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baby安迪
-
2 # VS影視
說實話,想吐槽,我幹啥不好,買本書,喝杯咖啡☕,或者看點其他小電影都行,偏偏去看它幹嘛,感覺虧。但和許多人一樣都會犯糊塗,明知道不會如意,也要往坑裡面跳。不是馬後炮,且看片名中英翻譯醉了,<地球最後的夜晚>VS <Long day"s journey into night>,我感覺翻譯成權遊中史塔克家族的凜冬將至都比這個貼切一點。
心機不可謂之不深,名字取得調足胃口,本以為羅曼蒂克式的跨年將會引起無數惡戰,看了之後一臉懵逼,我都那啥了,票子也花了,你給我看這個嗎?傷透無數男嘉賓的心,也有女嘉賓的心❤。所以豆瓣6.8的分在這一點上應該大夥過年不想搞得太尷尬給的中評,以後想來事選片需謹慎大夥。
記憶比泥石流更危險,影片圍繞夢開始,在記憶的與現實的轉換中將大夥搞懵了,記憶空間的摺疊交錯容易使人模糊、崩潰,失去認知,無從下手,具體介紹有興趣再去複習一下吧。
我想過去、現在與未來才是我們要思考的問題,若問湯唯小姐這部片講了啥,或許她能說出一二,畢竟身在其中,又跳出其外或許會有更好理解吧。
個人愚見,望交流指正。
-
3 # 一條看點號
網路上基本一邊倒全部差評《地球最後的夜晚》我覺得評價是不太公正的,一百個觀眾一百個哈姆雷特,每個人對電影的解讀方向是不一樣的,還是希望市場多給文藝電影一些機會吧。
-
4 # 宏遠自媒體科技
我在電影院裡一臉懵逼!
這是我在看完《地球最後的夜晚》零點場之後的第一感受。
本來以為只有我一個人沒看懂,但後來發現,看不懂的大有人在。
電影預售票房1.5億,票務網站想看人數37.6萬,大V推薦度91%。
這對一部還沒有上映的電影來說,絕對算是極大得肯定,也正因為它獲得的這些獎項,讓無數人對它充滿了期待。
可最後的結果卻有些差強人意,口碑呈現兩極化。貓眼給出3.7的差評,而豆瓣從7.6降到6.8又漲到7.5,再降到6.8……就跟漲潮似的。
那麼《地球最後的夜晚》到底值不值得看呢?
有多少人被“一吻跨年”騙進電影院?
電影預售票房就達到1.5億,作為一部文藝片,這個成績絕對算是佼佼者,要知道之前那些文藝片最多也就幾千萬。
可《地球最後的夜晚》卻開了一個先河,為什麼?是影片好看?導演優秀?這些都不是主要原因,這部電影之所以首日就能破億,跟影片本身其實沒多大關係。
它最大的成功是在它的宣傳上。
營銷團隊成功的把一部文藝片,造勢成了一場盛大的跨年活動。影院選擇在2018年12月31日21:50開場,影片結束剛好是零點。
“一吻跨年”,就說有多少人是被這四個字騙進電影院的?
除此之外,在觀影過程中,還有一個充滿“儀式感”的動作,當影片進行到第70分鐘的時候,需要跟隨男主角一起戴上3D電影。
講真,光看宣傳海報,我還以為是另一部《北京遇上西雅圖》,讓人覺得這就是一部浪漫愛情片,可事實證明並不是。結果,玩脫了!電影上映第二天就迎來了斷崖式的票房下滑。
那些覺得“被騙”的觀眾大喊失望,有半途睡覺的,有中途離場的,有說不值票價的。
一開始就抱著“一吻跨年”心情的觀眾,面對影片莫名其妙的情節和對白根本提不起半點興趣,更別提細細品味影片的細節了。
在這樣的情境下,觀影體驗是很差的,口碑自然也好不到哪去。
但這樣形成的口碑,更像是在宣洩不滿,是過度營銷後的反噬。
有人說:“這是2018年最後一部爛片。”
也有人說:“你們睡著了、看不懂是你們自己的問題,並不代表電影就是爛片。”
看不懂到底是誰的鍋?
看不懂,這是看完《地球最後的夜晚》後,絕大多數觀眾的第一感覺。
哪怕是認認真真看完的人,也不敢保證百分之百看懂了。
那麼,《地球最後的夜晚》到底在講什麼呢?
其實光說故事的話,好好理一理,還是可以理明白的,只是大部分人根本就不是衝著劇情去的:
中年男人羅紘武在得知自己的父親去世後, 回到了老家貴州凱里,看著熟悉的一切,他想起了12年前發小白貓被殺,自己卻白貓留下的手槍,殺死老大左宏元,種種過往浮上心頭。
可白貓和羅紘武,其實都是被萬綺雯利用的,而這個女人也是羅紘武所愛的人。
後來,羅紘武在一個破舊的電影院裡,做了一場關於過往的夢……夢裡他和所有人都相遇了。
這段夢也就是電影需要帶3D眼鏡的部分,所謂的和男主角一起體驗,其實就是和他一起“做夢”,一切都顯得很不真實。
故事算是理清楚了,但影片想要表達的點依舊很模糊,讓人似懂非懂。
可這並不是什麼了不得的問題,也不是第一次見了,要是每個人都能看懂,那就不叫文藝片了,文藝圈向來有自己獨有的理解方式。
但也不是所有的“看不懂”都可以用文藝來當藉口。
一部真正好的電影,一部分人看不明白尚可理解,但如果絕大多數人都看不懂,那就是少數人的“自嗨”了。
到底是不是“自嗨”,暫時還不能下定論,還得看後續發展。
《地球最後的夜晚》是爛片嗎?
有人說:“《地球最後的夜晚》是2018年最後一部爛片。”
可總體而論,雖然這部電影或許存在一些瑕疵,但確實還沒到“爛片”的程度,只能說影片與票房不符。
很多人覺得影片的前半段對於人物和情節的背景交代,太過零散,根本理不清人物之間的關係和行為邏輯。
但對於有些人來說這又是另一種感受,在他們看來,他們看的不是故事,而是一種情緒。
這部電影就是情緒大於故事本身,它更多的不是要去敘述一個邏輯清晰的故事,而是傳遞一種情緒,力求表現夢境的真實感。
總之,看不懂的有看不懂的理由,看得懂的也有看得懂的道理,藝術這個東西本來就沒有一個準話,主要還是取決於看的人。
一千個人眼中還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呢,每個人都有發言的權利,但沒必要非爭出個好歹來。
其實如果沒有過度“營銷”這一步,這部電影絕對沒有現在罵得這麼慘。
或許有人會說:人家也是花錢拍電影的,也得賺錢啊,做點營銷怎麼了,文藝片就不能“營銷”了?
當然不是,只要是電影,都會追求票房,但這種過度式營銷,著實掉檔次,就好比之前的《愛情盜墓》一樣,只會適得其反。
文藝片本來就是投一部分人所好,你讓一群對文藝片不感興趣的觀眾去看文藝片,那不是自找沒趣嗎? 只能說,中國的文藝片還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我覺得看得懂和文藝並不衝突。
回覆列表
上映的時間上的準,影片名也起的響亮拿人,又契合年輕人相約電影院跨年或是情侶執手為愛跨年的心態,以上這幾點做到了,內容已經不重要了。筆者也被矇蔽,給分的話太殘酷,這麼說吧,與盜墓筆記版的愛情公寓不分伯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