兢兢立站不住,似醉如痴”、“止不住落下淚來”……
當唐僧抱著走一步看一步的無奈心情跟女王上了龍車之後,意外地得到了一個擺脫困境的絕好機會。在龍車上,唐僧與女王坐在一起,得到了單獨與女王說話的機會。唐僧完全可以利用這個機會主動向女王說出有關“假親脫網之計”的全部實情,還有當初制訂這條計策的原因和真正目的,然後誠懇地向女王道歉,再把自已放棄西天取經留下來成親將產生的嚴重後果向女王講清楚。這位深愛唐僧又通情達理的的女王知道實情之後,可能會很傷心很難過,但肯定會原諒他,最終還是會放他去西天取經的。
就算女王極端自私狹隘,瞭解了全部實情,知道了唐僧放棄西天取經留下來成親的嚴重後果,又得到了唐僧誠懇的道歉之後仍然不管不顧,還不肯放唐僧走,那唐僧完全可以在三個徒弟的幫助下強行離開。在這種情況下,唐僧這種做法不屬於犧牲女王來成全自已,因為唐僧沒有欺騙和戲弄這位女王,唐僧和女王之間已經沒有真實有效的承諾。唐僧在這種情況下的這種做法屬於自保措施,因為他擅自放棄西天取經的後果實在太嚴重。
按理說唐僧應該抓住這個絕好機會給自已解套。但是小說《西遊記》原著中描寫唐僧在龍車上的樣子卻是“牢藏情意養元神”——他裝出一副對女王無動於衷的樣子,在閉目養神!唐僧的行為顯然是不正常的,他為什麼會這樣呢?下面逐一分析。
1、唐僧當時頭腦是否清醒?原著中是這樣寫的:“這長老憂惶惶只思拜佛”“一個要西宇靈山見世尊”“只思量即時脫網上雷音”,——答案是肯定的,唐僧非常清醒。
2、唐僧只有主動向女王說出有關“假親脫網之計”的全部實情,把自已放棄西天取經留下來成親的嚴重後果向女王講清楚,誠懇地向女王道歉,才能解除前面的婚約。難道唐僧不懂這個道理嗎?——看看唐僧的背景,他不可能不懂。而且他應該比誰都清楚,這種事情必須一開始就徹底坦白,否則過後再對女王說,女王就不大可能相信他的話了。
3、唐僧是想在沒有解除婚約的情況下,讓徒弟幫助他強行離開女兒國?前面已經分析過了,唐僧絕對不可能有這個想法,因為這種做法是踐踏他的佛心。
4、唐僧寄希望於女王主動放他去西天取經?——看看原著寫女王與唐僧一起坐在龍車上的情形,女王這樣做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5、唐僧是怕說出真相後女王會殺了他?——唐僧自已心裡比誰都清楚,女王不會傷害他。更何況唐僧跟女王上龍車前,孫悟空兩次向唐僧保證,他已經做好防範,保證萬無一失,不會讓女王傷唐僧一根汗毛。
6、難道唐僧不知道放棄去西天取經,留下來與女王成親的嚴重後果?唐僧親口對孫悟空說過這樣的話:“今被這妖精拿住,要求配偶,我若把真陽喪了,我就身墮輪迴,打在那陰山背後,永世不得翻身!”——不論唐僧與誰成親,他都將萬劫不復,他自已是非常清楚的。
在龍車上的唐僧雖然“牢藏情意養元神”,但他是清醒的:如果他錯過了這次女王坦白的機會,那他再想離開女兒國去西天取經的可能性就微乎其微了,他留下來與女王成親,後果將是萬劫不復!
促使唐僧主動向女王坦白的個人動機和外部壓力都是非常強大、非常緊迫的。但原著中的唐僧在龍車上始終是“牢藏情意養元神”——保持沉默,這說明唐肯定遇到阻止他向女王坦白的阻力了,這個阻力之大,超過了促使他向女王坦白的動機和壓力,這麼巨大的阻力只可能來自他的內心。
坐在龍車上的唐僧面臨兩難的選擇,如果他抓住這次機會向女王坦白,他繼續去西天取經的障礙就清除了,但女王知道實情後肯定會非常傷心難過;如果他為了不讓女王傷心難過,保持沉默,錯過了這次機會,他繼續西去取經的可能性就微乎其微了,那就等於背叛瞭如來佛祖。原著中,唐僧在龍車上的始終保持沉默,不管他心裡是怎麼想的,他這種行為就是——寧負如來,不負女王!
