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清初清末能一概而論嗎?
6
回覆列表
  • 1 # 小慶聽歌

    小良來為您解答總兵有多大。

    總兵在清朝,究竟是怎樣的存在?說得通俗點,總兵上面有提督,就是今天的軍區司令,而總兵呢,就是軍分割槽司令員。軍銜嘛,有說相當於軍長的,有說相當於師長的。當然,生搬硬套只是為了便於理解,實際上,總兵在清朝的確是很大的官,正二品。按編制,整個大清1300多萬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只有八十多個總兵,統領著六十多萬常備軍。

    總兵是明清時期的武官官職軍階名稱。該名稱在明朝是無品制,清朝初期也是無定品,中後期通常算正二品;類似如今的軍長或軍區司令員之類。明朝時期,總兵通常是公侯或地方都督兼任。清中後期,軍權歸屬於各省巡撫提督文官,由巡撫提督總兵武官調遣,所以總兵官職改為正二品。正常情況下,清朝時期在全國設有總兵定員83名,其中,陸路總兵約佔70名,水路約13名,統轄中國十八省614防營約63萬兵力。

    清初兵制可分為旗兵與漢兵兩大類。旗兵是清朝入關前的原始兵制,漢兵則從清初到清末先後有綠營、鄉勇和新軍。旗兵又分為八旗兵,以鑲黃、 正黃、 正白、正紅、 鑲白、鑲紅、正藍、 鑲藍八種旗幟為標誌。

    漢兵前期稱綠營兵,是參照明朝軍衛制度改編和新招的,以綠旗為標誌。1840年鴉片戰爭失敗以後,八旗兵與綠營兵腐敗不堪,又爆發太平天國革命,朝廷讓各省舉辦團練“助剿”,出現鄉勇,如曾國藩的湘勇。1894中日甲午戰爭慘敗以後,鄉勇又相繼腐敗不堪,於是又出現新軍。

    清代總兵為綠營兵正,官階正二品,受提督統轄,掌理本鎮軍務,又稱“總鎮”。其直接統轄的綠營兵稱“鎮標”。清初,總兵無定品,系左右都督、同知各銜,乾隆十八年(1735),始定品軼。京師步兵營有左、右翼總兵,為步兵統令佐官,清末,北洋海師亦有左、右翼總兵,各統鐵甲艦為領翼隊長。不知道各位友友看到這些,是否跟你們想象中的一樣呢?

  • 2 # 季我努學社

    我們在閱讀歷史書籍和觀看影視作品時,常常會接觸到一些歷史官職,例如某某地方總兵。我們在碰到這些職務時可能會感到有些摸不著頭腦,那麼這個“總兵”究竟是怎樣的官職?又有怎樣的演變呢?

    清代總兵畫像

    定海三總兵紀念廟

    明朝太祖皇帝建立了衛所制度,從中央到地方的管轄秩序為五軍都督府、都司、衛所體系。在全國各地設定衛所鎮守。而在邊疆地區,尤其明代初年常常在北方與北元殘餘勢力發生戰爭,為防備隨時可能爆發的戰爭,則有統轄重兵的總兵和副總兵鎮守。這一制度在明代初年原本只是臨時設立,並無品級。一旦戰事發生,則總兵接受皇帝的信印出戰,戰爭結束後回朝交還印符。後來漸成邊境常駐武官,在內地不少地區也有設定,成為明代軍事系統中的常制。總兵權力很大,直至明末全國也不過二十餘人。

    總兵府舊址

    清代也沿用了總兵的官職設定。清代的“正規軍”大致分為兩類,即八旗軍和綠營兵。後者的主要兵力來源於各地漢族人民,軍銜由高至低分別為提督、總兵、副將、參將、遊擊、都司、守備、千總及把總。其中總兵為正二品,類似今天部隊中的軍長。受提督統轄,掌理本鎮軍務,又稱“總鎮”。其直接統轄的綠營兵稱“鎮標”。清初,總兵無定品,系左右都督、同知各銜,乾隆十八年(1735),始定品秩。京師步兵營有左、右翼總兵,為步兵統領佐官,清末,北洋海師亦有左、右翼總兵,各統鐵甲艦為領翼隊長。清朝於全中國設有總兵定員83名,比明代時多出不少。其中,陸路總兵約佔70名,水路則為13名,統轄中國十八省614防營約63萬兵力。其中最為著名的就是在鴉片戰爭中犧牲的“定海三總兵”。17世紀80年代以後,清廷統一臺灣,在臺灣地區也設定了總兵這一職務。臺灣總兵全稱為“臺灣鎮總兵”,受臺灣道節制,統轄部隊稱臺灣鎮,部隊人數則在一萬名至一萬五千名左右。

