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權非仲謀

    五胡亂華是當初漢族的一次滅族危機,

    簡單來說雙方都沒有將對方當人看,不死不休。

    而安史之亂的根本性質是:

    社會矛盾的集中反映,主要包括統治階級和人民的矛盾,統治者內部的矛盾,民族矛盾以及中央和地方割據勢力的矛盾等等。

    只能說是當時不穩定的社會環境給了安祿山野心成長的土壤,純粹的造反。

  • 2 # 煙火裡的故事

    首先說明一下:安史之亂不是又一次五胡亂華。

    我們先來看一下五胡亂華:

    西晉皇帝晉武帝死後,他之前分封的八王圍繞皇權進行血腥爭奪,長達16年,八王中死了7個,這就是八王之亂,這大大削弱了西晉力量。

    所以,北方和西部少數民族趁亂進攻中原,這些民族很多,主要有匈奴、鮮卑、羯、羌、氐五個少數民族,持續百餘年,陸續建立16個非漢人政權,歷史上稱為“五胡十六國”,即“五胡亂華”,與南方的漢人政權對立。這場動亂導致中原淪陷,北方漢族人民遭到大量殺害,是我們漢民族的一場災難。

    再看安史之亂:

    主要人物安祿山、史思明。這主要是唐玄宗在位期間,為加強邊境防禦,在重要邊境地區設定藩鎮,長官叫節度使,集行政、財政、軍事大權於一身,由此埋下藩鎮割據的局面。公元755年,安祿山帶領史思明,蔡希德等一批猛將在范陽發動叛亂,席捲整個中原地區,直到公元763年結束,中原歷經8年戰亂結束,稱為“安史之亂”。

    五胡亂華是外族入侵中原,佔領中原屠殺漢人,是侵略、恥辱,是漢民族的災難;而安史之亂則是地方割據,以下犯上,是謀反。因為隨著北魏統一北方後,中國進入南北朝並立時代,五胡亂華結束。接著隋朝統一南北,到唐朝唐玄宗時期,已經過了幾百年了,經過民族融合,已經都成為唐朝子民。安祿山,史思明等人,雖然也是胡人後代,但都是朝廷地方官,他們反叛只能算是謀反,而且並沒有屠殺漢人。所以不能算又一次五胡亂華。

  • 3 # 沙中土大溪水

    安史之亂是唐朝的分水嶺,使得唐朝從盛唐一下下跌落下來了。一下下打的唐朝找不到南北了。安史之亂出現很突然,出現的有點出乎意料。而且開元盛世之下居然這麼虛弱。平定安史之亂也不是完全武力征服的,前後八年,最後的消亡也是河北三鎮的內訌以及其他藩鎮的力量。從此以後唐已經失去對河北三鎮的控制。

    安史之亂一般都歸結於唐玄宗的用人不當,以及李林浦,楊貴妃,楊國忠這些人的好與壞上。其實不然,安史之亂的根本原因從唐立國時就已經存在。唐朝是在關隴軍事貴族集團的支援下,借隋末的大動亂以有天下。

    自西晉八王之亂,東晉南下建康後,北方就一直在多方混戰中,最後鮮卑族拓跋部落在五胡十六國中混亂中統一北方。六鎮之亂後分裂為東西魏,後被權臣廢東西魏,建立北周和北齊。在這過程中北周在胡人軍事酋長和部落基礎上形成八柱國。這些人就是關隴軍事貴族集團,北周,隋,唐等皇族均出自此集團。隋滅亡就是在統一後,有鑑於魏晉南北朝的混亂,加強皇權的過程中,建立均田制,科舉制等損害了這些人的利益,最後這些人借隋煬帝徵高麗失敗而推翻隋朝。

    唐雖在關隴軍事集團的支援下上的臺,深知道這些勢力的危險,但在隋滅亡的影子下。只能有限制的控制這些人。李世民從諫如流不是因為自己是明君,是不敢。唐初的大臣多和關隴軍事貴族集團和關東的門閥士族有千絲萬縷的聯絡。有漢一代的教訓,是不能讓這些人做大的,否則就會再次進入魏晉南北朝的混亂中。所以只能是用科舉制度提拔的新人逐步進行。一旦手段激烈些就會有像隋末那樣的反彈。所以直到高宗,武后時才有成效。武后在打擊李氏皇族的同時重用酷吏株連百官,有些本身就是誣陷,但武后就是相信,這一背後就是有目的處理這些關隴軍事貴族和門閥士族的人。然後提拔科舉的文官,這才是保障唐王朝穩定的方法。開元盛世的人才其實都是武后朝選出來的。

