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華夏一老卒

    《清史稿》由原東三省總督,漢軍旗人趙爾巽組織一幫遺老遺少於1927年編纂而成。

    不用猜都知道這是一部穢史!

    此書雖編成於辛亥革命以後,而編者卻基本上還是站在清王朝的立場來寫清史的。由於成於眾手,彼此照應不夠,完稿後又未經仔細核改,刊行時校對也不認真,是以體例不一,繁簡失當,以至年月、事實、人名、地名的錯誤往往可見。對於編纂上的這些問題,編者也是有所瞭解的,因此《發刊綴言》中指出,此書僅僅是“作為史稿披露”,「乃大輅椎輪之先導,並非視為成書也」。

    再者此書對於滿清的暴政、暴行(如屠城、投充、圈地、佔屋、禁海等)多方遮掩。對於滿清皇室過於粉飾美化(如咸豐,英法聯軍要打進北京時他還在圓明園醉生夢死玩四春呢!可在清史稿中也成一位賢君了)。

    三者語焉不詳,做為晚清高官、親歷者,連光緒之死都不敢直書。可知此書價值之低了!

  • 2 # 是芮公子呀

    前朝歷史後人編,清朝是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封建王朝,一般歷史檔案什麼的都會暫時封存,等清朝滅亡後本來應該由民國政府整理編修前朝歷史檔案,但是那實在是一個多事之秋,幾十年的動盪戰亂,國家存亡都無定數,人民水深火熱,政府忙的焦頭爛額,根本沒顧得上整理前朝的檔案,,索性清朝檔案一直保持原稿狀態,沒有經過太大的人為修改擾動,保留了很真實的歷史資訊

  • 3 # 七個名字真不容易

    清史稿是由清朝遺老們寫的,裡面大肆美化滿清王朝,抹黑革命,民國時期已經被禁了,現在能拿出來還是共和國寬宏大量,這種書雖然有一定的價值,但是立場本身就是歪了。

  • 4 # 使用者58435540336陽城

    有歷史學家等去了臺灣,在中國尚未統一的現實情況下。兩岸都在研究清史,並有不同的觀點。比如太平天國還是洪楊之亂?《清史稿》就是“清史未定稿”,要定就要先統一。

  • 5 # 青瓷雅居

    沒想好怎麼編。主要是對岸沒統一。要是編岔了咋整。隔代官修史就是這樣。也很多東西必須符合當朝的政治立場,宣傳口徑。中國現在山河沒有一統。對岸島上還有一個“中華民國”。要是雙方的口徑不一樣,推出來的《清史》尤其是晚清這段涉及兩黨的立場,等問題說法不一的話。那這問題大了。國際上很多人可等著看笑話。尤其是涉及到清後期的領土問題。這個可是大問題。

  • 6 # 另類文史

    《清史稿》的誕生非常屌詭。它的發起人是滿清王朝的死敵袁世凱,發起時間是1914年。

    趙爾巽是滿清遺老,一直對袁世凱心存怨懟,但耐不住老袁的軟磨硬泡,最終打著“身在曹營心在漢”的幌子赴京領銜了《清史稿》的編纂工作。

    從《清史稿》誕生起,這個勞什子的所謂史書就飽受指責甚至謾罵,滿清遺老遺少痛罵此書是“偽作”“無恥之尤”,革命黨人又因為此書對維新變法、共和思想的否定汙衊而指責它是“無知之作”“應舉國聲討焚燒之”。

    即使是從史學角度分析,《清史稿》也是千瘡百孔。此書雖編印於滿青倒臺之後,而編者卻基本還是站在清王朝的立場來寫清史的。

    編纂此書的人自始至終都是草臺班子,魚龍混雜,良莠不齊,甚至其中有一部分人還在“清史館”內飲酒狎妓,期間還“拍照留影以為紀念”,真實出盡了滿清遺老遺少的洋相。

    《清史稿》雖然是嚴肅的史書,但由於成於眾手,彼此照應不夠,完稿後又未經仔細核改,刊行時校對也不認真,是以體例不一,繁簡失當,以至年月、事實、人名、地名的錯誤往往可見。

    以上對於編纂上的這些問題,總負責人趙爾巽心知肚明,因此他在《發刊綴言》中指出,此書僅僅是“作為史稿披露”。  

    綜上所述,既然編者都認為此書只是“《清史稿》”,而非定稿,那後人自然也就不便將之奉為圭臬,表示為堂而皇之的《清史》了。

    另類君言盡於此,告辭!

