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五九史話
-
2 # 可樂派大星
大家都知道,趙匡胤建立的北宋是乘後周柴氏皇帝年幼,乘機反叛逼迫柴氏禪位奪取了後周政權,改封柴宗訓為鄭王,而後整合力量先南後北逐漸建立了北宋,而宋朝是少有的沒有對前朝皇室趕盡殺絕的朝代,柴氏在宋朝還是很有地位的,不僅做官,而且終生榮華富貴,就是被賜予了丹書鐵券才能在宋朝延續,水滸傳中的柴進雖無官職卻廣撒錢財結交江湖各路好漢就可見一斑,直到後來被宋江騙上梁山。
-
3 # 布穀鳥講歷史
丹書鐵券的第一位發行者,目前有記錄和文史考證的是漢高祖劉邦。發行量最大的是大明集團董事長朱元璋,作為奪取政權後發給功勳們的“褒獎”,一種用於免除死刑的“支票”,既然是支票,未來能不能兌付成功,就看發行者心情了,畢竟最終解釋權歸發行方所有。
1、丹書鐵券,也就是民間流傳的“免死金牌”,就是說,有一天你犯事兒了,廷尉或者錦衣衛到你家裡拿人,手起刀落,只要腦袋還沒掉地上,拿出鐵券,就可以免去一死。就是這麼叼,洪武年間,家裡要是有個這玩意兒,一般都會專門設定個臺子在家裡供起來,有人來家裡就帶去參觀一下,不僅長面子,還是一種威懾,“兄dei,小心點,爺有牌兒,弄死你也不用償命滴。”
2、真能免死嗎?真能,但也不能。一般的罪名,的確是能免死的,但叛國罪,謀反罪,謀逆罪,這些危害皇權的行為就不能免死了。另外,這東西是有次數限制的,並不能無限制免死。最後,普遍存在兌付困難問題。
3、丹書鐵券也是催命符。首發是劉邦,大量發行在洪武,然而,劉邦和朱元璋都是歷史上誅殺功臣最多的帝王。在明朝,朱元璋發行了大量的“丹書鐵券”,在開國之初,獎賞功臣,發個支票沒問題,大家也都很高興。但朱老闆年事已高,本來就對這些傢伙兒不放心,這些老傢伙手裡再有這麼個法外治權,就更不放心了。洪武三年,朱老闆發了鐵券給公6人,侯二十八人。之後透過空印案、胡惟庸案、藍玉案,凡有鐵券的功臣,幾乎被誅殺殆盡,沒有鐵券的反而大多活著。
丹書鐵券是的確能免死的,但能給你發鐵券,就也能殺了你,說到底,這就是一種“空頭支票”,要兌付,還是要看發行方是否守信了。
-
4 # 歷史小知
丹書鐵券,本身是指由硃砂在鐵片上書寫大臣功績和獎勵的榮譽證書,和現在的勳章有些類似的性質。
它是由劉邦在建國後根據戰國時的銅節發展而來,最開始並沒有免死的功能,到幾百年以後的南北朝才開始賦予免死的功能。
說他免死管不管用,應該還是有用的,畢竟歷代帝王對殺擁有丹書鐵券的功臣及功臣之後都有所顧忌。以明朝朱元璋為例,開國後大發丹書鐵券給功臣,但後來為給太子上臺掃除障礙要殺功臣的時候,也是先找藉口將丹書鐵券收回後才開始屠戮功臣的。但其效用僅此而已肯定沒有傳說中的那麼大。
-
5 # 一更歷史
丹書鐵券,也叫免死金牌,是指古代帝王頒授給功臣、重臣的一種特權憑證,又稱“丹書鐵契”,最早見於史籍《漢書·高帝紀》和《祭遵傳》,其名曰“丹書鐵契”、“丹書鐵券”。
所謂丹書,就是用硃砂寫字,鐵契:就是用鐵製的憑證。上面用硃砂寫著幾行字,再一分為二,一半給有功之臣,一半則保留在皇宮裡。當大臣要使用的時候,只需要拿出那一半,再和皇宮內儲存的另一半進行對比,就可以分辨出真假了。
那長什麼樣子呢?《演繁露》中有記載:鐵券壯如圓筒瓦形,鐵質金字,兩券合而為一整體,左券頒發給受券人儲存,右券藏入皇家內府或宗廟內,如若遇特殊情況,將兩券合在一起,以檢驗真假,防止偽造。