    參考資料:

    楊東梁、張浩:《中國清代軍事史》

    孫琰:《清朝軍事制度概述(1644—1840)》

    張士尊:《明代總兵制度研究》

  • 3 # 腦洞大開的歷史

    歷史上,不少官職都是從臨時到常設,總督是,總兵也是。總兵最開始設置於明代,是鎮守邊區的官職,無定員,無品級。邊境有戰事,總兵佩將印出徵,打完收工,總兵把將印歸還。後來由於邊境戰事頻繁,總兵逐漸演變成常設官職。

    清代,總兵主要統轄綠營(綠營兵和八旗兵是兩個系統),二品官階,直接上司是提督。總兵所轄兵力為一個鎮,所以總兵也稱為總鎮。

    從名字上看,總兵好像挺“大”,其實不然。有人把提督比作省軍區司令,將總兵比作軍分割槽司令,雖然不夠準確,但從便於理解的角度,也未嘗不可。

    總兵為多數人熟知,大概源於鴉片戰爭。1841年,定海總兵葛雲飛英勇抗敵戰死,“總兵”一詞遂在學生們腦海中留下印象。

  • 4 # 情戀中國紅

    清代兵制實際上和各個時代一樣,都設有三級兵制,一級(大區)很少岀現在史料中,因為一級兵制在社會不同環境條件下增減無固定所以一般情況不會記載。在史料中一般情況只記載常設二級(省級)和三級(地區)兵制。

    如例:下列三位歷史名人最終是什麼品級?

    一般史料:總督 提督(從一品官)、總兵(正二品官)。

    川陝總督年羹堯、湖廣提督王無黨、湖廣鎮筸總兵蒙應瑞他們的職位級別的變化給我們帶來了思考。

    【1】川陝總督年羹堯(1679年—1726年),字亮工,號雙峰。中國清朝名將。清代鳳陽府懷遠縣今安徽省北部蚌埠市懷遠縣人。康熙五十九年年羮堯任四川總督。康熙六十年年羮堯升川陝總督。

    【2】湖廣提督王無黨,中國清代名將。清代直隸萬全今河北省張家口市萬全區人。乾隆元年王無黨署貴州提督。乾隆六年王無黨升湖廣提督。

    【3】湖廣鎮筸總兵官蒙應瑞(1689年—1776年)、字兆麟 。中國清代名將。祖籍陝西涇陽縣今咸陽市涇陽縣與三原縣交界處涇陽安吳鎮鐵李村交龍堡。清代四川川北鎮保寧府閬中今四川南充市閬中市閬中古城北門威德牌坊人。康熙五十九年因戰功薦升湖南鎮筸總兵(因鎮守經驗不足待旨歷練22年後)。乾隆八年蒙應瑞調補湖北宜昌鎮總兵官。乾隆十年蒙應瑞新授湖廣鎮筸總兵官(鎮筸今湖南省鳳凰古城)。

    透過以上情況分析清代也是三級兵制。

    鎮守湖廣筸等處地方總兵官紀錄二次駐札鎮筸鎮城臣蒙應瑞謹題為恭報微臣起程巡察營汛日期事竊臣荷蒙聖恩調補鎮筸總兵官統轄內外玖協營所設營汛均皆紅苗重地甚為緊要其各處地理情形軍火器械竝官兵技藝必須親歷檢視方能周知查請定鎮臣出巡等事案內總兵有每年出巡一次之例欽遵在案茲臣於乾隆拾年玖月初捌日裹糧減從自鎮筸城起程前往所屬之辰沅永綏永順保靖等處遍行巡察竝訓誨各寨苗民使知共樂昇平各安耕鑿所有微臣起程巡察日期理合恭疏題報伏乞皇上睿鑑施行謹具奏聞

    責任者: 蒙應瑞 (基本資料)

    職銜: 湖廣鎮筸總兵官

    責任時間: 乾隆10年9月8日。

    責任時間: 17451003

    (註解:鎮筸城今鳳凰古城。雍正7至乾隆23年。所有鎮筸總兵官文獻顯示,湖廣鎮筸而非湖南鎮筸)。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在奇虎360工作是一種什麼樣的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