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6
回覆列表
  • 1 # 蜜獾傳奇

    1、首先三十晚上包餃子,再就是新年零點放鞭炮,穿新衣,拜年傳親戚。

    2、演社火,有舞龍,耍獅子,大頭娃娃,踩高蹺,搖旱船。

    3、十五吃元宵,看煙火,猜燈謎。

    內容拓展:

    1、古時人們認為灶王爺上天在玉皇大帝面前美言幾句,便會給家裡帶來幸福,可保佑來年一家平安。因此,每年臘月二十三,家家戶戶都要祭祀灶神,請求他上天后多說好話、吉利話。

    2、這種送灶神的儀式叫做"送灶"或"辭灶"。除夕夜,還要把"灶神"再接回來。因為,臘月二十三的晚上,要把灶王爺和祖宗的畫像或照片掛在牆上,備好酒水、貢品,接受族人的祭拜,一直到大年三十。不過,祭灶時要把關東糖融化,塗在灶王爺的嘴上,讓灶王爺別說壞話。

    中國傳統文化春節的習俗有哪些?

    1,貼門神   中國各地過年都有貼門神的風俗。最初的門神是刻桃木為人形,掛在門的旁邊,後來是畫成門神人像張貼於門。 2,貼春聯   春聯亦名“門對”、“對聯”、“桃符”等,是對聯的一種,因在春節時張貼,而得名。它以工整、對偶、簡潔、精巧的文字描繪時代背景,抒發美好願望,是中國特有的文學形式。每逢春節,無論城市還是農村,家家戶戶都要精選一幅大紅春聯貼於門上,為節日增加喜慶氣氛。 3,貼年畫   春節掛貼年畫在城鄉也很普遍,濃黑重彩的年畫給千家萬戶平添了許多興旺歡樂的喜慶氣氛。這些都具有祈福、裝點居所的民俗功能。年畫是中國的一種古老的民間藝術,它反映了人民大眾的風俗和信仰,寄託著人們對未來的希望。 4,守歲   中國民間在除夕有守歲的習慣,俗名“熬年”。守歲從吃年夜飯開始,這頓年夜飯要慢慢地吃,從掌燈時分入席,有的人家一直要吃到深夜。   除夕守歲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動之一,守歲之俗由來已久。最早記載見於西晉周處的《風土誌》:除夕之夜,各相與贈送,稱為“饋歲”;酒食相邀,稱為“別歲”;長幼聚飲,祝頌完備,稱為“分歲”;大家終夜不眠,以待天明,稱曰“守歲”。 5,拜年   春節裡的一項重要活動,是到親朋好友家和鄰居那裡祝賀新春,舊稱拜年。漢族拜年之風,漢代已有。唐宋之後十分盛行,有些不便親身前往的,可用名帖投賀。東漢時稱為“刺”,故名片又稱“名刺”。明代之後,許多人家在門口貼一個紅紙袋,專收名帖,叫“門簿”。 6,團圓飯   一年一次的團圓飯充分的表現出中華民族家庭成員的互敬互愛,這種互敬互愛使一家人之間的關係更為緊密。家人的團聚往往令"一家之主"在精神上得到安慰與滿足,老人家看兒孫滿堂,一家大小共敘天倫,過去的關懷與撫養子女所付出的心血而沒有白費,這是何等的幸福,而年輕一輩也正可以藉此機會向父母的養育之恩來表達感激之情。

  • 2 # 滴逃逃

    1、掃塵

    “臘月二十四,撣塵掃房子” ,據《呂氏春秋》記載,中國在堯舜時代就有春節掃塵的風俗。按民間的說法:因“塵”與“陳”諧音,新春掃塵有“除陳布新”的涵義,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窮運、晦氣統統掃出門。每逢春節來臨,家家戶戶都要打掃環境,清洗各種器具,拆洗被褥窗簾,灑掃六閭庭院,撣拂塵垢蛛網,疏浚明渠暗溝。到處洋溢著歡歡喜喜搞衛生、乾乾淨淨迎新春的歡樂氣氛。

