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葭明通半瓶歷史

    《烏合之眾》這本書之所以暴得大名,有不可說的原因,在此不展開。

    此書也很好,值得一讀,也確實稱得上鉅著,尤其從研究人群,研究社會行為,研究歷史轉折關頭人類行為,以及研究如何應付“烏合之眾”等等,都很有幫助,很有建樹。

    但是,題主您也說了,看了一大半暈暈乎乎,這個很正常,不怪你,相信很多人有過這個感覺,剛開始葭明通也和你一樣,聽聞盛名買了一本,讀後,也是驚歎,感嘆,拍案,擊節,總之是讚歎連連。

    但是,如題主您一樣,也總感覺有不對的地方。

    如果勒寵在書中寫的對的話,群體那麼的不靠譜,文明怎麼就出現了呢?勒寵的觀點不就是群體全是烏合之眾會把所有事情辦砸嗎?你看,文明不光出現了,還越來越前進越來越強大了呢?這不沒有辦砸嗎?怎麼回事?

    就說書中寫的法國大革命吧,那些“烏合之眾”的革命群眾們進行的法國大革命,可是轉折了世界歷史前進方向的大革命,開創並且傳播了民主文明呢!自他們始,共和才深入全世界人們觀念中。

    說他們是“烏合之眾”是不是不符合情理,違背了邏輯呢?

    題主,你看,你的暈暈乎乎一定是直覺到了這些個問題!

    那麼?怎麼辦?

    幸虧這個世界上有數學,有數字,是嚴謹的科學,是理性的根本。

    好,請跟著葭明通數數字,拿出紙筆,一個一個寫出你認識的所有熟人,同事,朋友,親戚,鄰居,或者你聽說的人,一個一個推斷他們是不是或衝動,或易變,或暴躁,或容易受騙,或偏執,或者缺乏理性的蠢貨!如果是,請記下來。

    當然,如果數到有理性,人聰明,有大局觀,有情商,有智商,有知識的人也請標記下來。

    好了,那麼數一數,身邊的聰明人是不是佔絕對少數呢?絕大多數的人基本是蠢貨,對不對?

    說明什麼?說明這些人各過各的日子的時候,沒有加入“烏合之眾”的時候,本來是蠢貨,並不是群體把他們變蠢了,是他們本來就蠢。

    於是,在任何的組織中,任何的群體中,蠢貨就多唄,佔據多數唄。

    這裡就要反駁勒寵了,群體就是這樣,有容乃大,總會有聰明人,有大局觀的人因為各種原因和眾多的蠢貨組成了群體,也就是“烏合之眾”。

    這些少數的聰明人,有大局觀的人在蠢貨們中間反而容易獲得領導權,反而可以讓蠢貨們更聰明一點,更文明一點,更理智一點呢!是不是?

    更有可能做成“正確”的選擇呢?

    所以說,如果依著那些多數蠢貨的本性,法律制裁不了他們的時候,他們一定可以比在“烏合之眾中”更愚蠢,更殘忍。

    就是說,《烏合之眾》的作者把因果關係顛倒了。

    導致群體成為“烏合之眾”,淨幹些蠢事的原因不是群體讓他們犯蠢,是多數人本來就蠢。

    相反,這些蠢貨加入群體,很有可能變的“不那麼蠢”了呢!比如宗教群體——在鄉下有些地方的農婦罵人,爭小利,傳小話,生閒氣,一旦她們加入了無論什麼教會吧,起碼不罵人,不傳小話,不生閒氣了。有沒有這種現象?

    這些蠢人組成了群體,作為大力量反而有可能,歷史上也已經發生過了,在“聰明領袖”的帶領下,辦出好事!

    當然,如果遇到“梟雄人物”那是另一個方向了,比如邪教。邪教群體更放大了群體中個人的愚蠢。

    題主!共勉,請把這個觀念放在前面再讀一遍,應該好點了。

  • 2 # 職場精英培訓師—犁子

    《烏合之眾》這本書非常之精彩!精準地解答了當下發生的一些社會群體事件。主要是四個方面:

    群體無意識。

    烏合之眾最基本的觀點就是個人是有意識的,而群眾體則是無意識的。作者勒龐認為,推理、邏輯、智力這些有意識的理性因素在人類頭腦中只起著很小的作用。人的絕大多數的行動都是跟著感覺走,受到情感本能慾望這些無意識因素的支配。人和人之所以不同,是因為他們的智力教育等有意識的部分不一樣,因此個性不同,當一群人聚集在一起,人人都有的無意識因素就會被疊加放大,而智力個性這些有意識的因素就會被吞沒消失了,因此群體中的人大腦是麻木的,他們就像被催眠了一樣會進入一種迷幻狀態,只能進行條件反射成了無意識因素的奴隸。在這種無意識狀態下,文明人會退換成野蠻人,比如一個平時性格溫和的泥瓦工,在孤身一人時會控制自己的本能慾望,而一旦處於群體之中,他的責任感就會消失,被無意識的本能慾望所控制,發洩出極端的情緒,退化成瘋狂的野蠻人。現在的香港,很符合這樣的情況。