    說了這麼對前世今生的事情,是想說明安史之亂原因的由來已久,很多事都有其脈絡。唐王朝前後幾代的努力,終於不再受制於關隴具集團和門閥士族。從這開始,宇文,孤獨,等很明顯的是關隴集團的姓氏不再出現了 從此退出歷史舞臺。盛唐在這一時刻才開始迸發,進而到玄宗時就是開元盛世。

    但這一背後也有深刻的問題。唐朝是關隴軍事貴族集團在支援下建立的,雖然受制於關隴集團,但畢竟有一箇中間的管理階層,這麼大統一的大帝國。皇權是無法直接管理的,總要需要一箇中間的階層,隋唐以後有了科舉制度以後,官僚體系都是出自科舉。這一制度保障了帝國的穩定,雖有文官黨爭,但再沒有造反的文官。

    但在軍事上依然存在威脅皇權的力量,這是唐朝在這一問題上的無奈。關隴軍事貴族集團是脫胎於北魏六鎮有遊牧民族部落性質的軍民合一的集團,其實軍事聚性質的門閥士族。唐初雖不敢剷除,但也是有目的利用擴邊,以建功立業等方式引導,將這些軍事力量消耗在西域,並同時將這些人派往邊境守邊,以防在關內威脅軍權。

    但這些人畢竟是五胡十六國、北魏等一路廝殺來的,非常有戰鬥力,初唐擴邊一下下制服了突厥,收復了西域。打出唐朝西域一片天,也打出唐朝的軍威。這一盛況唐邊塞詩有所體現,現在讀來依然有一種豪邁的一往無前的英雄史詩。

    但唯獨在徵高句麗一事如隋一樣不順利,直到高宗朝才算征服,這已經到了公元668年這已經是開國已經50年了。這前前後後的來龍去脈的事,顯示出到玄宗時,唐朝已經到了繁花似錦的地步。玄宗時繼承武后朝留下的政治遺產,門閥士族,關隴集團已經退出,科舉考試已被世人接收,一切都看似正確。但由這些措施實行背後一系列問題已經順著他本來足跡依然走著。這就是河北六鎮。

    中國從魏晉南北朝就開始顯現出政治中心逐步東移,北移的趨勢,直到最後定都北京。河北六鎮就是其中關鍵,北魏諸多將相出自這六鎮就說明問題。唐朝為防止軍事貴族集團威脅,採取了外重內輕的做法,同時也有防衛邊境 威懾草原的作用。初唐時,這些邊境將領和北魏時還是一樣,入則為相,出則為將,並且從北魏開始的習慣,任用胡人也是習慣。玄宗朝時李林甫為防止邊將入相奪權,堵塞了邊將入相的路。看似李林甫奸人小人,其實背後未免不是玄宗防止武將再次形成軍事集團的考慮。但這一來未免邊將長期守於邊境,形成私人勢力。這一連串的事情就導致了後來河北和大同北方六鎮的做大。但邊境又不能不守,人少還不行。頻繁調將也不利於打仗,後世宋以兵不知將,將不知兵的措施防止了武將做法,但也閹割了軍事力量。所以六鎮之禍遲早會出,唐初的軍事佈局就已經顯現出來。

    往遠裡說,北魏就是毀於六鎮之禍,這就是唐安史之亂的預演。

    對付這一困境,從後世經驗看,明朝的天子守國門就是這一系列問題發展到最後的辦法。北京從元明清就是國都的道理就在這裡。但有唐一朝是無法解決這一問題,北京也就幽州,當時還沒有足夠經濟條件來做都城。而且自魏晉南北朝以來幽州燕山一代,還是漢化最不充分的地方。河北三鎮並不是什麼城市 就是軍事要塞,僅用於防範外族入侵。

  • 4 # 韋一飯

    安史之亂屬於典型的藩鎮之亂。只是恰好安祿山和史思明都是胡人而已。叛亂軍隊的主體都是漢人。因此不能稱之為五胡之亂。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製作手工皂要幹多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