    2、拜年

    現代社會通行的賀年卡在中國古代已經實行。早在宋代,皇親貴族士大夫的家族與親族之間已使用專門拜年的賀年片,叫做“名刺”或“名貼”。它是把梅花箋紙裁成約二寸寬、三寸長的卡片,上面寫上自己的姓名、地址。各家門上粘一紅紙袋,稱為“門簿”,其上寫著主人姓名,用以接收名刺(名貼)。拜者投名刺(名貼)於門簿,即表示拜年,其意義與現代賀年卡一樣。

    3、燃爆竹

    中國民間有“開門爆竹”一說。即在新的一年到來之際,家家戶戶開門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嗶嗶叭叭的爆竹聲除舊迎新。爆竹是中國特產,亦稱“爆仗”、“炮仗”、“鞭炮”。其起源很早,至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

    4、節日美食

    春節期間的食物也很有特色,代表著中國傳統飲食文化,餃子和團圓飯是不可或缺的,冷盤熱菜都得上,魚也是春節一道重要的菜餚,它代表了人們年年有餘的期望。

    5、做豆腐

    民諺稱:“臘月二十五,磨豆腐。”一些地方還有在除夕以前吃豆腐渣的風俗。民間傳說灶王上天彙報後,玉帝會下界查訪,看各家各戶是否如灶王所奏的那樣,於是各家各戶就吃豆腐渣以示清苦,瞞過玉皇的懲罰。傳說歸傳說,其實吃豆腐渣實則是古代生產力低下,沒有那麼多好吃的。

  • 3 # 愷文老師

    臘八:農曆臘月初八,是傳統的節日臘八節,作為“新年”即將到來的訊號。漢族傳統上,這一天要喝臘八粥,製作臘八蒜。

    祭灶,就是送灶君上天,向玉皇稟告世人的善惡曲直。

    拜神、送神、燒香、燃燭、掛燈籠。

    拜祖先,掃墓。

    用柚子葉來洗澡。

    大掃除。要把家裡打掃乾淨,迎接春節。廣東俗語稱「年廿八,洗邋遢」一般在年廿八進行,即新年前2天至3天,該日。

    貼上春貼、年畫、桃符、窗花等新年裝飾,有些地區流行倒貼福字:剛識字的小孩子會說“福倒了”,大人們說“沒倒”,小孩子會執拗的說“倒了!福倒了”,這麼說代表福到了,很吉利。還有些會掛葦索、插松枝。

    守歲:傳說如果兒女守歲的話,其父母會長歲。

    有些地方有賣懶的習俗,即「賣掉懶惰」,例如把麵糰放在椅子上,叫小孩坐上去,黏住屁股,象徵讀書時不會離開座位。

    放鞭炮(炮仗)。

    放煙花。

    互相拜年。華南地區的一些傳統是初一後輩到長輩處拜年,通常是回男家。初二則回女家拜年,開年,年初三,通常不會外出拜年,因赤口,所以希望避免容易與人發生口角爭執,若有親朋好友尚未互相拜年,便會在年初四繼續。

    發紅包(壓歲錢)。

    踩高蹺。

    敲鑼打鼓。

    闔家團聚。出門在外學習工作的人要回家與父母團聚,一起過年。

    年初三不拜年,廣東習俗。年初三又名赤口,傳統上人們儘量不往人家拜年,免生口角。在香港,很多善男信女會到沙田車公廟祈福,轉轉風車,意喻轉出好運,祈求新的一年行好運,老少平安。

