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佩孚雖然能力出色,但是他的性格脾氣實在不怎麼好,弄得最後眾叛親離。可以說,他的失敗是自己造成的。
吳佩孚是直係軍閥的代表人物之一。他原本是北洋第三師師長曹錕的部下,因為能力出色,被曹錕所倚重。而吳佩孚也沒辜負曹錕的期望,把第三師練成了北洋第一強軍,並幫助曹錕取得了直皖戰爭、第一次直奉之戰的勝利,執掌了北洋政府的大權。
因此吳佩孚名動天下,還上了美國的《時代》雜誌的封面,很多人認為他能統一中國。
然而吳佩孚有個大毛病,就是恃才傲物,做事獨斷專行,還不會待人處事,得罪的人實在太多了。
比如說段祺瑞推行武力統一,想以武力解決南方地方軍閥的時候,拉攏曹錕出兵南下。曹錕也有意奪取南方各省地盤擴張自己實力,因此派兵出征。然而打下湖南以後段祺瑞卻任命張敬堯為湖南督軍,壓根沒給曹錕。
結果曹錕沒來得及說話,吳佩孚先跳出來發表通電,痛斥武力統一是禍國殃民,把段祺瑞、張作霖等人一通好罵。一時鬧的曹錕頗為被動,只能到處解釋給吳佩孚善後。
好在段祺瑞本來就是和曹錕兩條心,得罪也就得罪了。而且段祺瑞和他的心腹徐樹錚也是脾氣不怎麼好的人,得罪人更多。特別是徐樹錚還想著暗殺張作霖,所以最後在直皖大戰時,張作霖還是決定支援曹錕,否則的話直皖大戰結果可不好說。
在軍閥混戰時期,直系其實是一個利益結合體,曹錕只是其中最為強大的一個勢力。其他像馮玉祥、齊燮元、胡景翼等人和曹錕並無直接隸屬關係,只是因為和段祺瑞的矛盾,或者是曹錕奪取了北洋政權以後,才陸續依附於他。
因此直系內部並不穩固,如何梳理好和這些旁系的關係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但是吳佩孚卻獨斷專行,結果把很多人都逼成了敵對勢力。
馮玉祥出自北洋軍的陸建章系統,和曹錕原本沒有直接隸屬關係,直皖大戰時也是採取了中立態勢。直到曹錕擊敗段祺瑞以後,馮玉祥後來受命入陝,成為陝西督軍,雙方關係才逐步密切起來。
在第一次直奉大戰時,河南督軍趙倜和張作霖勾結,意圖在直系背後動手。曹錕此時正在集結部隊打算和奉軍決戰,無力顧及,於是致電馮玉祥,希望他能出兵河南,幫忙坐鎮河南。
馮玉祥接到電報以後立刻率軍出陝,擊敗了趙倜,穩定了直系的後方。隨即馮玉祥又李鳴鐘旅前往天津,協助直系作戰,為擊敗奉系立下了大功。
照理說,馮玉祥作為旁系出了這麼大的力,事後總該論功行賞,給點好處,以便拉攏。然而吳佩孚卻認為馮玉祥時旁系,不可信,於是想任命李鳴鐘為師長,以將其從馮玉祥手下挖走,削弱馮玉祥的力量。最後因為李鳴鐘拒絕而未成。
之後馮玉祥出任了河南督軍,吳佩孚又多次干涉河南的人事任免,想把馮玉祥架空。最後乾脆煽動河南其他派系部隊鬧餉,免去了馮玉祥河南督軍的職務,讓他當了一個陸軍檢閱使的閒職。後來還在軍餉等方面多加鉗制,一心想整死馮玉祥。
