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韋志中心理學網校
-
2 # 渡仁心理諮詢師團隊
大家好,我是渡仁心理的週週老師!!!
很多長輩認為,不結婚,就意味著不正常,不正常的理由是,因為你和別人不一樣。別人家的孩子成績好,聽話,那就必須是你學習的榜樣;別人家的孩子結婚,你也就必須結婚,因為我們每個人都應該“做每個年齡該做的事”。我們生活的軌跡總是參考別人的標準,走著自己不確定的路。看似一個完成的個體,卻被分裂成不同的靈魂,至於哪一個靈魂只屬於自己,這個答案無法回答。
現在,我們將這個題目分解來看:
首先,是年齡大了。不知道你對“年齡大了”這句話的理解是什麼,多少歲算是年齡大了。20歲,25歲,還是30歲,當然再往上寫的可能性更貼近,但這只是數字,並不代表我們對年齡在生命中的意義的理解。
其次,內心不想結婚。是否想結婚這件事情和年齡大小的關係是什麼?是生育影響還是隻不過需要一個伴侶共度一生。也許我們需要了解婚姻對自己的意義到底是什麼。
第三,心理是否正常。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理解,心理正常包括心理健康和心理不健康這兩類。而是否結婚這個現實問題,不在這樣的範圍內。
不知道你看到這樣的題目分解後,作何感想。作為回答者的我,始終認為這三個內容不相關聯。
我們處於每一個社會角色中時,都有被社會要求的角色扮演。我們內心認同這些角色扮演,並且努力向這個方向靠近。然而,當我們無法承擔過多的社會期待時,自身的壓力常常壓的自己喘不過氣。
我承認,我們很難全身心投入到自己的世界中過自己想要的生活,即使此刻達到了,但人的慾望會不停的鞭笞我們想要更多。迴歸本心這件事,實在太難。
於是,漸漸的,我們也就放棄了,似乎這就是人生的軌跡,別人都可以承受的壓力,為什麼自己就承受不了。所以,我們應該咬緊牙關,繼續奮發圖強,希望填滿內心的空洞。最後,心裡的空洞越來越大,我們也越來越累,最終丟了自己,不知何去何從。
諮詢室中的來訪者,正是因為如此想要附和這個社會的期待與要求,過著表面光鮮亮麗,內心痛苦難安的生活。因為生活的不堪重負,於是走進諮詢室尋求幫助。當TA坐在諮詢室裡,一點一點的敞開心扉,一點一點的找到答案時,我們都知道,其實答案一直在TA心裡,只是不敢承認,更不敢去改變。
因為改變,意味著必然經歷的痛苦,只是想到要經歷這份痛苦,便已經忐忑不安,更別說真正去做。人們常常談論如何走出“舒適區”,這些“舒適區”看起來是如此愜意,樂逍遙的過一生未嘗不可。然而,心底還有另一種聲音,對生命更廣的渴求,希望自己能實現某種理想,希望自己能擁有價值,而這一切似乎和每天的“舒適區”背道而馳。
婚姻是什麼?在心理學中,婚姻是愛情、經濟、繁衍三者結合而成。但大多數人並不是因為這三者而結合走入婚姻。在諮詢中,碰到婚姻的問題,我發現一個奇怪的機率,大多數婚姻出現問題的人,在談及與另一半如何相識時,更多談到的是彼此相親認識,不到一年就結婚了。
現在的婚姻不是因為變化了,而是從來沒有變,只是自己越來越無法忍受。那麼當初又為什麼結婚呢?談及結婚的理由:年齡到了,也差不多了,就結婚吧。這麼敷衍隨便的態度,又怎能讓婚姻走的更穩更好。婚姻需要經營,需要用心付出,就像欣賞一首好聽的歌曲,一副美麗的畫作,如何保持經久不息的喜愛,是需要不斷的挖掘這份美好。
如果一開始我們就抱著隨便的態度去看待婚姻,那漫長的人生路,怎麼能保證不會疲憊,不會又更多的渴望。
每個人都有自己不想結婚的理由,這只是個體對婚姻的態度。但是如果真的需要婚姻,卻又敷衍了事,像吃飯睡覺一般只是滿足一個所謂的“標配”,著實不是一個值得鼓勵的行為。
當然,也有人說,有了孩子就不一樣了。是啊,的確不一樣了,當我們把本應對伴侶應有的愛,全部轉移到對孩子的愛上,那麼對伴侶來講,彼此的存在到底意味著什麼?孩子是否又能承受這過重的愛?
