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科普道人
-
2 # 大道有李
一方面是民軍戰鬥實力差,另一方面是榮祿為慈禧和大清國留的一條後路。
甲午慘敗之後,清政府簽訂《馬關條約》,除賠償白銀2億兩之外,還要割讓遼東半島、臺灣島及澎湖列島。訊息傳回國內,舉國譁然。康有為借進京趕考之機,聯絡了1300名舉子聯名上書,要求清政府“拒和、遷都、變法、練兵”,史稱“公車上書”。
雖然“公車上書”在歷史中比較有名,但是光緒皇帝其實並沒有看到,因為保守派官僚拒絕代為轉呈。後來康有為考取進士,做了工部主事,才開始給朝廷上奏摺。其中部分奏摺,經轉呈,送達御前。康有為的變法主張很快獲得光緒皇帝的支援,這很切合光緒皇帝一心想要恢復大清榮耀的政治訴求。後來,因為保守派的阻撓,也加上維新派做的事不靠譜,還策劃兵變,所以慈禧太后奪回朝廷控制權。
戊戌變法失敗後,光緒皇帝被軟禁,列強向清廷表達了強烈的不滿。慈禧認為這是洋人在干涉自己的家事,所以對洋人更加記恨。
此時,在華北大地,尤其是山東地區,義和團開始興起。最開始,中外民間的矛盾是在教堂與平民之間發生。後來,有中國的教民也與不信教的中國平民發生衝突。最終,矛盾都體現為中國民間對外國勢力的抵制與驅逐。這種苗條在1870年的天津教案中就已露出苗頭。
由於袁世凱後來管理山東,並對義和團進行壓制,所以義和團拳民集結向京津流竄。在行進過程中,義和團打起“扶清滅洋”的旗號,使一場民間運動變為自下而上的政治運動。義和團在北京對洋人發動進攻,列強隨即以保護使館為名出兵中國。在此情況下,慈禧太后代表清政府向十一國宣戰。
進攻使館的部隊,除了義和團拳民,還有清政府的正規軍。使館所有男丁加起來只有400人。男人爬上牆頭用火槍對外射擊,而女子在使館內幫助料理後勤,填裝子彈。義和團的戰鬥力很差,也沒有經過正規訓練,所以對使館區的進攻沒有造成多大的影響。但是義和團對北京城的破壞不小。剛進北京時,就因為義和團放火,導致前門地區大片民房、商鋪被燒燬;進攻使館的時候,又點燃了旁邊的翰林院,造成大量珍貴圖書被焚燬。
進攻使館的正規軍在行動中使用了火炮。但問題是,以榮祿為代表的很多大臣都知道中國在這場戰爭中毫無勝算。所以,暗自命令部隊不許全力進攻。此外,在雙方不交火的時候,還派人往使館裡運送補給。所以,洋人的使館才能堅持到八國聯軍打進北京。庚子國難後,列強要求懲治戰犯,名單裡就沒有榮祿。而榮祿也藉此給慈禧和清帝國留了一條後路。
-
3 # 回眸滿清
在八國聯軍開始侵犯中國時,早被洋人逼的不成人樣的慈禧在端王一黨的煽動下,終於宣佈向列國開戰!並下令掌管1萬多新軍中軍的榮祿炮擊使館區。可是,在打出4000發炮彈、100萬發子彈、耗時近兩月之後,使館區依然“毫髮無損”,這就不得不說說榮祿的大智慧了
榮祿本是侍衛出身,之後就一路高升,到八國聯軍時已經成為當時最有權勢的大臣,而且深得慈禧信任,這和榮祿對慈禧的把捏密不可分。
榮祿知道慈禧和列強開戰是迫於無奈,背後都是端王搞的鬼;榮祿更清楚慈禧想逼迫這些公使和家屬到天津去其實就是當“人質”;榮祿還知道這場仗勝算的機率不大。說到底,榮祿對於滿清病入膏肓的腐敗瞭如指掌,當接到這個命令的時候他知道即使他不去,端王也會讓其他人去,他去的話,或許還能把傷害降到最低
