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勇敢131772252

    首先我們要了解什麼是東林黨!東林黨是明代晚期以江南士大夫為主的政治集團,最主要在如今的江浙全省與安徽南一部分組成,明末時期東林黨與以魏忠賢為首的閹黨相互壓榨得十分厲害。也許大家認為東林黨是“正面人物”實際不是,東林黨最繁華時朝堂十之八九是東林人,他們排擠其他地區官員,在他們眼中所有外黨都是“邪黨”,當時黨爭不止使很多務實的官員寧願掛冠歸去也不願參與進來。他們眼裡只有權利,和他們所為的“名”,互相無時無刻在拉幫結派,基本沒什麼幹實事的,內部也是互相壓榨。鼎盛時期甚至連皇帝也不放在眼裡,他們把持朝政、肆意妄為,這就是為什麼皇帝要用魏忠賢等太監組成閹黨來制衡東林黨的原因。而宋朝不一樣,皇帝雖然重文輕武,但是朝堂上各大派系林立,雖然也是黨爭不止但是各個派系中“實事”型官員不少,而在派系中也分改革派與保守排。兩邊都為了證明自己的理念是正確的確實實事幹了不少。所以黨爭是哪個朝代都有,但宋明顯好於明。特別是宋朝文官集團不存在像東林黨式的毒瘤。

  • 2 # 滴水載舟

    宋朝當然有黨固之爭。

    比如北宋的新舊黨爭,以王安石為首的變法派(新黨)和以司馬光歐陽修等為守的保守派(舊黨)就是死對頭。

    再比如南宋的議和派和主戰派也是死對頭。

    黨爭說到底是意識形態之爭,一旦扯上意識形態,就跟西方的左派右派一樣,鬥爭幾乎是不死不休的。

  • 3 # 矛盾體160202925

    東林黨,大家都知道是明朝時期,應該說是明後期的以江南士大夫為首的政治集團,而且他這個黨不是現在說的政黨集團,而是朋黨,就像現在說的什麼潮汕幫之類的。我們在學歷史的時候,歷史上都說魏忠賢迫害東林黨,實際上真是如此嗎?東林黨真的是那麼正義嗎?

    其實不然,崇禎帝在李自成攻入北京城自殺前,說過一句話“諸臣誤朕,文臣人人皆可殺”,崇禎最後都有點後悔殺掉魏忠賢,因為這些東林黨一方面宣揚著為人民做主什麼的,另一方面卻是幹著對百姓流離失所視而不見,維護地主階級利益的勾當,尤其是在朝廷危難時不僅不施與援手,還落井下石。明朝滅亡可以說一部分原因就是東林黨導致的。

    宋朝雖然很弱,但是沒有出現東林黨這樣把持朝政的黨,這可能也是宋朝政治體系的原因造成的。雖然宋朝士大夫地位比較高,但是相互制衡。

  • 4 # 李哥講史

    眾所周知,東林黨是明朝時期的團體,而宋朝時也有一個這樣的團體,他們被稱為新派,代表人物就是我們熟知的王安石。今天我就和小夥伴們聊聊。

    東林黨發展於明朝中期,當時政治日益敗壞,導致人民奮起反抗。神宗在位期間,政治黑暗,軍事廢弛,財政困難,而苛徵暴斂益形繁重,各地經常會出現反抗事件。而此時關外的滿洲貴族也逐漸不服明朝中央政府的管轄。面臨當時這種形勢,明朝的一些知識分子發出了關心國事、改革弊政的呼聲,東林黨由此出現了。

    由於東林黨人廣開言路,諫言朝政,觸動了當時專權的大太監魏忠賢,因此許多東林黨人遭到迫害。後來崇禎帝即位後,魏忠賢被流放,最後上吊自殺。再後來崇禎皇帝下旨恢復了東林黨人的官職,並下詔修復東林書院。

    而北宋時期,朝廷黨爭更為嚴重,當時的朝廷分為新派和舊派兩個集團,新派的代表人物王安石,在宋神宗的支援下,王安石進行了一場改革運動,史稱“王安石變法”。但是以蘇軾為代表的反對派極力反對變法,新派們趁機抓住機會,打擊舊派。

