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神馳

    有時候書本就足夠用了,但要看是什麼人去看。

    有人僅僅坐在屋裡面學習,就可能成為偉大人物。尤其在宗教、文學、藝術、數學和理論物理方面更是如此。

    李煜生於深宮之中,長於婦人之手,愛好詩詞歌賦,寫出了多少錦繡華章?與他相似的還有宋徽宗,詩書畫三絕,著名的瘦金體就是他首創的。

    愛因斯坦1905年作為一個專利局的科員,僅憑辦公室裡的資料激發的靈感就寫了6篇驚世論文,每一篇都可以獲得諾貝爾獎。

    讀萬卷書,行萬里路,這話也並不錯,但不是絕對的。孔子講,有人是生而知之,有人是學而知之。生而知之者如老子,生下來就指著院中李樹說:“我姓李!”,釋迦牟尼生下來,走了七步,一步一蓮花,然後說“天上天下,唯我獨尊!”。史記中記載黃帝生而能言,長而聰明。

    人和人不一樣,不能簡單類比。所以慧能大師講:“鈍者漸悟,利者頓悟”,他本人就是個例子,偶聞唸經中有“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一句便大悟了,一般人行嗎?

  • 2 # 抱庸詩書

    書上的理論不僅不短淺,而且大多是精華。不是理論沒有用,只是從理論到實踐,有一段距離,需要一個通達的過程。

    書法理論是書法形式結構線條以及觀念和審美的研究總結,主要包括技法、歷史、書體研究等內容。沒有理論的支援,藝術將不能稱為藝術。

    不妨先釐一釐書法理論與書法實踐的關係。書法理論之於實踐,主要有三層關係:一是書法理論是書寫技法的系統總結。比如楷書筆勢的“永字八法”,就是用筆之法的梳理總結。二是書法理論指引書法實踐。比如古人在大量的臨摹實踐中,總結出“石刻不可學”的理論,就具有非常現實的指導意義。三是書法理論啟發誘導書法實踐。雖然法無定法,但古今名家對書法藝術的理論總結,本身就是站在一定高度的思考摸索,完全值得加以揣摩借鑑,去充實豐盈自已對書法創作的理性認知。

    紙上得來終覺淺沒有錯,光讀不練,理論就永遠只是空洞的理論,轉化不了筆下的功夫。但是,不研讀理論,只低頭實踐,那就是摸著石頭過河,而且很有可能過不去河。書法人一定要有自由之思,有自己的見解和主張,但是自絕於古人他人的理論經驗,無疑是管中窺豹坐井觀天,是不可能有大收穫、大建樹的。博採眾長、古為今用、他為我用,從而融塑自己的風格氣象,這才是科學的方法論。

    抱庸淺談。(插圖為抱庸硬筆習作)

  • 3 # 開心閣的快樂生活

    在沒有網際網路之前,我們獲取知識的重要途徑,就是紙製書和有聲“書”,在沒有有聲“書”之前,中華民族幾千年文化的傳承主要靠有型的印刷品,怎麼能說“紙上得來終覺淺呢”?

    我們知道《史記》是西漢著名史學家司馬遷撰寫的一部紀傳體史書,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紀傳體通史,被列為“二十四史”之首,記載了上至上古傳說中的黃帝時代,下至漢武帝太初四年間共3000多年的歷史。透過這本史書,我們才瞭解了我們祖先這段輝煌的歷史。

    而我們喜歡的唐詩宋詞,瞭解的“唐宋八大家”也是由各個時期的史學家和有識之士,編寫各類版本的典籍,才得以傳承至今。不然我們怎麼知道李白杜甫白居易、如何夢迴赤壁暢讀“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

    當然,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學到的東西,不能停留在書本上,不能只裝在腦袋裡,而應該落實到行動上併發揚光大加以運用做到知行合一。

