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老者252907801

    “弘治三君子”指的是馬文升、王恕、劉大夏這三個名臣,輔佐明孝宗朱祐樘實現了“弘治中興"。

    其中較為有爭議的是劉大夏,廣為流傳的是,他把鄭和的航海圖及相關資料一火焚燒掉,成了"千古罪人"。

    且不說史料眾說紛紜,不管“焚書燒圖"是真是假,這都代表古代中國的陸權思想,鄭和七下西洋開啟通向世界之路,回來後即閉關鎖國,讓國家失去與各國交往,跟不上時代發展的步伐,導致極貧極弱,受到列強欺侮,歷史根源在於封建社會的"井底之蛙"、"夜郎自大"。

    回顧歷史,溫故知新,國家的興旺發展必須改革開放,與世界同步,與時俱進,才能立於世界民族之林。

  • 2 # 鹹魚閒聊

    公元1487年,明憲宗朱見深終於隨他的至愛萬貴妃而去,太子朱祐樘即位,改元弘治,他就是明孝宗,明孝宗上臺後躬行節儉,勤於政事,革除成化年間的朝政弊端,接連罷黜成化年間的奸臣,庸臣,啟用一大批有能力的正直的改革派大臣,君臣同心同德開創了著名的“弘治中興”。

    朱祐樘為人寬厚,禮賢下士,重用的大臣無不是治國治家的肱骨之臣,其中輔佐他開創弘治中興的王恕,馬文升,劉大夏更是輔助朱祐樘改革的主要大臣,被後世人們稱為“弘治三君子”。

    王恕為人剛正廉明,歷任英宗,代宗,憲宗,孝宗,武宗五朝,孝宗時期任吏部尚書,在職期間多次舉薦在野的賢才入仕,為朝廷招攬了很多精幹之能臣,同為三君子的劉大夏也是由他推薦給朱祐樘的。

    馬文升也是歷經五朝的元老,甚至他的名望比王恕還要高,孝宗期間他先任兵部尚書,整頓兵部,後代接替王恕任吏部尚書,加少師兼太子太師,這對於一個尚書來說是莫大的榮譽,可見朱祐樘對他的信任與重用。

    劉大夏在馬文升出任吏部尚書後便接替其出任兵部尚書,在任職期間也是盡心盡力,清正廉潔。

    正所謂上行下效,弘治一朝在朱祐樘的影響下,政治清明,有朱祐樘這樣的明君身邊必然也會有能臣輔佐,王恕,馬文升和劉大夏也只是眾多能臣的代表而已。

  • 3 # 季我努學社

    在明代中葉的歷史上,前後有三位名臣輔佐弘治皇帝達到了所謂“弘治中興”的治世局面。然而這幾位名臣卻被埋沒在中國歷史的長河中。下文筆者就自己的認知為大家做一個簡單的介紹。

    王恕畫像

    王恕(公元1416年-1508年),字宗貫,號石渠。三原(今屬陝西)人。明英宗正統十三年(1448年)進士,選庶吉士。後為大理寺左評事,遷左寺副,又在揚州、江西、河南、南京等地任職,任內積極救濟災民、平定贛州叛亂、安撫流民,很有威望,官至少傅兼太子太傅等。馬恕最為人稱道的事蹟莫過於他不畏強權奏告大宦官錢能。雲南“鎮守中官錢能貪恣甚,議遣大臣有威望者為巡撫鎮壓之,乃改恕左副都御史以行”,馬恕果然不負眾望,上書彈劾錢能;任職南京,反對給皇帝貢獻珍奇,維護地方利益;執掌吏部,力主限制皇權,健全監察制度和政治制度。晚年迴歸故里,致力於理學研究,;支援幼子王承裕首創宏道書院,為西北諸省培養了眾多人才。馬恕在學術思想上也有相當的貢獻,他認為,古之學者皆以言行為學,人們應該將學與行緊密結合。馬恕在八十歲以後還著有《石渠意見》、《拾遺》、《補缺》等書,被後世追認為“三原學派”的創始人。