馮玉祥在第一次直奉大戰中出了力,還放棄了陝西地盤,卻落了這麼一個結果,自然是大為不滿。所以很快就在段祺瑞的拉攏下,馮玉祥轉向了張作霖這邊。
胡景翼出身陝西靖國軍,和馮玉祥之間也打過幾仗,後來因為形勢所迫,才被馮玉祥收編,因此他和馮玉祥之間的關係一直不咋滴。後來吳佩孚煽動河南地方部隊鬧餉時,胡景翼就帶著部隊參加了鬧餉,幫著吳佩孚擠走了馮玉祥。
可吳佩孚轉頭就翻臉,把胡景翼部隊一分為二,一部留在河南自己直轄,一部由胡景翼帶著調去北京,硬是從他身上挖下一塊來。而到了北京以後,胡景翼和馮玉祥一樣,被吳佩孚剋扣軍餉,每個月連吃飯都不夠。所以胡景翼硬是被吳佩孚逼的和老對手馮玉祥合作,後來一起發動了兵變。
孫嶽則是曹錕舊部,吳佩孚還當過他的副官。辛亥革命時,孫嶽作為革命黨人參加了灤州起義。結果被副官吳佩孚告密,總算曹錕念及兩人關係不錯,讓他南下避避風頭,才躲過一劫。
後來孫嶽再次投到曹錕麾下,在直皖大戰和第一次直奉大戰時屢建戰功。但是吳佩孚對他一直有看法,因此在事後論功行賞時一再予以壓制,最後孫嶽只當了一個旅長,最後逼得他也去和灤州起義的老友馮玉祥走在了一起。
所以第二次直奉大戰時馮玉祥、胡景翼、孫嶽聯手發動兵變,完全是被吳佩孚逼出來的。
曹錕掌控北洋政府大權以後,吳佩孚為了收攏兵權,於是要求各省督軍不得再兼任師長的職務,隨後把直隸督軍王承斌兼任的23師師長、河南督軍張福來兼任的24師師長、湖北督軍蕭耀南兼任的25師師長全部免去。
在軍閥混戰時期,軍隊是軍閥的本錢。而且當時軍隊干涉地方事務是常態,沒了在軍隊中的兼職,督軍就沒了實權。王承斌、張福來、蕭耀南雖然是是曹錕的嫡系,但是這麼一來他們的權力也大受影響,自然就意見很大。
後來第二次直奉大戰時,王承斌奉命去監視馮玉祥。結果到了前線指揮部,馮玉祥就跟他交了底,被吳佩孚壓制已久的王承斌最終選擇了袖手旁觀。而在吳佩孚兵敗逃到湖北時,他的老部下蕭耀南也很乾脆的武力拒絕他入境。
可以說,吳佩孚的所作所為直接導致了直系內部的分裂,並加速了它的失敗。
第二次直奉大戰以後,吳佩孚兵敗下野。後來奉系南下,長江流域各軍閥在奉系壓力下聯合起來推舉吳佩孚出任十四省討賊聯軍,聯合反奉,吳佩孚得以東山再起。
然而吳佩孚並沒有吸取教訓,他藉著反奉興起,卻因個人好惡擅自決定聯奉反馮。此舉導致聯軍迅速分裂。五省聯軍司令孫傳芳不願意和奉系合作,退出了聯軍,轉而坐山觀虎鬥。
而吳佩孚手下的大將靳雲鶚也反對聯奉反馮,最終被吳佩孚免職。此舉導致吳軍軍心混亂,大批部隊譁變。等到和馮玉祥戰爭結束時,吳佩孚手下的部隊損失近半。面對北伐軍的攻勢根本無力抵抗。
諷刺的是,就是吳佩孚一心合作的奉系,卻乘著北伐軍擊敗吳佩孚的機會進軍河南,端了吳佩孚的老窩,讓他只能再度下野。
所以吳佩孚的失敗,只要就是因為他做事獨斷專行,無法和人合作,也無法駕馭部下,最終樹敵太多,才招致兵敗。
吳佩孚雖然能力出色,但是他的性格脾氣實在不怎麼好,弄得最後眾叛親離。可以說,他的失敗是自己造成的。
