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在上幼兒園的孩子總是跟我胡鬧,實在不知道他們這個階段都在想些什麼,想問一下有什麼地方需要注意的
4
回覆列表
  • 1 # 筆聲

    孩子的心理複雜多變,而且個性突出,就算是二胎家長,也很難捉摸得透。你也許會困惑:孩子有時候乖得讓人意外,有時候又調皮地讓人火冒三丈。大寶、二寶性格差異懸殊,父母也束手無策。不明白,這個孩子到底想要幹什麼?

    這些問題幾乎每個家長都會遇見,究其根本原因,還是不懂孩子心理活動導致的。耶魯大學格賽爾兒童發展研究所跟蹤研究孩子40年,給出了以下權威的研究成果,對家長們讀懂孩子心理幫助很大。

    2歲:“不”字口頭掛,自私又霸道。

    2歲的寶寶總帶著些家長認為的“壞習慣”,愛耍賴,不聽話,還固執。其實都是孩子自我意識開始形成的表現。

    對待這麼小的寶寶,家長們還是以疏導為主,努力摸索孩子的生活規律,在他有可能陷入壞情緒之前,就採取恰當措施,不要讓孩子養成討價還價的習慣,有些原則必須堅守。對待孩子的壞脾氣,家長要注意引導自己,將其理解成孩子探索和學習的過程,不要以暴制暴。

    3歲:待人友善大方,矛盾的過渡時期

    3歲的時候,孩子的抗拒態度有所減弱,反而樂於分享。還能體會到自己的成長和能力的增強,以及肢體控制和語言能力都發展迅速。

    但從3歲半到4歲,孩子會變得內向、焦慮,沒有安全感,偶爾會伴隨著口吃、經常摔跤或太過緊張而發抖的行為,這是因為孩子無法控制自己的情緒。這個階段的孩子喜歡反抗,對外面的世界嚮往又害怕,家長要多帶他們出去走走,交交朋友,減少孩子的焦慮感。

    4歲:活潑好動,好奇心強,喜歡挑戰刺激

    4歲的孩子喜歡任何新鮮的事物,接觸不認識的人,去沒去過的地方,新的遊戲、玩具。除了旺盛的好奇心,這個階段的孩子已經知道家長不是全能的,他會隨著自己的想法做一些大人頭疼的時間。

    到了4歲半,孩子知道了跟父母討價還價,讓自己獲得更多的利益,也漸漸明白事情有好有壞。家長這個時候要學會培養孩子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以睡前小故事的形式孩子會很喜歡。

    5歲:性格開朗,懂事講理,想做個媽媽喜歡的好孩子

    這個年紀的孩子,最令家長喜悅的特質就是,熱愛生活。他對於自己熟悉的領域非常在意,對陌生的事物沒有太大興趣。他最有趣的時間是現在,最喜歡的地方是這裡。因此,他的冒險精神也大大降低了。

    5歲的孩子已經能夠控制自己了,他知道自己什麼做得到,什麼做不到,而且熱衷於嘗試那些他認為一定做得到的事情,在一次次成功中建立信心。而且,他不會杞人憂天,而是安於現狀。

    孩子到了5歲半,會變得遲疑不決、懶散閒蕩。家長一定要記得,不要在這個階段教他讀書寫字。因為5歲半孩子的眼和手配合得不如以前那樣快速,他經常會把數字或文字倒著寫。

    6歲:進入人生第二叛逆期,個性極端兩極化

    6歲孩子的中心不再是媽媽,而是自己,他非常想要按照自己的意願做事情。爭強好勝,抗挫能力低,內心敏感脆弱,既依賴媽媽,心理上又想嘗試自己站起來。

    這個階段的孩子同時在很乖和很叛逆兩個極端遊走,對東西的歸屬感還不是很分明。因此,經常把筆畫或數字寫反,順手拿走別人的、他喜歡的東西,都是很常見的現象。

    7歲:比6歲聽話,但不喜與人交往

    做事經常分心、磨蹭,記性不佳,對於幫助別人的事情不願搭理。經常是悲觀地看待問題,充斥著感傷的情緒。他開始在意別人的評價,特別是老師的看法,會盡自己最大的努力執行好老師的吩咐。等他心智成熟到需要自己空間的時候,就喜歡把自己的東西收到自己的地盤。