    群體不關心事實

    在無意識的狀態下,群體沒有理性,但想象力會變得非常敏感而強大。任何一個小小的刺激都能在群體中激發無窮無盡的聯想,在洶湧的想象力之下,全體看不見事實,只能看見幻象群體。群體不在乎真相,只在乎表象,只是因為如此,在不少群體事件中,許多傳言根本不是事實,而是用豐富的想象力所腦補出的謠言。即使是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在經過一次又一次的放大和想象後,也會變成一場巨大的陰謀。所以對於群體來說,重要的並不是事實,而是群體想象中的事實。

    對於理性的個人來說,任何一件事都很複雜,充滿矛盾和不確定性,都可以進行討論,但群體沒有思考能力,無法理解複雜事物,只能把任何事情都簡單化,中群體眼中,一件事要麼全錯,非黑即白,沒有中間狀態,一個觀點要麼是絕對真理,要麼是絕對謬誤,一切感情都是簡單而極端的。所以群體並不接受討論,對於一個道理要麼全盤接受,要麼一棒子打死,毫無討論餘地。群體的信仰像是一種宗教情感,所以勒龐認為他們偏執而極端,總要給自己造出一個上帝來崇拜他們,不接受討論,並且把所有觀點不合的人都當成敵人。

    群體也有道德。

    烏合之眾認為,群體雖然智力低下,但也會在無意間表現出高尚的道德。勒龐舉了一個著名的例子:在法國大革命期間,巴黎發生了駭人聽聞的九月慘案,一群店主鎖匠尼瓦匠等普通市民聚集在一起,在愛國主義的鼓動下,在巴黎城那展開的大屠殺,在無意識的火熱氛圍中,這些普通的市民喪失了理性,認為自己的屠殺不是犯罪,而是在履行光榮的愛國主義任務,甚至在殺人後還前往政府請賞。在殺人的同時,這個群體卻表現出高尚的道德。比如在凌遲犯人時他們非常紳士地遵循了女士優先的原則,把最好的觀看座位讓給女士,而且捕殺完受害者後,他們將屍體裡的錢包和鑽石放在會議桌上,分文未動,以示正義。所以從短期來看,全體也可能表現出道德,但這種道德和罪惡一樣都來源於群體極端而偏執的情感。並且都是無意識的。

    你或許已經發現勒龐的觀點十分激憤,甚至充滿偏見,他認為群體沒有理性,不看事實不接受討論思想極端,沒錯,烏合之眾這本書並不算嚴謹的,比如認為婦女是沒有進化好落後物種,拉丁美洲人是較為低下的民族。書中的結論大部分都來源於經驗和觀察,並不算科學的研究方法。但烏合之眾的價值在於它精準的描述了群體社會的種種問題,因此極具現實意義,他時時刻刻都在提醒我們在這個群情洶湧時代,我們需要不斷斷反思保持清醒理性思考。

  • 3 # 淮右老匡

    人是群體性動物,而群體性又是社會屬性。所以人都是有兩面性。一面具是個體性心理,一面具有群體性心理。

    群體性是所有個體性心理的集中表現。而個體性又被潛意識所控制。而潛意識掌握在上帝手裡,所以,群體性就具備了盲動性特質。

    聰明得至遺傳(或者說上帝),而深度學習就能使聰明具有智慧。

    所以,一個有高度智慧的人,在群裡中就具有號召力。他們深諳群體心理,引導群體行為,在特定的時間裡和政治下,就會產生巨大的社會力量。

  • 4 # 痛點歷史

    烏合之眾,所講大眾心理學即群體心理學,每一個人進入一定群體後,他的內心思想就主動或被動發生了改變,一群人就是一個思想,本身自己思想就隱藏或在群體思想中埋沒。如果沒讀懂可以先自己好好想想自己是一個什麼樣的人,研究自己心裡,然後再加入不同的群體然後回頭看看自己的思想是否有所改變,有時你加入一個群體後會導致整個群體對某件事集體偏見或失聲,然後再去讀這本書每個人會有不同的收穫。比如文革時候紅衛兵群體的理想心裡,比如學校某讀書會或某社團,再如某公司同一階層,還有傳銷組織。舉個例項你的一個朋友和你的一群同事在一起吃飯,你的朋友會有什麼思想和心裡,如果他沒反感或者和你同事們談的火熱,那他一定是被你們群體所改變了一部分心裡,或是他自己內心改變或隱藏了一些專屬於自己的內心思想,例子可能不太恰當,但是從生活中去體會就會慢慢了解。

  • 5 # 學詩以言

    順口溜

    烏合之眾未看過,

    不敢肆意亂評說。

    書山有路勤為徑,

    學海無涯枉自多。

    書到用時方恨少,

    知識儲備靠自覺。

    活到終老學不停,

    吾將永遠而求索。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近二十年足壇中,誰是最出色的中場工兵型球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