吳佩孚是直係軍閥的代表人物之一。他原本是北洋第三師師長曹錕的部下,因為能力出色,被曹錕所倚重。而吳佩孚也沒辜負曹錕的期望,把第三師練成了北洋第一強軍,並幫助曹錕取得了直皖戰爭、第一次直奉之戰的勝利,執掌了北洋政府的大權。
因此吳佩孚名動天下,還上了美國的《時代》雜誌的封面,很多人認為他能統一中國。
然而吳佩孚有個大毛病,就是恃才傲物,做事獨斷專行,還不會待人處事,得罪的人實在太多了。
比如說段祺瑞推行武力統一,想以武力解決南方地方軍閥的時候,拉攏曹錕出兵南下。曹錕也有意奪取南方各省地盤擴張自己實力,因此派兵出征。然而打下湖南以後段祺瑞卻任命張敬堯為湖南督軍,壓根沒給曹錕。
結果曹錕沒來得及說話,吳佩孚先跳出來發表通電,痛斥武力統一是禍國殃民,把段祺瑞、張作霖等人一通好罵。一時鬧的曹錕頗為被動,只能到處解釋給吳佩孚善後。
好在段祺瑞本來就是和曹錕兩條心,得罪也就得罪了。而且段祺瑞和他的心腹徐樹錚也是脾氣不怎麼好的人,得罪人更多。特別是徐樹錚還想著暗殺張作霖,所以最後在直皖大戰時,張作霖還是決定支援曹錕,否則的話直皖大戰結果可不好說。
而吳佩孚後來也沒吸取教訓,繼續折騰,還特別喜歡在直系自己內部搞,結果就把直系自己折騰散了。在軍閥混戰時期,直系其實是一個利益結合體,曹錕只是其中最為強大的一個勢力。其他像馮玉祥、齊燮元、胡景翼等人和曹錕並無直接隸屬關係,只是因為和段祺瑞的矛盾,或者是曹錕奪取了北洋政權以後,才陸續依附於他。
因此直系內部並不穩固,如何梳理好和這些旁系的關係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但是吳佩孚卻獨斷專行,結果把很多人都逼成了敵對勢力。
特別是他對馮玉祥、胡景翼、孫嶽過於苛刻,直接導致了第二次直奉大戰時他們起兵叛亂。馮玉祥出自北洋軍的陸建章系統,和曹錕原本沒有直接隸屬關係,直皖大戰時也是採取了中立態勢。直到曹錕擊敗段祺瑞以後,馮玉祥後來受命入陝,成為陝西督軍,雙方關係才逐步密切起來。
在第一次直奉大戰時,河南督軍趙倜和張作霖勾結,意圖在直系背後動手。曹錕此時正在集結部隊打算和奉軍決戰,無力顧及,於是致電馮玉祥,希望他能出兵河南,幫忙坐鎮河南。
馮玉祥接到電報以後立刻率軍出陝,擊敗了趙倜,穩定了直系的後方。隨即馮玉祥又李鳴鐘旅前往天津,協助直系作戰,為擊敗奉系立下了大功。
照理說,馮玉祥作為旁系出了這麼大的力,事後總該論功行賞,給點好處,以便拉攏。然而吳佩孚卻認為馮玉祥時旁系,不可信,於是想任命李鳴鐘為師長,以將其從馮玉祥手下挖走,削弱馮玉祥的力量。最後因為李鳴鐘拒絕而未成。
之後馮玉祥出任了河南督軍,吳佩孚又多次干涉河南的人事任免,想把馮玉祥架空。最後乾脆煽動河南其他派系部隊鬧餉,免去了馮玉祥河南督軍的職務,讓他當了一個陸軍檢閱使的閒職。後來還在軍餉等方面多加鉗制,一心想整死馮玉祥。
馮玉祥在第一次直奉大戰中出了力,還放棄了陝西地盤,卻落了這麼一個結果,自然是大為不滿。所以很快就在段祺瑞的拉攏下,馮玉祥轉向了張作霖這邊。
