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奧國那些事兒
-
2 # 雲石
羅馬帝國在人類歷史上有著非常顯著的地位。在幾百年的時間裡,羅馬帝國橫跨歐亞非板塊,不僅囊括了整個地中海,而且周邊板塊幾乎都被納入其中。
但在五世紀的時候,如日中天的羅馬帝國卻在很短的時間內分崩離析。東羅馬帝國還相對穩定些,但西羅馬帝國卻在數十年內迅速衰亡。
首先是文明的擴張釋放了中東歐的地緣潛力。
羅馬滅亡的外部原因就是匈人造成的歐洲人民大遷徙。生活在中歐、東歐、西歐的大量野蠻部落在匈人的壓迫下踏入羅馬境內,進而毀滅並取代了羅馬的統治地位。
這樣的解釋合乎史記的編纂,但問題是羅馬帝國為何打不贏這些野蠻部落呢?
據瞭解,羅馬帝國佔領的南歐和北非是當時西方世界最好的地緣板塊,這說明打仗所需的資源是最豐厚的;當時的野蠻部落具有分散性,而羅馬帝國在政治上的集權(即使在晚期被分為東西量大帝國也強於野蠻部落的各自為政,且東西兩大帝國的各種聯絡比較緊密),在資源互補、相互協作上比野蠻部落強得多。
當然,野蠻部落的往南遷徙是因為有敵人在後方,形成了不可退縮的趨勢。
但是在數百年前他們卻被羅馬帝國追著打—羅馬帝國多次侵入野蠻部落的領地,但他們也只是負隅頑抗而已,在史記上很少記載有主動進攻羅馬帝國的說法。而現在野蠻部落被剝奪了領地,人口和財富急劇地下降,但仍有長途遷移的能力(在當時這種遷徙成本非常高)。後來,羅馬不得不選擇妥協,甚至被他們打敗了。這種強弱的變化,為何有如此大的差別?
人們常常會以政治的腐敗和軍事的衰退來解釋這個原因。除此之外還與人類文明發展及其領土格局有密不可分的關係。
據瞭解,西方文明的核心所在地在南歐——地中海,原因是這一帶氣候適宜人類生存和發展。西方文明的起源地是希臘和羅馬,中世紀中前期的西方文明代表在東羅馬帝國。希臘和羅馬都是在南歐。
但這並不代表阿爾卑斯山脈以北的歐洲就不適合人類宜居,因為在這個地帶依然有土著居民。因為氣候寒冷,當時的文明水平較低,導致當時的農業發展水平低下,難以積累較多的財富(古代財富主要體現為糧食)及人口,故不容易建立強大的國家和文明。正是這個原因,羅馬帝國卻可以藉助文明和財富向北方野蠻民族進行侵略。即使失敗,也不用擔心反攻,因為野蠻部落根本沒有這樣的實力。
在歲月長河的流淌中,人類的生產技術水平在不斷提高。隨著羅馬勢力向歐洲不斷覆蓋、並搶奪當地大量資源,同時將相對發達的文明和技術傳到了當地,對當地的文明發展起了促進作用。比如,當羅馬進軍歐洲的早期,當地都還是些野蠻民族,當到了羅馬晚期,這些地方已經發展繁榮了。
從野蠻民族到帝國不僅僅意味著社會組織體系的變化,也意味著財富和人口的增加。同時,羅馬本土因為開發比較早,在生產技術實質性提高之前難以有更高的進步。
基於這種情況,野蠻部落的勢力與羅馬帝國的實力已相差不大。隨著財富和人口積累的增長,即便野蠻部落歷經戰爭和動亂,但也有能力把大量的人帶到羅馬帝國。反觀羅馬卻因實力無明顯的提升,導致反攻能力大大降低,甚至將敵人抵禦國門外都很艱難。
第二是羅馬這個國家的版圖有缺點。國家版圖很大,形狀很不規整。這種結構導致從內部削弱整合調整的能力。外部因長長的邊境線,被攻擊的點變多,防禦成本大幅增加。所以羅馬帝國和古時候的中國一樣喜歡修類似於長城一樣的牆。