    7歲的孩子字跡會變小很多,喜歡琢磨細小的東西,特別喜歡湊近看東西。這個階段的孩子道德觀念開始萌芽,他會剋制自己不去拿別人的東西,不能說謊騙人,而且樂於遵守規則,嚴謹恪守。

    8歲:主要特徵是性格外向開朗

    跟7歲孩子的沉鬱退縮完全相反,8歲的孩子樂觀開朗,不畏一切困難,而且做事非常爽快。他對自己對他人的要求開始嚴格起來,對自己的能力也有一個相當客觀準確的判斷。他不再單純地以自我為中心,開始留意別人怎麼做怎麼想。他不但願意為別人效勞,也希望別人能像他一樣願意回報他。

    最重要的一點是,8歲的孩子開始建立道德是非觀念,他的思維開始豐滿,對“對錯”的看法也不再是“好與壞”的兩極。他開始在意對自己的感覺和別人對他的感覺。他會豎著耳朵聽大人聊天時怎麼評價他,或者揣摩他們說話時的臉色,非常希望得到別人的認可和誇獎,對別人的批評則非常敏感。於是當他受到指責批評時,他往往先找理由或者先責怪別人,好讓自己容易承受些。  

    8歲孩子是情感上最需要媽媽的年齡。他非常需要媽媽分享他的思考、幻想、對話、遊戲。他總喜歡和媽媽在一起,包括一起勞作、玩耍、聊天、讀書,這讓他覺得他“全部佔有”著媽媽。媽媽無論怎麼忙,都一定要每天至少撥出半個小時,全心全意滿足孩子“全部佔有媽媽”的心理需求。這會幫助孩子順利度過對媽媽的心理依戀期,為孩子坦然走向9歲的獨立打好基礎。

    2-8歲孩子的心理並不是寥寥幾句話就能表達清楚的,但至少能為各位家長提供育兒的大致方向。其實,瞭解孩子最好的辦法還是溝通和陪伴,只要你用耐心和愛心去對待孩子,他們的心理你還是能窺得一二的。

  • 2 # 青音約

    在第一次入園之前需要和孩子有一個溝通,和他說,“幼兒園有很多小夥伴,你可以和他們一起玩耍,媽媽每天早上送你去,中午在幼兒園吃飯和午睡,下午放學媽媽接你回家,在家吃晚飯和睡覺,每天都會回家住。”說得很詳細,讓孩子預先有知情權,這種方式孩子會有安全感。每天孩子回家以後,和他聊在幼兒園發生的事情。

    從幼兒園開始,是一個人社會化的初始階段,他怎樣解讀這個社會?怎樣適應這個社會?在孩子的幼年,父母需要做的是,讓好客體替代壞客體、讓好感覺替代壞感覺。隨著他的長大,讓他自己去感知這個世界,父母只需要陪伴他和引導他,不醜化也不美化,不干預也非評判。同時,在孩子的整個成長過程中,父母需要營造一個開明的、民主的、自由的、商量的、尊重的家庭氛圍,讓孩子不管發生了什麼,他都敢於和樂意與家長交流,父母是他背後強而有力的支撐力量。

    有一些事情家長很不能理解。比如,在父母家人眼裡,同樣的一個玩具,孩子買了一個,又要買,還要買,家長就覺得孩子不可理喻,無理取鬧,任性麻煩,其實在孩子的眼裡,看似同樣的玩具是有差別的。孩子的天性充滿好奇心,看到有不一樣的東西就想去探索。碰到這種情況可以和孩子好好溝通,這個玩具和那個玩具有什麼不一樣呢?她能說得出來,還是想要買,可以滿足她的好奇心和探索欲。

    孩子確實有說什麼都說不通的時候,哭鬧不休的時候,這個時候怎麼辦呢?將孩子帶到臥室,其他人不能參與進來,就媽媽或爸爸和孩子兩個人在臥室,讓她哭,而且是看著她哭,不打她,不罵她,不說她,平和地靜靜地看著她哭,等她哭夠了,然後問孩子,還想哭嗎?還想哭就繼續哭,不想哭了就給她洗個臉,然後讓她去玩耍。這樣如法炮製得幾次,孩子就會明白哭鬧不能達到目的。但平常要鼓勵孩子表達內心真實的想法。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一個人在陌生的城市生活怎麼才能不孤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