胡景翼出身陝西靖國軍,和馮玉祥之間也打過幾仗,後來因為形勢所迫,才被馮玉祥收編,因此他和馮玉祥之間的關係一直不咋滴。後來吳佩孚煽動河南地方部隊鬧餉時,胡景翼就帶著部隊參加了鬧餉,幫著吳佩孚擠走了馮玉祥。
可吳佩孚轉頭就翻臉,把胡景翼部隊一分為二,一部留在河南自己直轄,一部由胡景翼帶著調去北京,硬是從他身上挖下一塊來。而到了北京以後,胡景翼和馮玉祥一樣,被吳佩孚剋扣軍餉,每個月連吃飯都不夠。所以胡景翼硬是被吳佩孚逼的和老對手馮玉祥合作,後來一起發動了兵變。
孫嶽則是曹錕舊部,吳佩孚還當過他的副官。辛亥革命時,孫嶽作為革命黨人參加了灤州起義。結果被副官吳佩孚告密,總算曹錕念及兩人關係不錯,讓他南下避避風頭,才躲過一劫。
後來孫嶽再次投到曹錕麾下,在直皖大戰和第一次直奉大戰時屢建戰功。但是吳佩孚對他一直有看法,因此在事後論功行賞時一再予以壓制,最後孫嶽只當了一個旅長,最後逼得他也去和灤州起義的老友馮玉祥走在了一起。
所以第二次直奉大戰時馮玉祥、胡景翼、孫嶽聯手發動兵變,完全是被吳佩孚逼出來的。
吳佩孚不僅對旁系的人態度差,對曹錕的嫡系也不怎麼好。曹錕掌控北洋政府大權以後,吳佩孚為了收攏兵權,於是要求各省督軍不得再兼任師長的職務,隨後把直隸督軍王承斌兼任的23師師長、河南督軍張福來兼任的24師師長、湖北督軍蕭耀南兼任的25師師長全部免去。
在軍閥混戰時期,軍隊是軍閥的本錢。而且當時軍隊干涉地方事務是常態,沒了在軍隊中的兼職,督軍就沒了實權。王承斌、張福來、蕭耀南雖然是是曹錕的嫡系,但是這麼一來他們的權力也大受影響,自然就意見很大。
後來第二次直奉大戰時,王承斌奉命去監視馮玉祥。結果到了前線指揮部,馮玉祥就跟他交了底,被吳佩孚壓制已久的王承斌最終選擇了袖手旁觀。而在吳佩孚兵敗逃到湖北時,他的老部下蕭耀南也很乾脆的武力拒絕他入境。
可以說,吳佩孚的所作所為直接導致了直系內部的分裂,並加速了它的失敗。
而吳佩孚此後還是獨斷專行,最終使得直系徹底消亡。第二次直奉大戰以後,吳佩孚兵敗下野。後來奉系南下,長江流域各軍閥在奉系壓力下聯合起來推舉吳佩孚出任十四省討賊聯軍,聯合反奉,吳佩孚得以東山再起。
然而吳佩孚並沒有吸取教訓,他藉著反奉興起,卻因個人好惡擅自決定聯奉反馮。此舉導致聯軍迅速分裂。五省聯軍司令孫傳芳不願意和奉系合作,退出了聯軍,轉而坐山觀虎鬥。
而吳佩孚手下的大將靳雲鶚也反對聯奉反馮,最終被吳佩孚免職。此舉導致吳軍軍心混亂,大批部隊譁變。等到和馮玉祥戰爭結束時,吳佩孚手下的部隊損失近半。面對北伐軍的攻勢根本無力抵抗。
諷刺的是,就是吳佩孚一心合作的奉系,卻乘著北伐軍擊敗吳佩孚的機會進軍河南,端了吳佩孚的老窩,讓他只能再度下野。
所以吳佩孚的失敗,只要就是因為他做事獨斷專行,無法和人合作,也無法駕馭部下,最終樹敵太多,才招致兵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