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李老根2017
-
2 # 史海縱橫九萬里
晉朝上承三國,下啟南北朝。分為西晉與東晉。司馬氏為曹魏世族,高平陵之變後司馬一族開始掌握魏國軍政大權。公元265年,司馬炎逼曹奐禪位,改國號為晉,史稱晉武帝。280年,西晉滅東吳,統一天下,結束中國分裂割據的局面。但和平局面僅僅維持數十載,晉惠帝年幼即位後,各地領兵藩王發動叛亂,史稱“八王之變”。自東漢以來,中原封建王朝周邊少數民族不斷向內地遷徙,連續不斷的胡族內遷,引起社會矛盾加劇,嚴重動搖了西晉政權的統治根基,晉朝元氣大傷後,內遷的諸民族乘機舉兵,造成五胡亂華的局面。
公元317年,司馬睿在建康稱帝,史稱東晉。北方由於連年的戰爭,導致中原士族與漢民族逐漸南遷,經濟中心也隨之向南方轉移。相對於北方胡族統治,南方為漢族傳統士族統治,經濟較為發達,會稽琅琊、建康屬於東南富庶之地,所以名家大士也會長居於此。
由於王權和士族大權的矛盾,朋黨相爭、世家大族爭相作亂,一些士大夫為了逃避現實,崇尚空談,標榜虛無玄遠,玄學興起,道教也得到廣泛傳播,使得一些名家大師開始逐漸隱居,遠離朝堂之爭。
最後劉裕崛起,逐步平定諸亂,憑藉軍事力量奪得帝位,中國由此進入了南北朝時期,建立宋朝,史稱宋武帝。
-
3 # 華豎
魏晉南北朝時期,國家動盪,南北分治,但就歷史而言卻是非常有意思的一段,尤其是隱士文化,成為這一時期非常獨特而有魅力的現象。
隱士在歷朝歷代都有,例如伯夷叔齊、如漢代的商山四皓,但魏晉時期尤其多,以竹林七賢、潯陽三隱,陶淵明等最為出名,成為一種特有的歷史文化。
這些隱士只所以出現,主要是自己的才華或主張得不到重視,加上門閥政治相互爭鬥,戰亂不斷,一些有思想、有學識的人便隱居起來,透過縱情山水,清淡等方式表達自己的思想主張,抒發自己的見解。
美國學者波特曾寫過一本書《空谷幽蘭》,介紹當代的隱士,這些分佈在秦嶺的終南山中隱士,遠離塵世,生活艱苦,但內心堅定且思想獨立。比爾.波特說,"道德和政治之間的矛盾是隱士傳統的核心。"現在的人為什麼選擇在終南山中修行 ,其實與古人都有選擇隱居有相同之處,也有不同之處。
人以類聚,物以群分。這些隱士聚集也相對集中,潯陽,會稽等地離政治中心不太遠,有車馬之暄,又有寂修之地,來去自由,風尚兩宜,這便是眾多有隱士選擇之地。
在隱居地的選擇上,首先是有大的歷史背景的。西晉滅亡以後,司馬睿在琅琊王氏等大家族的擁護下,在建康建立的,又稱為江左。而江右大部已盡落入外族之手,西晉的王公大臣也都南遷而來,形成了新的統治集團。而隱士們因為門閥氣象嚴重,根本無法得到重用,聚集之地的會稽、建康、潯陽均在江左,雖然政治黑暗,但卻仍有短暫的清閒,這便是隱士們首先選擇的原因。
潯陽便為現在九江,自古以來名士倍出,會稽是現在的紹興更是人傑地靈之地,有山有水,交通便利,文人雅士多聚於此。所謂隱士並不是真的隱身於大山之中,讓人尋身不見,於雲中霧中,東晉時期的隱士只是不願意為官,不為世俗所累的隱。選擇在文人騷客較多的地方,才可能有清淡的物件,才更有吸引力,才更具聲名的傳播。
古人云:小隱隱於野,大隱隱於市。東晉時期的隱士是一些隱於市井之間的大隱,這便是在依城而居,依水,依南北往來要道重地的原因。
回覆列表
《我來答》
西晉殘暴八王亂,
五胡亂華三百年。
洛陽宮女成美食,
中原人稱兩腳羊。