榮祿去了,但是端王他們還不放心,心急火燎地讓天津總兵張懷芝帶著大炮去“協助”榮祿。榮祿很高興接納了,還對大炮位置的擺放給出了意見,但是,始終沒有“開炮”的命令。張懷芝雖然立功心切,但他是萬萬不敢開炮的,他怕洋人“清算”。等了兩天不見榮祿發聲,張懷芝直接賴在榮祿府上不走了,“打”還是“不打”必須給個準信
榮祿就怕遇到這樣的人。打吧,將來洋人怪罪下來小命難保;不打吧,慈禧已經發話讓“炮擊”了!榮祿想了個妙計,就對張懷芝說就句意味深長的話“橫豎炮聲一出,裡面(紫荊城)總是聽得見的”。張懷芝心領意會,於是,就有了“4000發炮彈攻不下使館區”一說。
後來的事實也證明了榮祿的“明智”,滿清潰敗、洋人“清算”,無數人受到牽連,而榮祿由於“保護”了公使還得到洋人的褒獎
回覆列表
《知史以明鑑·查古以至今》
公元1900年,慈禧太后的一紙戰書令中華大地一時間暗潮湧動起來。
慈禧宣戰十一國,最先倒黴的是京城內的洋人,當時人人自危,然而耐人尋味的是,傾一國之力炮轟東交民巷大使館50餘日,大使館無恙,反倒是京城淪陷了?
第一問責人:榮祿炮轟大使館的命令交由榮祿負責執行。
值得一提的是,慈禧作出宣戰的決定,也是由榮祿間接促成。
六月中旬的深夜,榮祿府上大門被一心腹叩開,帶來了洋人將逼迫慈禧歸政的“絕密訊息”,此事經榮祿之口轉述慈禧後,老太后一下亂了心神,迅速作出兔子情急下咬人的反應。此為慈禧宣戰,炮轟大使館的背景。
東交民巷大使館在炮轟五日後安然無恙,到此為止榮祿的行為尚可用“應付”解釋,但是接下來卻有了“通敵”的嫌疑。
原來在25日的時候,慈禧突然派他攜帶物資前往使館區慰問,前面說打,現在又來一出要和的樣子,榮祿的內心無疑是七上八下的。萬一最後不打了,大使館卻提前支撐不住如何是好?為保後路榮祿開始暗中向大使館守軍提供彈藥支援,原本孤立無援的大使館自保的資本再添一分。
談到這裡榮祿所負的責任基本明瞭:任命上敷衍應付,行動中吃裡扒外。
第二問責人:董福祥董福祥與他的甘軍接到炮轟大使館的命令後,發了狠地將炮彈往使館區招呼,四天內發射千餘發,京城內炮火連天
問題出在炮彈身上,當時京城中最好的炮彈屬德國制,但董福祥一夥甘軍所使用的炮彈皆是土炮,響聲是有了,但是威力實在令人汗顏。武器裝備的侷限性直接導致甘軍未能立功。
如果說在這場炮轟行動中有無責之人,也許只有董福祥了,他不懂大佬們心中的小心思,說打便狠狠打,但如果說這場炮轟行動從頭到尾都是上頭的一場戲,董福祥恰成為了局中最可憐的人。
第三問責人:張懷芝在董福祥苦攻無果後張懷芝被委派上陣。
當時的武衛中軍乃京城中的精英部隊,裝備著最頂尖的炮彈,只待一聲令下便可將東交民巷大使館夷為平地,大功將成,意氣風發的張懷芝內心卻突然打了個打冷顫,這場炮轟行動打到現在處處透著詭異,他又想到了上頭態度的搖擺不定。
為了不令自己最後淪為背鍋俠,張懷芝決定請示榮祿後再下炮轟命令,問題再次回到圓滑的政界老油條榮祿身上。打,怕背鍋,不打,說不過去,最終榮祿只能一副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模樣向張懷芝暗示道:“橫豎炮聲一響,裡邊是聽得見的”。
張懷芝馬上心領神會,最終一輪威力強勁的炮彈齊射,僅在大使館的空地上炸開,大使館倖免於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