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向日葵6870
-
2 # 江帆41
上巳(sì)節,俗稱三月三,漢民族傳統節日,該節日在漢代以前定為三月上旬的巳日,後來固定在夏曆三月初三。該節可以追溯到春秋末期,是古代舉行“祓除畔浴”活動中最重要的節日。
1、起源
上巳(sì),是指以干支紀日的歷法中的夏曆三月的第一個巳日,故又有三巳、元巳之別稱。《後漢書·禮儀上》:“是月上巳,官民皆絜(潔)於東流水上,曰洗濯祓除去宿垢疢為大絜。”《後漢書·周舉傳》:“六年三月上巳日,(梁)商大會賓客,宴於洛水。”因知在先秦時,這個日子已成為大規模的民俗節日,主要活動是人們結伴去水邊沐浴,稱為“祓禊”,此後又增加了祭祀宴飲、曲水流觴等內容。魏晉以後,該節日改為三月初三,故又稱重三或三月三。
上巳節
2、變遷
早在周朝,每逢三月的第一個巳日(上巳日),人們就要到水邊去祭祀,並用香薰的草藥沐浴。後來人們稱之為禊。
春秋時代,《詩·鄭風· 溱洧》就寫了少男少女趁祓除時相愛之事。《宋書·禮志二》引用《韓詩》說“鄭國之俗,三月上巳,之溱、洧兩水之上,招魂續魄,秉蘭草,拂不祥。”
先秦時代,透過沐浴洗濯而以達到消災去病目的的風俗就已相當盛行;而在周朝時,在規定的時間裡行“祓除釁浴”之禮已成為一種制度,並有專門的女巫掌管此事。
到了魏晉時代,上巳節逐漸演化為皇室貴族、公卿大臣、文人雅士們臨水宴飲(稱曲水宴)的節日,並由此而派生出上巳節的另外一項重要習俗———曲水流觴。
唐代時,上巳節已成為全年的三大節日之一,節日的內容除了修禊之外,主要是春遊踏青、臨水宴飲。宋朝以後,三月上巳風俗漸漸衰微,但一些習俗仍在流傳。 【詳細】
3、傳說
(1)追念伏羲氏。三月三可推到追念伏羲氏。伏羲和其妹女媧摶[tuán]土造人,繁衍後代,豫東一帶尊稱伏羲為“人祖爺”,在淮陽(伏羲建都地)建起太昊陵古廟,由農曆二月二到三月三為太昊陵廟會,善男信女,南船北馬,都雲集陵區,朝拜人祖。
伏羲廟
(2)黃帝的誕辰。相傳三月三是黃帝的誕辰日,中國自古有“二月二,龍抬頭;三月三,生軒轅”的說法。軒轅黃帝是中華民族的人文始祖,華夏炎黃子孫的共同祖先。據《易經》、《史記》、《山海經》等記載,軒轅黃帝故里在今河南省鄭州市下轄新鄭市。春秋時代的歷史典籍中就有三月三登新鄭具茨山(俗稱“始祖山”)朝拜黃帝的記載,唐代以後漸成規制,盛世時由官方主拜,亂世時由民間自辦,一直綿延至今。
-
3 # 使用者561791019621
三月三的來歷和風俗源自於“上巳節”。“上巳節”原指陰曆三月上旬巳日,因為冬去春來,氣溫明顯上升起來,古人相信在這一天去水邊用水來潔淨身體,會滌除穢汙和不祥,稱之為“修禊”。
後來,在曹魏時把它固定為每年農曆的三月三日,並把原來的“修禊”進一步演變成為到水邊宴飲,到郊外春遊的節日,在民間影響頗廣,深受人們喜愛並一直延續至今,這就是三月三的來歷和風俗的由來。
回覆列表
春陽蔭動。中國部分地區漢族和一些少數民族都以各種形式歡度這一傳統節日。三月三源於中國古代的“上巳節(古時以農曆三月上旬巳日為“上巳”,又稱‘修鍥節’)”,是周代華夏族民間一祓禍祈幅的節日,上巳節原初的意義就是以巫術信仰為依託舉行的乞婚配、求生育習俗活動,後演變成為中國古老的男女相戀的歌節。漢代,三月“上已”被確定為節日。魏以後,將上巳正式定為夏曆三月初三日,即春楔,作為每年歲時中的重要令節。到晉朝時,上巳修鍥巳演變為春遊踏青和水邊宴飲的娛樂性節日。宋元時,上已節春遊踏青逐步讓位於清明節,流楔遊戲已不限於三月三。廣西三月三,有的地方又稱“三月三歌節”,是壯族的傳統歌節;有的地方則是祭祖掃墓,是傳統的掃墓拜山節日,別樣的風采,各有來歷與不同的習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