(中原大劫,五胡亂華,三百年的變亂,不必細述了。中原人民為什麼衣冠南渡,因為匈奴族,羌族,鮮卑族,羯族,氐族五個北方少數民族,在當時全球性氣候極寒,廣闊陰冷的草原無法生存下去,便趁著魏晉曹操,司馬懿這些東漢強人一個個死去,西晉司馬家子孫不思進取,國力衰退,加上賈后亂政,中原八王紛紛起兵叛亂的機會,開始了入侵中原,南下打秋風的大進兵。直接把中國中原推向了屍山血海,黃河之水都沒有中原母親們流淌的血和淚多。多到怎樣的情形呢,石勒,石虎昭令,凡胡人殺漢人,不得以刑杖處罰。軍中缺糧,可殺漢人女子為食,以充軍資。所以胡人殺進中原後,一是盡廢民居,火燒宮室,二是殺盡漢人,要把中原變成千萬里無人區,以便為牧羊放馬騰出土地和水源。所以見漢族男人就殺見女人就幾千人幾萬人的逮了去,或姦淫後殺害或宰殺後充當軍隊的食糧。因此那一時期啊在逃亡的路途上,沿途都是吊在樹上死去的漢民族不甘被辱計程車民的屍體,慘象驚煞天帝,黃河之水有多深,中原人民的血淚就有多深!所以為了逃避那段永嘉之亂的亡族滅種空前大災難,陝西,河南,湖北西部,長江邊上的漢族人民,便開始了以城,邑,和鄉鎮,舉國,舉族,合姓,合族往長江中下游特別是長江南岸原始腹地的大遷徙,大逃亡。而西晉的門閥氏族,大地主,地方豪強,官吏及上流社會,各階層的鉅商大賈,則擁戴西晉的王孫在建業城(今南京)組建東晉小王朝,利用長江浩浩蕩蕩的水勢作天塹,阻擋北方兇惡殘暴的胡人馬蹄踏上江南大地。於是史料就把那幾百年中原大變亂的歷史稱為永嘉之亂和衣冠南渡。那麼為何東晉到南朝時期的隱士們都喜歡選擇在尋陽,建康,會稽一帶集中隱居呢?由於我兩次分別從重慶到南京,又從鎮江一段一段地考察遊歷長江水道,對這個問題,我認為應該這樣回答:首先,長江這條大河只是個總稱。在四川境內,歷史上人們習慣稱長江上游的河段為川江。江流瀉過白帝城到夷陵(宜昌),到達荊州,公安,武漢,又可稱楚江。所謂巴山楚水是也。而過了武漢,長江與秦嶺流來的漢水匯合,過三江口到湖北黃岡,黃石,江西九江這一段(即三國時代東吳家的柴桑郡),就是長江中游的尋陽江了。九江下游則又被稱為揚子江。尋陽在今湖北省黃石市所轄黃梅,武穴的廣濟,安徽宿松,安慶,和今江西九江,湖口及彭澤一帶。而建康是三國以前的秣陵,三國孫權家的建業,分別為三國東吳,東晉,宋齊梁陳的六朝故都。此外,會稽就大了。會稽以蘇州吳越春秋的都城為軸心,它是江南最大的一個郡府版圖,包括今江蘇,浙江,福建一部。從項羽在彭城(今天的徐州)建立西楚霸業開始,這裡既是王霸之地,又是江南最富饒的糧倉,錢倉和衣倉。中原逃亡過來的東晉小朝庭,不僅帶來了中原大戶的財富,文化,佛教,先進的農業耕種技術,還席捲了整個中原的社稷宗廟祠堂和朝野士林精英人物。於是前有大江橫陳之險,後有中國江南半壁河山作依託,漢民族的餘脈便在隔江對峙的長江南岸停下大規模遷徙的腳步生息下來,落地生根。開始了築巢而居,掘井而飲,墾荒而食,聚族自保的移民生活。由於中世紀南方大部地區還是極端落後的蠻荒地帶,叢莽蔽日,煙天瘴地尚不宜居,南渡而來的君主臣民便只能在文明氣象開化較好的江西九江至建康,蘇州一帶立朝定居。於是加上江南氣候溫和,江河縱橫,紅花綠柳四季常開,小橋流水,竹木參天,自認為有才情,有品位的王侯將相,達官顯宦,佛陀高僧,自然就選擇這些又有王氣,又不離繁華都邑很遠的名山勝景作隱居之地了。所以後來江南人口為何如此密集,經濟文化如此發達燦爛,足見歷史之成因矣!未知我的這個分析和觀點是否為人們所接受?歡迎批評並不吝賜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