作者吳承恩由於有“謗僧”的顧慮,在女兒國這一回完全不描寫唐僧的心理活動,只描寫唐僧的行為。所以唐僧“寧負如來,不負女王”的原因只能由讀者自已去猜測了。我認為原因是唐僧太愛女王,太心疼女王,他知道如果他說出真相來,女王肯定非常傷心難過,他實在不忍心。有什麼根據嗎?——唐僧不可能沒有心理活動,作者吳承恩為什麼一個字都不寫?唐僧的哪些心理活動是作者不敢直接寫出來?——涉及男女愛情的。
原著寫唐僧要女王送他們師徒出城,還向女王告別,主要目的有兩個,首先是要向讀者交待清楚,唐僧“寧負如來,不負女王”不是色膽包天的瘋狂之舉,而是純粹因為愛情。如果是好色,他就不會急著要走了。其次是說明唐僧西天取經的誠意——“盡人事,安天命”,雖然女王放他西去取經的可能性微乎其微,但他還是要盡力償試。
原著中,唐僧最後被蠍子精趁亂攝走,永遠離開了女兒國。作者之所以安排唐僧以這種意外的方式離開女兒國,其實就是向讀者暗示,由於唐僧放棄了向女王坦白的機會,沒能解除與女王的婚約,導致他在女兒國越陷越深,已經無法脫身了。何以見得?——唐僧如果要強行離開的話,女王是絕對攔不住的,唐僧的三個徒弟已經把他從女王身邊搶過來放在白龍馬上了,唐僧如果真要走,拍馬就能走掉。但是,看看小說中女王是怎樣對待唐僧的,如果在沒有得到女王許可的情況下,唐僧自已強行離開,那唐僧就是一個無情無義之徒。一個無情無義之徒怎麼可能有佛心? 沒有佛心,取經何用?沒有佛心,何以成佛?唐僧是把佛心看得高於一切的,所以雖然唐僧已經在馬背上了,但他絕對不會在沒有得到女王的許可的情況下離開女兒國。對於這種因為愛情引起的劫難,他的三個徒弟本事再大,也愛莫能助。作者吳承恩為了讓小說《西遊記》能夠繼續寫下去,也為了簡化故事情節,只能安排蠍子精出手把唐僧從女兒國弄走。
由於唐僧在女兒國始終“牢藏情意”,當唐僧被蠍子精攝走離開女兒國之後,女王誤以為唐僧根本看不上她,所以她只是很失落很慚愧,沒有遭受生離死別之痛,同時她也徹底放棄了與唐僧成親的念頭,這樣一來,她與唐僧的婚約就解除了。女王永遠都不會知道,唐僧因為心疼她愛護她,為了不讓她傷心難過,寧負如來不負卿,他明知這樣做很可能使自已墜入萬劫不復的深淵都不退縮。
-
6 # 公主影視
個人認為唐僧還是喜歡女兒國國王的,但他是個出家人,不能破了戒,再說他肩負著要去西天取經的重任,不可能同她在一起的。
唐僧心裡一直牢記著作為和尚要遵守的訓戒,一路上遇到那麼多妖怪,他都沒放棄,可見原則性很強,他是一定要去取經的。
不過有時候我想,要是他取完經,完成了任務,小說家充許,《西遊記》不是四大名著,他們能在一起也不一定呢!