    不買鞋。廣東民間習俗,指農曆正月不應購買鞋子(因為廣東話「鞋」與「骸」及嘆氣的聲音同音)。但其他地區沒有此禁忌,甚至認為「鞋」、「諧」同音,買鞋具有吉祥意義。

    吉祥話。春節期間,民眾見面都要說恭賀話。例如:恭喜發財、年年有餘、歲歲平安、步步高昇、大吉大利。忌說不吉利的話,遇到壞事也要說吉祥話化解。

    不動刀。中國的一些農村和城市,有大年初一至初三不動刀或剪刀的習俗。

    不洗澡,不打掃。一些傳統中,大年初一不能洗澡或洗頭,也不能打掃,以免洗走或掃走運氣。

    除舊迎新。添置一些新衣裳。

    年初五迎財神,傳說財神玄壇真君會在這一天下凡,降福世人,故商家多在此日祭拜財神、開始營業。這一活動在華南非常盛行,90年代以來,某些大城市初五凌晨燃放的煙花爆竹規模已不下於除夕。

  • 4 # 杜康釀酒

    1、祭灶

    農曆十二月二十三日祭灶,是日入夜後要把灶臺刷乾淨,把舊的灶君取下燒掉,除至夕日晨早把新像貼上,一送一迎,都要擺置酒肉、糖果、甘蔗、米果等,燒香、點燭、放紙炮。 [25]  民間祭灶,源於古人拜火習俗,祭灶在中國有幾千年歷史了,灶神信仰都是中國百姓對“衣食有餘”夢想追求的反映。

    2、掃塵

    新年前夕“臘月二十四,撣塵掃房子”(亦稱掃屋)的習俗 。按民間的說法:因“塵”與“陳”諧音,新春掃塵有“除陳布新”的涵義,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窮運、晦氣統統掃出門。每逢春節來臨,家家戶戶都要打掃環境,清洗各種器具,拆洗被褥窗簾,灑掃六閭庭院,撣拂塵垢蛛網,疏浚明渠暗溝。到處洋溢著歡歡喜喜搞衛生、乾乾淨淨迎新春的歡樂氣氛。

    3、年夜飯

    年夜飯又稱團年飯,一年一度的年夜飯對華人是極其重要的,一家老小互敬互愛、共敘天倫,圍坐餐桌旁,倍感幸福。人們十分注重除夕的“團年飯”,除閤家團圓、聚天倫之樂外,也祈求一家大小平安,在外工作的人都趕回來過新年。團年飯是過春節的重頭戲,不但豐富多彩,而且很講究意頭。

    4、守歲

    除夕守歲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動之一,守歲之俗由來已久。現存文獻中,最早記載見於西晉周處的《風土記》:除夕之夜,各相與贈送,稱為“饋歲”;酒食相邀,稱為“別歲”;長幼聚飲,祝頌完備,稱為“分歲”;大家終夜不眠,以待天明,稱曰“守歲”。

    自漢代以來,新舊年交替的時刻一般為夜半時分。“一夜連雙歲,五更分二天”,除夕之夜,全家團聚在一起,吃過年夜飯,點起蠟燭或油燈,圍坐爐旁閒聊,等著辭舊迎新的時刻,通宵守夜,象徵著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驅走,期待著新的一年吉祥如意 。

    5、拜年

    春節期間走訪拜年是春節傳統習俗之一,是人們辭舊迎新、相互表達美好祝願的一種方式。隨著時代的發展,拜年的習俗亦不斷增添新的內容和形式。拜年的意義所在是親朋好友之間走訪聯絡感情、互賀新年,表達對親朋間的情懷以及對新一年生活的美好祝福。拜年的方式多種多樣,有的是同族長帶領若干人挨家挨戶地拜年;有的是同事相邀幾個人去拜年;也有大家聚在一起相互祝賀,稱為“團拜”。 

  • 5 # 飄雪one

    1.掃塵,將所有房子裡的灰塵,包括房頂,其寓意將一切舊的陋習掃除乾淨 2. 祭灶。3。吃團圓飯,一定要有魚,飯菜不要吃完,寓意有魚(餘)有剩。4.守夜 5 拜神 祭祖 燒香 上墳 6 農曆初一大拜年 7 鬧元宵,吃元宵丸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自駕穿越可可西里是什麼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