頒授“丹書鐵券”的制度最早始於漢高祖劉邦,據考證,漢高祖劉邦奪取政權後,為鞏固統治籠絡功臣,頒給開國功臣“丹書鐵券”作為褒獎,可世代傳襲,《後漢書·祭遵傳》有記載:“丹書鐵券,傳於無窮。”
但是最早的“鐵券”,並無免罪和免死等特權,僅作為一種加官晉爵封侯的憑證。獲賜鐵券的功臣及其子孫中,不乏獲罪甚至被處死的人,比如擁有“鐵券”的張良,韓信,彭越等人,最終還不是一樣都被殺。
直到南北朝時期,丹書鐵券才加入了免死的功能,而這在當時的價值自然更大了,畢竟有了這個鐵券就能夠在關鍵時刻救命了。當時的朝廷上,幾乎有功之臣都有一個,早期鐵券免死次數大多在3次以下。
而到了唐朝的時候,鐵券就更多了,幾乎所有皇親貴族,有功之臣,人手一份。而且,“鐵券”上的丹砂填字漸漸改為用黃金填字,故後世又將其稱為“金書鐵券”。
至於是不是真的可以免死?我們可以通過幾個例子說一下。
宋代開國皇帝趙匡胤,發動陳橋兵變,黃袍加身,從後周柴家手中謀得皇位,為了安撫民心,下旨厚待柴氏子孫,賜柴氏“丹書鐵券”,即使柴氏後人犯罪,也不得加刑。
到了明朝,朱元璋雖沿用了丹書鐵券,但是從法律上規範了“丹書鐵券”的頒授物件,僅限於立有軍功,被封為公、侯、伯的勳臣。比如李善長、徐達等人,都被賜予“金書鐵券”。
與唐代的鐵券相比,明朝的丹書鐵券,內容已有明顯變化。一是謀逆不宥,只宥其他死罪;二是免死的次數較少,子孫不免死。
《野荻編》有記載:“所謂免死,除謀反大逆,一切死刑皆免。然免後革爵革薪,不許仍故封,但貸其命耳。”
朱元璋在製作丹書鐵券的時候,曾特意在其後面添了一行小字,小字的內容是“謀反不可免死”。這就是朱元璋的高明之處,因為後來被他殺掉的這些功臣,都被他定了謀逆罪。
比如說李善長,他也是明朝的開國功臣,比肩漢朝的蕭何,曾立下無數功勞,明朝建立以後,他就被封為了丞相,位極人臣。也被授予鐵券,免李善長二死,其子免一死。
《明史·李善長傳》記載:乃授開國輔運推誠守正文臣、特進光祿大夫、左柱國、太師、中書左丞相,封南韓公,歲祿四千石,子孫世襲。予鐵券,免二死,子免一死。
但是他卻在七十多歲的時候,受到親人以胡惟庸黨的連累,一家七十多口被滿門斬首。當時李善長在刑場上,也曾拿出了丹書鐵券,想要朱元璋放他一馬。但是朱元璋卻不屑一顧,還讓他自己好好看清楚免死金牌上面的字。
李善長聽到朱元璋這樣說,果然在免死金牌的背面看到了這一行小字:所謂免死,除謀反大逆,一切死刑皆免。此時他才明白朱元璋的心思,但他也無話可說,只好等死了。
到了清代,盛行了一千多年的“丹書鐵券”制度,方被廢止。
所以雖然丹書鐵券有免死之說,但更多的時候,還是皇帝說了才算,畢竟在古代封建社會,皇權至高無上。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這不就是古代至高封建皇權的體現嗎?
而且擁有丹書鐵券的一般都幾乎是有功之臣,可自古以來,有功之臣能得到善終的寥寥無幾。因此,有時候丹書鐵券倒沒有起到免死作用,而很多時候更像是催命符!
回覆列表
昨晚剛看過《康熙微服私訪記》中的紫砂記,最後班得五的下場也是死,並沒有免死。當然這是在戲中,而現實中,作為臣子,丹書鐵券只可看做是一種至高無上的榮譽,是一種皇帝的手段,如果你犯了謀逆大罪,丹書鐵券也是不起作用的。它所起的作用有一個前提:皇帝的至高無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