    馬文升畫像

    馬文升(公元1426年-1510年),字負圖,號約齋,又號友松道人,河南鈞州(今河南禹州市)人。據說馬文升相貌奇異,七歲讀書,景泰二年(公元1451年)考取進士,歷任福建按察使、左副都御史、兵部右侍郎、遼東巡撫、右都御史、漕運總督等職。馬文升為官數十年,在邊境軍事上頗有建樹,任職期間整頓軍務、加強邊防、裁汰冗員、體恤民力,曾用計退去蒙古小王子的部隊。弘治初年,官兵部尚書,後改吏部尚書。由於馬文升功績卓著且資歷最老,明孝宗對他也十分信任和尊重,給予他太子太傅的榮譽頭銜。正德元年(1506年)退休。去世後諡號“端肅”。馬文升有《約齋集》、《奏議》著作留世。

    劉大夏畫像

    劉大夏(公元1436年-1516年),字時雍,自號東山居士,湖廣華容縣(今屬湖南)人。劉大夏家中同輩有三子,他排行老二。天順三年(1459年),中湖廣鄉試解元。天順八年(1464年)考中進士,選為翰林院庶吉士。憲宗成化初年館試,自請職方司主事,升兵部車駕司郎中。此後在福建、廣東、廣西一帶任職,頗有政績。弘治十五年(1502年)官至兵部尚書。正德三年遭到宦官劉瑾的構陷,在李東陽等人的幫助下,改判處充軍肅州(今甘肅酒泉),在貶謫期間吃盡苦頭,全賴學生將其供養。直至正德五年(1510)才得到赦免。1516年五月去世。

    參考資料:

    張廷玉等:明史

    高希:三君子修改恤民

    馬美:弘治君子劉大夏

  • 4 # 坐古談今

    “弘治中興”與“弘治三君子”在現在的知名度不太高,主要在於作為明中期的皇帝和朝代,註定沒有前期、末期更受關注。連皇帝都如此,“三君子”更是知道的人不多。

    對於“弘治三君子”來,三人的年齡都比較大,首先被捧上來的是王恕(1416—1508年),享年92歲;其次是馬文升(1426—1510年),享年84歲;最後一位是劉大夏(1436—1516年)享年80歲。

    (1)弘治皇帝的作為

    成化二十三年(1487年)九月,朱祐樘登極。孝宗立刻整飭朝綱,將萬安為首的“紙糊三閣老”清除出內閣後抓捕太監梁芳。任用王恕等人為政。其後,弘治皇帝將憲宗朝的各種弊政如僧道、傳奉官等進行清理出宮。

    之後,孝宗進行管理考核甄選、任用賢臣,特別是恢復了洪武時期一些政策,《問刑條例》《大明會典》《皇明條法事類纂》用以抑制越來越明顯的商業力量侵蝕社會的現象。當然,有人說孝宗是歷史的後退,但是在封建社會時期內的前進後退稱得上什麼後退進步?

    但弘治朝對於老百姓還是比較好的,例如從弘治二年到八年(1489年到1495年)動用民力六十萬人。從弘治元年到十七年,弘治減免賦稅達一億五千萬石。

    (2)弘治三君子

    弘治朝首先面對的難題就是漕運因為黃河而造成運輸困難。吏部尚書王恕,推薦浙江布政使劉大夏治理黃河。結果,劉大夏治河成功。

    其次面對的難題就是蒙古南犯。憲宗時期,蒙古小王子部經常南犯,弘治命令“三君子”中的兵部尚書馬文升組織“僉民壯法”組織民壯充實邊軍。同時,提督團營操練提高軍隊戰鬥力。弘治又倡導節儉,努力提高軍隊待遇。在此情況下,明朝防禦蒙古的力量增長許多。

    (3)關於“三君子第一”的劉大夏

    劉大夏在歷史上知名度非常高,將其比作房玄齡、杜如晦、范仲淹。劉大夏在明朝“雖婦人女子皆知其賢”。作為封建社會名臣,劉大夏不應該承受今人的無端批評。劉大夏沒有燒掉“航海資料”只是“藏匿”,希望他所認知的“禍國殃民”之舉不要再次發生。

    “鄭和大航海”的評價不同是因為時代的不同而不同,劉大夏對鄭和的批評是那個時代基本思想,也即那個時代的大部分人都認同劉大夏的觀點。這與對李鴻章的批評是不同的,那個時代有左宗棠等一大批人對李鴻章的行為進行批評。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預算2.1萬到2.4萬,有什麼電腦值得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