  • 4 # Fandy

    知識沒有深淺,人的悟性有深淺。

    當年努爾哈赤憑藉一部三國演義,就能挫敗明朝大軍,打遍天下無敵手。宋朝趙普半部論語治天下,成為一代名相。

    古人寫八股文,學四書五經。同樣的書本,但有的人流芳百世,堪稱當世人傑;而有的人愚昧不堪,成為萬古罪人。

    難道四書五經的道理不一樣嗎?並不是這樣的。因為人的悟性不同,比如說多讀中庸,有的人會看到平衡法則在為人處事中的重要作用,充滿了正能量。而有的人則看到了和稀泥當老好人,一身的漿糊。

    學習書上的知識,既要看有字之書,也要觀無字之義。因為文字本身就是對思想的翻譯,而有些深邃的意境,並不是能夠僅靠文字來解釋表述形容的。

    有些人學知識,但被文字所拘泥。本來作者伸出手指(寫的文字),是給大家指明月亮的方向。而很多人不去看月亮,反而糾纏作者的手指。

    所以才有人發出“紙上得來終覺淺”的感慨。

  • 5 # 愛笑的朋友_5555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講的是我們要想學習去做一件事,成就一番事業,僅僅有書本知識還不行,必須要把從書本上學到的知識,運用到實踐之中去,在實踐的過程中對書本的知識加深理解,再用理論知識與我們實踐中得到的體會有機的溶合在一起繼續指導我們的實踐行動最終取得需要的成果。這個對偶句講的是,你想學一門手藝,僅僅看書,懂得書中所教你的程式和方法還不行,那只是你掌握這門技術的專業知識,你必須得放下身段,按照書中提示的方法技巧,去實際操做,體會書中所提出的具體要求一絲不苟的去實踐,經過若干次知識指導實踐,按知識中的標準去做,體會知識的重點在哪裡的反覆實踐,最終修成正果。比如你要學習大廚,沒有拜師傅,你透過看書學習,知道了炒一道菜,都需要哪些原料,把這些原料分成主次,先準備什麼,後續什麼,切成什麼形狀,鍋中放入油後,油溫到多少度後先下什麼菜,怎麼翻炒再下什麼料等等,書中講的很仔細,書中的菜熟了,我們卻什麼也吃不到,因為這只是書本知識。要想吃到菜,要想當大廚,我們就要把書本知識變成實實在在的菜。炒的好不好還需反覆的做幾次才行。這才是這個對偶句的深刻含意,說的不對請諒解。

  • 6 # 一葉小舟82704

    讀萬卷書,行萬里路。書本知識都是實踐經驗的總結,因此要認真多讀書,更要認真多讀好書,以使自已的知識積壘。歷史在發展,社會在進步。前人所總結的經驗教訓,也需要再實踐,再發展,再生華。因此實踐一一理論一一再實踐一一理論,不斷的持續的更加使知識得到進一步的完臻。更加推動社會的發展,人類的進步。知識無窮盡,實踐無到頭。學習,學習,再學習,實踐,實踐,再實踐。

  • 7 # 小小二哥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出自陸游的《冬夜讀書示子聿》,全詩為“古人學問無遺力,少壯工夫老始成。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 ”,這裡解釋淺為短淺或膚淺,我認為不妥,應該解釋為不夠或者不足較好。

    我聯絡整句來解釋便會察覺其中的不妥,如果淺解釋為短淺或者膚淺的話,紙上得來終覺淺,就是從書本上學到的東西始終覺得短淺,這是不是代表著書本上的知識就很短淺呢?實際上書本上的知識並不短淺,知識我們的理解太過短淺和膚淺而已,所以才有下一句“絕知此事要躬行”。

    所以我認為這裡的淺不能解釋為短淺或者膚淺,這樣有讓書上的知識為人的認識程度背鍋的意思,因此,我才說淺應該解釋為不夠,這樣一來,“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就可以解釋為書上學到的知識始終覺得不夠,只有透過實踐才能真正明白!

    這句話其實和“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差不多,都是在講述一個事實,知識學習書本上的知識是不夠的,只有透過實踐,才能真正理解事物的真相。

    能夠印證這個道理的歷史事件也非常多,許多隻會紙上談兵的歷史人物都給我們留下了他們的故事和教訓!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大話西遊手遊地宮點燈攻略,大話西遊地宮點燈詳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