“因為對婚姻的失望,所以我一定要更愛孩子,因為我為了孩子保留著這份並不幸福的婚姻”。這對孩子來說,壓力得有多大。長此以往,不僅是婚姻會出現問題,連同我們的親子關係也會成為這段婚姻的犧牲品。
婚姻,和年齡無關,和心理是否健康無關,它是一種人生的選擇,是對自己對他人經由認真思考,最終決定在彼此的愛中滋養併成長的結果。
年齡越大,的確受到的質疑越多,然而,人生並不是只有這一件事受到他人的質疑,事實上,每一個決定都有是非好壞的評價。如果每一個評價都被放在心裡琢磨一番,那麼我們到底是在為誰活。
清楚自己的選擇,並且明白這個選擇的意義,如此,做自己就好!!!
回覆列表
這個問題不能一概而論,而是要根據具體情況具體分析,要看他不想結婚的動機和原因。他所受的家庭文化地域文化的影響,個人經歷,經濟條件,受教育水平等等,都對他的婚姻價值觀形成有很大影響。
這其中絕大部分的人,雖然他年齡大了不想結婚,可是他清楚的知道自己是誰,為什麼不結婚?追求的是什麼,有自知之明,知道該怎麼做,知行合一,那他的心理就是正常的。
有的人事業第一,不立業就不成家。像現在北上廣深等大城市的好多的年輕人,都三十多歲了甚至四十了還不結婚,而為事業打拼;有的人特別是一些高知女性,追求完美,寧缺勿濫,又過了最佳選擇期,尋尋覓覓,難於理想化,所以不想結婚;有的人無房無車,生活壓力大,覺得條件不成熟,不想草草結婚;還有的是因為物件不太合心意,所以不想結婚,選擇逃避行為;還有的人為了自己的理想或信仰而選擇獨身,比如南丁格爾,林巧稚,及南韓的前總統朴槿惠等,還有個別出家修行人,我們能說他們不正常嗎?
但是,有少部分的人,他們年齡大了又不想結婚的背後確實有一些心理問題。他們受到某些不良刺激,產生一些不良情緒和不良體驗,有時自己也能感覺到自己的心理變化,並積極尋求幫助,這樣的人心理雖說正常,但已是心理不健康的範疇,也就是我們常說的亞健康狀態,需要一些心理干預。比如:有的人一路成長從父母“硝煙瀰漫”的戰場中走來,內心有深深的創傷,感覺婚姻就是愛情的墳墓,恐懼婚姻,所以就逃避婚姻,不想結婚;有的人婚前被性侵,帶著強烈的恐懼或負疚感,不敢愛或覺得自己不配擁有婚姻與愛情,所以不想結婚;有的人有戀父戀母情結,或有愚孝思想,根本不接納別人的愛,也不會愛別人,也不想結婚;還有的人,人際交往障礙,不能適應或不敢走進另一個家庭等等。這些都需要專業人員的諮詢與輔導。
另外,還有極少數人年齡大了不想結婚,是夢想“天外來客”來接她,妄言妄語,幻聽,幻視,誠惶誠恐,談婚色變等。他沒有自知力,行為與客觀現實不符,社會功能喪失,這樣的人心理不正常,需要專業的精神科醫生的治療。
當今的社會發展趨向多元化,社會變得更包容,年齡大不想結婚的人越來越多,人各有志,不能強求,自己是自己心理健康的第一責任人,在不損害別人的前提下,只要自己感到開心、快樂、健康、幸福,就ok了!
嶽秀英(韋志中心理學網路學校學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