  • 7 # 霄林天

    《清史稿》之所以未改成《清史》,是因為《清史稿》只是在體例上符合中國傳統斷代紀傳體正史,內容上卻存在大量的問題。

    《清史稿》的優缺點

    《清史稿》由北洋政府設館編修,用共計五百三十六卷的內容,記敘了從努爾哈赤建國到宣統退位,這二百九十六年的歷史。

    《清史稿》的總纂官是獨力編修《新元史》的柯劭忞,而《新元史》是被北洋政府納為"二十五史"的存在,可見《清史稿》的價值。

    《清史稿》彙編整理了包含《清實錄》、《清代國史列傳》、《清會典》在內的清朝官方史籍檔案,以紀傳體的形式,系統地展示了清代近三百年曆史的詳情。

    而《清史稿》之所以稱為"史稿",是因為編者本身就很清楚其中的疏漏和錯誤,使得其不足以稱為一本清代歷史的"斷代正史"。

    況且編修人員的史學、文學水平,影響的只是史籍的"文字質量",編修史籍最重要的是正確的歷史觀:確保史實不受記錄者的主觀影響,完整、真實的記錄下來。

    《清史稿》最大的問題就是編修著的歷史觀。總纂官柯劭忞在清亡後痛哭不已,甚至於堅持不剪辮子。由這樣一位滿清的孝子賢孫來總纂,加上很多滿清遺老作為編修,《清史稿》在歷史觀上極度地偏向滿清政府。

    其一,抹黑一切反對清政府的組織和行為。

    《清史稿》不僅貶低明末的李自成和張獻忠、南明政府、清朝的白蓮教和太平天國,將其稱為"匪"、"逆"、"寇"、"賊",歪曲它們的歷史。還公開反對辛亥革命,故意略去清末的革命活動,比如興中會、同盟會甚至於辛亥革命的爆發等等。

    這使得時任故宮博物院院長的易培基呼籲將《清史稿》列為禁書,大呼"此書若任其發行,實為民國之奇恥大辱。"

    其二,淡化、掩蓋晚清政府的喪權辱國行為。

    對清政府簽訂的各種賣國條約,或淡化、或隱晦其詞,絕口不提割讓領土和賠款這樣的重大問題。

    其三,對國外的記敘存在很多錯誤。

    編纂者多為一輩子苦修儒家經典的老夫子,對國外和先進科技文化知之甚少。不僅搞出了“俄國界近大西洋,崇天主教”這樣的笑話,還遺漏了晚清民族工業的發展。

    編修《清史》的困難

    既然《清史稿》不能直接作為清代正史,它又富含了很多有價值的史料,那改編《清史稿》就成為了編纂《清史》的唯一出路。

    事實上2002年國務院就批准啟動了《清史》的編纂工作,結合《清史稿》等各種史料,提升到了國家工程的高度。

    但近二十年過去了,《清史稿》依舊未能成為《清史》,這就是編纂《清史》的困難所致,而最大的困難就在於資料的翻譯和彙編。

    作為距離當今最近的朝代,清留下來的文獻資料浩如煙海,而不同的史籍文獻間又存在巨大的差異需要進行一一考證。

    更為頭疼的是,清政府是滿族政權,其文獻和文書多采用滿文,翻譯工作十分鉅細;清朝與世界各國有很頻繁、深入的交往,其他國家也留存了很多清代的檔案、資料、文物,需要查詢和翻譯。

    結語

    綜上所述,《清史稿》向《清史》的轉變需要大量的資源和時間,絕非短時間內可以完成。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okex止盈止損教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