之前,野蠻部落文明落後,對羅馬本土無法形成威脅。但隨著文明、財富的積累,其實力源源不斷地增長,逐漸對羅馬構成威脅。
羅馬帝國的困境就是在長長的國境線中,外面是不同的野蠻部落,攻退了這個部落,另一個部落又上來進攻,導致羅馬帝國無暇應對。因此我們就能看到後期的羅馬帝國不是在征伐野蠻部落,就是在征伐野蠻部落的路上,這就是版圖和文明之間碰撞中形成的悲劇。羅馬帝國因此也在野蠻部落的不斷侵入中滿目瘡痍。
最後一個原因就是地緣結構的限制導致羅馬帝國的悲劇。羅馬帝國的板圖結構分散在南歐和北非,海上要道依靠地中海連線。
地中海雖然是世界上最大的內海,但有版圖的阻斷功能,這削弱了羅馬帝國對地中海周邊的佔領能力;在義大利北部,有阿爾卑斯山脈,雖然給義大利提供了天然的保障屏障,但對於想佔領北方領地的羅馬帝國來說卻是很大的障礙。這些阻礙的存在雖然能使羅馬透過自己的強大在當地完成軍事佔領,但卻很難透過文化融合的方式將野蠻部落融入到自己的文明中。
在文化上無法交融,是因為在羅馬帝國內有大量的不同民族,且羅馬民族的人在總人口比例上趨於下風。其他民族因為在語言上、文化上及風俗上等與羅馬人有很大的差別,因此導致其他民族在地位上不及羅馬民族,因此被羅馬民族歧視。
因為這種情況讓其他民族對羅馬國家及文化上缺乏歸屬感,即使羅馬在後期對其他民族授予公民權,但是因為文化上面的差異,對羅馬國家的民族融合上作用非常有限。
麻煩的事兒就出來了。在羅馬國家強大時期,一方面武力強盛,可以征服任何國家;同時也能夠給其他民族的安全保障和相關福利,所以其他民族能歸順於羅馬。當羅馬帝國即將衰亡時期,大量其他民族的入侵,羅馬帝國不能給予他們安全、福利方面的保障,導致其他民族不願意歸順於羅馬,反而只能透過掠奪的方式來求得生存。他們掠奪的物件不是與自己一樣一窮二白的民族,而是富裕的羅馬人。但是當時的羅馬已經滿目瘡痍,沒有更多精力財力來抵禦外來民族,逐漸開始分崩離析,走向滅亡。
人類文明的不斷進步、羅馬國家領土的自然缺陷以及各民族的融合問題,導致了羅馬帝國滅亡。西羅馬帝國也在時代的硝煙中泯滅。
伴隨著西羅馬帝國的滅亡,義大利這個國家也開始動亂。直至近代早些時候,義大利國家處於分崩離析的狀態,歷史上很少有統一的時候。即使有統一的時候也沒有幾次。
回覆列表
首先,一個國家喪失抵禦外族的能力,即一個國家政治軍事等處於瀕危,內患不能夠解決又何以處理外憂呢?而羅馬帝國正是如此。 羅馬帝國後期內政腐敗、行省和軍區制度衰微、人口數量和經濟能力日漸下滑,等等無一不彰顯著羅馬帝國已不復昔日風采。
帝國後期本民族人口的急劇下降和外族人口比例的迅速上升,不僅沖淡了羅馬文化和精神,也直接造成兵源不足,國防力量嚴重下降,無法抵禦外族。公元267年,東部的帕爾米拉獨立,將部分東方行省分裂出去。此時羅馬帝國的混亂達到了極點,中央政權幾乎癱瘓,皇帝不但要面對外部敵人,還要鎮壓不時造反的軍隊和起義的人民。而同時,軍隊以不斷擁立新皇帝的形式,以此謀取更多的賞賜。
公元395年,狄奧多西一世將帝國分給兩個兒子,從此羅馬帝國一分為二,實行永久分治,帝國分裂後,西哥特人首領阿拉里克在東北亞遊牧民族匈人的強大壓力下不斷入侵羅馬帝國,至此長達八十年的外戰拉開帷幕。 可以說,羅馬帝國最後喪失抵禦外族的能力,即也是羅馬帝國最終走向滅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