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戰略論

    法國戰役進行得非常順利,這讓人們不可思議。正當德國裝甲部隊佔領法國北部,將30多萬英法聯軍圍困在敦刻爾克這個狹小的地帶,並且發動掃蕩的時候,卻出乎意料的接到希特勒關於停止進攻的命令。這一命令讓英國在唯一的退路上撤出了22.4萬人,讓法國撤出了11.4萬人,英法會說這是“敦刻爾克奇蹟”。但事實上,在沒有任何其它東西可以挽救英法軍隊的時候,保住他們生命的恰恰是希特勒。也正是這些當年在敦刻爾克撤走的英法軍隊,為日後盟軍的反攻提供了兵力保證,同時也為五年後希特勒第三帝國的滅亡埋下了伏筆。出現驚人一幕的“敦刻爾克大撤退”不禁讓人唏噓不已。希特勒做出這個決定,除與自身複雜性格有關外,同時也受到了身邊其它高階參謀思想活動的影響。

    1940年5月24日,一個關鍵性人物出現在了希特勒的視線中,這個人便是龍德施泰特。龍德施泰特是一名謹慎的戰略家,他總不放過一切不利的因素,尤其是善於避免在樂觀的時候犯錯誤。龍德施泰特在彙報情況時特別提出,由於長時間的迅速行動,裝甲部隊實力已經減弱,並且指出可能會受到南北兩面的夾擊,尤其是南面。同時提出儲存裝甲部隊實力,以供未來作戰非常必要。龍德施泰特的建議肯定會影響到希特勒,至於是否直接影響到了希特勒做出停止進攻的命令就不得而知了。

    再有可能影響希特勒做決定的,就是凱特爾和約德爾了,他倆是當時希特勒大本營中的主要軍事首腦。約德爾強調過,自己曾根據一戰時的經驗建議過希特勒,裝甲部隊不能在沼澤地使用,那樣會使裝甲部隊受到重創。再加上裝甲部隊的實力已經相對減弱,而且即將發動的對法國的第二階段的攻勢已經迫在眉睫,所以停止進攻是最好的選擇。

    除了上述幾個人外,還有就是空軍司令戈林影響了希特勒這個決定。憑藉戈林在第三帝國不可動搖的二把手位置,他說話自然是有分量的。他曾向希特勒保證,他的空軍可以從天空封鎖海邊敵人的退路,能完成合圍的任務,結果表明戈林過高的估計了自己軍種的威力。

    但事後表明,德國空軍其實並沒有發揮其全部力量,希特勒是對空軍進行了限制的。我們不得不猜測,這背後是有希特勒的政治動機的。希特勒曾不止一次的在公開場合說起過,自己對英國的要求,就是站在英華人可以接受的立場上,來和英國謀求和平。如果把敦刻爾克的英法軍隊趕盡殺絕,丘吉爾自然會全力對付德國。希特勒對英國又愛又恨的複雜感情,最終導致他做出了停止進攻的命令。

  • 2 # 朋友圈朋友

    比如說,針對臺灣島內的一些高速公路,包括一些重要的交通樞紐,甚至包括一些重要的隧道,那麼它就制定了所謂的這種自曝和自毀的計劃讓登陸的兵力,無法進行快速的機動,這可能也是焦土戰略的這樣的一個組成部分,但是從目前來看,我認為,所謂的焦土戰略只是對於島內的老百姓去傳遞一種恐懼感,讓他們對大陸產生更多的隔閡,對於兩岸之間產生更多的這樣的一些恐懼感,但是把這樣的一個說法,這樣的一個戰術擺到了明面上,我相信最大的抗議聲音可能是來自於臺灣的民眾,大家想一想,如果把基礎設施破壞了或者說的武器裝備對自身進行攻擊,那麼我認為首先遭殃的還是臺灣老百姓。

  • 3 # 軍武小咖

    在法國戰役開始後,德國軍隊長驅直入,攻破了英法軍隊的防線,一口氣把40萬英法軍隊壓制在了一個叫做敦刻爾克的港口城市內。敦刻爾克沒有防禦工事,德國的裝甲部隊快速的完成了對這一帶的合圍,眼看就要消滅這股殘敵。就在這個時候,希特勒忽然下達了一個讓人捉摸不透的命令,裝甲軍停止繼續進攻,把消滅敵人的機會留給空軍。

    結果大家都知道了,空軍並沒有完成這個任務,英國方面調集了大量的輪船,將33萬英法軍隊運送到了英國,等到希特勒反應過來的時候,敦刻爾克僅僅還有幾萬法國軍隊駐守。這個事件也就是歷史上的敦刻爾克大撤退,希特勒的這個命令一直讓人捉摸不透,那麼是什麼原因導致了希特勒讓裝甲部隊停止追擊英法軍隊呢?