-
7 # 馬振廷1
兩相情願,你情我意,一個未嫁一位未娶,是修煉最難過的淫慾關,唐僧情動而制止了行動,情為何物,唐僧過關入道了。
-
8 # bratskid
唐僧的前世今生,是為了取經不惜代價拼了又拼的一生,到江流兒一代,已歷經十世了。
他之原身是如來的親傳弟子金蟬子。他之第十世,在西天佛祖給他委派了將佛文化廣泛傳播於南瞻部洲的任務;在東土他也要赴西天取回三藏真經,這是他親口向唐皇作出的承諾。
他若取經成功,在天可以成佛,在凡界可以成萬世之祖。因為有這種高回報,所以與之對應,他若違背了佛規,其懲罰也相當之重。若他沉迷於女色,喪失了元陽真精,他將被打入阿鼻地獄,萬劫不得超生。
-
9 # 六子醬丶
咋說呢 西遊記九九八十一難就像是一個人的成長與歷練 在這趟西行路上 遇到的問題都是俗世捉摸不透的事 人既然生下來就有七情六慾 就肯定會去思考 唐僧自己的去與留是小愛還是博愛不做評價 畢竟我也不是當事人 只能揣測
-
10 # 楚四
為何唐僧未能和女兒國國王在一起?我從三個方向談一談自己的看法。
第一點,從《西遊記》作者角度思考。作為一部小說,如果寫到女兒國那一章回就把唐僧給寫還俗了,這個腦洞的確不錯,但是想繼續寫下去,劇情必須再次逆轉,這樣一來難度就大了。不僅如此,讀者會不會買賬呢?很難說。
第二點,從唐僧的性格來考量這個問題。西遊記中的唐僧一度被猴子親口說成是膿包,遇事慌張,優柔寡斷,但是道心堅定。所以不僅是對女兒國國王,還有蠍子精,地湧夫人老鼠精,杏仙桃仙等,都是心動過的,但是最終都斷絕了這絲牽掛。這就是唐僧道心堅定的表現。
第三點,從整個取經事業來思考。上面的boss是不會給唐僧這樣的機會的,可以設想一下唐僧真的跟某個誰結婚了,那麼如來會怎麼看?還有取經前線總指揮觀音菩薩怎麼看?當然是會想方設法拯救唐僧……
回覆列表
九九八十一難最難的就是這一關了,裡面沒有妖魔鬼怪,都是一個個紅粉女子,個個嬌媚動人,特別是女兒國國王更是傾國傾城。
眉如翠羽,肌似羊脂。臉襯桃花瓣,鬟堆金鳳絲。秋波湛湛妖嬈態,春筍纖纖妖媚姿。斜紅綃飄彩豔,高簪珠翠顯光輝。說什麼昭君美貌,果然是賽過西施。柳腰微展鳴金佩,蓮步輕移動玉肢。月裡嫦娥難到此,九天仙子怎如斯。宮妝巧樣非凡類,誠然王母降瑤池。
《西遊記》中對女兒國國王的描寫可謂是不惜筆墨,這樣一個俏麗佳人,是凡塵中人,都會動了凡心。
唐僧是金蟬子轉世,他還這世上是帶著任務來的
唐僧來這世上走這一遭,也是帶著任務來的,他需要經歷九九八十一難,方可求取真經。
西天路上磨難重重,女兒國也只是路上的一個小小插曲。唐僧也是食這人間煙火的,當他面對女兒國國王那千嬌百媚的容顏,以及那聲嬌滴滴的“御弟哥哥”時,他又何嘗心如磐石。
一片鋼鐵雄心,面對女兒國國王也被繞指柔情給融化殆盡。
可是正如歌曲所唱,“說什麼王權富貴,怕什麼戒律清規”,即使一切都不在乎,那唐僧來這世上要完成的任務又怎能輕易放棄。
女兒雖美,但是終究是浮雲,他還要繼續向前,去完成此生的理想,去那遙遠的國度求取真經。
只是彼此路上的過路人
女兒國國王的出現,只是取經路上的考驗,唐僧肯定是明白的。
他懂得,即使自己接受了,到頭來也不過是一場空,還不如把一切美好藏於心中。
世間哪有雙全事,不負如來不負卿,唐僧明白,所以他也不願意耽誤佳人。
世間情為何物,直教生死相許?天南地北雙飛客,老翅幾回寒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