    宋神宗死後,支援舊派的太皇太后啟用司馬光等舊派人士,恢復了舊法。於是,一場舊派對新派的報復行動拉開了序幕!這期間大批新派人士被罷官,王安石也只能辭官,後來鬱鬱而終。後來太皇太后死後,宋哲宗親政,堅持實施王安石的新法,這時候新派再次崛起。而北宋就在這樣的黨爭下最終導致了“靖康之變”,北宋滅亡。

  • 5 # 鐵馬冰河戍輪臺

    北宋宋神宗時期實行新政,於是根據政治立場形成了新黨和舊黨。新黨的領袖是王安石,舊黨的領袖是司馬光。

    黨爭誤國,歷史教訓傷痕累累。中國有幾次著名黨爭,唐朝時牛李黨爭,明朝時東林黨和閹黨之爭。這些黨派為了自身利益罔顧百姓國家。給民族帶來災難性後果。明朝閹黨為了對付東林黨,害死袁崇煥,甚至導致國家滅亡。

    與歷史上其他黨爭不一樣的是,新黨舊黨是出於政治理念不同,為國家利益出發的一種鬥爭。本質上這種鬥爭是沒有私利的,出發點都是正義的。王安石是想透過變法改變國家積弱的現狀,改變百姓艱難困苦的生存環境。他提出“天命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司馬光則是看到變法中出現的問題給國家百姓帶來更深的痛苦,於是堅決反對變法。

    王安石與司馬光都是人品高潔之士。二人都不結黨營私。所以新黨舊黨實際上是兩個鬆散的政治聯盟。司馬光王安石相知甚深,互相沒有陰謀陷害,沒有你死我活。但是司馬光阻礙歷史進步,雖非本意,其罪不小。如果這兩位中國歷史上的高人能合力治國,變法成功,中國將會是另一番天地。

  • 6 # 西風濁酒

    黨爭在歷朝歷代都是存在的,不過有的純粹是君子之爭、政見不同,不以個人意氣左右國家政事,他們的出發點都是為了國家強盛、百姓富足;而有的黨爭就是排擠打壓異己、為了個人權利,甚至不顧國家民生,不惜將朝堂分化,使國力衰減。

    明朝時的東林黨爭屬於後者,東林黨為了一己利益排擠其他大臣,權利日益加大,這是官僚之爭,敗壞政治,他們是朋黨;

    宋朝時的黨爭,主要是“新舊黨爭”,以王安石為首的新派與以司馬光為首的舊派,新派支援新政,舊派反對新政,這是政見、也就是治國的主張不同。歸根結底是思想上的不同,不牽扯個人私利。

    宋神宗時期任用王安石為相,開始了變法,史稱“王安石新政”,但新政的實施卻得到了一些大臣的反對。是以,支援新政的稱為新黨,反對的稱為舊黨;從此開始了新舊的政黨之爭,一直延續了五十餘年,對北宋的政治影響頗大。

    舊黨的有歷史上著名的司馬光、蘇軾、歐陽修、韓琦等人,這些有名望資歷的大臣不支援新政;新黨則以王安石為首,啟用新人如呂惠卿、章惇等推行新政。

    司馬光和王安石雖政見不同,但是是君子之爭。兩人之間,一人得勢,另一人便要失勢。期間,新政和舊政也是輪番更替,斷斷續續。

    不過,到了後來,隨著兩人相繼離世,黨爭開始變了味兒,後期也開始了一些互相指責和攻擊,導致朝政不殆,黨爭也無從化解了。

    後來,徽宗無奈只好啟用蔡京。蔡京當政,與宦官童貫等勾結,立“元祐黨籍碑”,將司馬光等人一一定為奸黨。黨爭至此結束。

  • 7 # 鄉黨咥面

    有,因東林書院而得名。萬曆三十二年,顧憲成等修復宋代講學的東林書院,顧憲成、高攀龍等在書院講學的八人,被稱為“東林八君子”。東林講學之際,正值明末社會日趨激化之時。東林人士為匡正時弊諷議朝政、評論官吏,既有鮮明的學術思想見解,又有積極的政治主張。他們要求廉正奉公,振興吏治,開放言路,革除朝野積弊,反對權貴貪縱枉法。這些針砭時政的主張得到當時社會的廣泛同情與支援,同時也遭到宦官及其依附勢力的激烈反對。兩者之間因政見分歧發展演變形成明末激烈的競爭局面。反對派將東林書院講學及與之有關係或支援同情講學的朝野人士籠統稱之為“東林黨”而加以無端攻擊詆譭,這就是“東林黨”。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到底該不該幫好朋友解決情感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