    一種說法是:在法國戰役開始前,英法聯軍和德國軍隊的實力差距差不多,希特勒自己也沒有想到能夠打的這麼順利,當發現勝利來的太突然的時候,希特勒沒有反應過來,所以下了這麼一個糊塗的命令。這個說法確實有一定的根據,不過考慮到當時的戰場情況,希特勒的這個命令也並不糊塗。從軍事上來看,希特勒沒有讓坦克部隊繼續追擊一方面是為了儲存實力,坦克部隊已經損失的夠多了,再去消滅著40萬全副武裝的殘敵有些力不從心。並且當時敦刻爾克的沼澤遍佈,並不適合坦克部隊作戰。坦克部隊是德國的王牌,希特勒認為沒有必要為了消滅一群驚弓之鳥,損失掉自己的主力坦克部隊。從政治上來看,空軍是德國納粹自己的軍隊,法國戰役中空軍的表現一般,希特勒需要給空軍一個揚名立萬的機會。再加上戈林的鼓吹,(戈林保證空軍能完成任務,保盧斯:我信你個鬼,你個糟老頭壞的很)更讓希特勒堅信空軍就能解決問題。

    二戰時期的空軍還沒有獨立作戰的條件,只能作為陸軍的輔助,戈林的這個想法顯然是超前了。同時希特勒還幻想著英國能夠求和,他不希望和英國在這次戰爭上結仇,希特勒沒有足夠的海軍,缺乏進攻英國的必要條件。後來海獅計劃的流產也說明德國跨海作戰的可行性不高,能夠和英國和解,是德國最佳的選擇。

  • 4 # 不沉的經遠

    這個首先要說的是希特勒並沒有作出停止追擊敦刻爾克英法軍隊的決定,他僅僅是在龍德施泰德的建議下,命令A集團軍的裝甲部隊暫停進攻,但是同時下令北面的B集團軍立即發起進攻,消滅包圍圈內的英法聯軍。

    法國戰役爆發以後,德軍利用裝甲優勢迅速實現突破,到5月20日,順利的將30多萬盟軍包圍在敦刻爾克附近。然而在5月24日,希特勒去A集團軍司令部的時候,龍德施泰德卻向他建議暫時讓A集團軍的裝甲部隊停止進攻。

    龍德施泰德的理由很充分:

    首先,A集團軍的裝甲部隊進展太快,所以配屬給他們的步兵部隊已經被甩開,缺乏步兵部隊配合的裝甲部隊是很危險的。加上敦刻爾克附近的地形並不適合裝甲部隊作戰,所以裝甲部隊最好暫緩進攻,等步兵上來。

    其次還是因為進展太快,前線的局勢已經比較混亂了,敦刻爾克附近的德軍共有16個師,而這16個師屬於A、B兩個集團軍的4個軍,此時急需成立一個指揮部來協調這些部隊的作戰。

    此外在側翼的隆美爾報告前線的盟軍已經展開反擊,雖然事後證明盟軍的部隊並不多,但是當時無疑讓龍德施泰德覺得有必要觀察一下形式再做決定,畢竟包圍圈外還有不少法軍,他們也可能為了解圍而發起進攻,德軍需要保留足夠的預備隊應付突發情況。

    龍德施泰德提出的新的作戰計劃是讓機動部隊則停留在朗斯-貝頓-埃爾-聖奧梅爾-格拉夫林一線,以便防止盟軍突圍。希特勒對龍德施泰德的建議表示了贊同,隨即同意讓裝甲部隊停下進行修整,不過他同時下令,立即加強北面的B集團軍,讓B集團軍發起攻勢,消滅包圍圈內的盟軍。

    不過B集團軍的進展不順利,所以兩天後希特勒下令A集團軍恢復攻勢,不過最終還是未能突破盟軍防線,包圍圈內多數盟軍得以從海上撤走。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怎樣看待當下的“愛情”和“婚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