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從前1那些事兒

    推恩令,要求諸侯王將自己的封地分給自己的子弟。後來根據這項政令,諸

    侯國被越分越小,漢武帝再趁機削弱其勢力。

    這項政令是用來削減封地的,而節度使是地方上掌握軍政大權的一把手,並非世襲。

    當時唐朝已到末期,因土地兼併,各地出現農民起義,在外還有吐蕃等國時不時侵犯邊境。唐玄宗只能加大地方節度使的軍政大權,以期解決農民暴亂。

  • 2 # 白白的蟲蟲

    唐中期安史之亂後,中央就只能維繫表面的統一。後期,宦官勢力強大可以廢立皇帝,割據的藩鎮自然更不會買有名無權的皇帝的賬。後期,昭宗雖然一度平掉宦官專權的情況,並且重建了中央禁軍,但是因為對李克用用兵失敗,實力瓦解,重新淪為傀儡,直至被朱溫弒君。

    相比,漢武帝的情況,中央集權,有強大武力,原本有實力的郡國在七王之亂中被消滅或者消耗分割。

    所以,所謂政令必須在武力的基礎上才能推行。

  • 3 # 使用者6417109885045

    這和推行什麼政策關係不大,要記住一條千古不破的定律:“古往今來的天下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同族尚且如此,異族豈能免俗?很何況異族必有異心!

  • 4 # 桃花小龍

    唐自從安史之亂後,中央其實只能在維繫表面的統一。到了中後期,宦官勢力逐漸強大,強大到了可以廢立皇帝,割據的藩鎮力量也越來越強大,慢慢的就會不買有名無權的皇帝的賬。昭宗一度平掉宦官專權的情況,並且重建了中央禁軍,但是因為對李克用用兵失敗,實力瓦解,重新淪為傀儡,直至被朱溫弒君。

    相比之下,漢武帝的情況就不一樣了,中央集權,有強大武力,原本有實力的郡國在七王之亂中被消滅或者消耗分割。

    所以政令必須在武力的基礎上才能推行。推恩令,要求諸侯王將自己的封地分給自己的子弟。後來根據這項政令,諸侯國被越分越小,漢武帝再趁機削弱其勢力。

    其實這項政令是用來削減封地的,而節度使是地方上掌握軍政大權的一把手,並非世襲。

    而唐朝已到末期,因土地兼併,各地出現農民起義,在外還有吐蕃等國時不時侵犯邊境。唐玄宗只能加大地方節度使的軍政大權,以期解決農民暴亂。

  • 5 # 伊耆角木

    第一節度使不傻,不會去執行推恩令,而唐朝後期也沒有實力強迫節度使執行;第二如果真的執行了也就有違節度使設立的初衷,非但不能削減地方的割據,還會導致導致外敵入侵。

    漢武帝時期推行推恩令,可以成功,為什麼?因為地方上的諸侯弱而中央的朝廷強。漢景帝時,最強硬、最有軍事實力的那些諸侯王已經爆發了七國之亂,被平定。剩下的諸侯王們沒有那麼強的實力敢直接跟中央對抗。所以,當漢武帝下推恩令的時候,諸侯王不敢反抗。漢武帝可以指定某個諸侯王的幾個兒子怎麼分這個諸侯王的土地,來割裂、削弱這些諸侯的勢力,徐而圖之。

    唐後期呢?朝廷沒有足夠實力,這些節度使一個個擁兵自重,你給他們推恩令,讓他們的兒子把節度使佔據的州縣給分割了,節度使們會理你嗎?他們又不是沒讀過歷史,知道推恩令是幹嘛用的,誰還上當?他們一旦不服從推恩令,朝廷一點辦法也沒有。中央就那點兵,要是敢派兵討伐,說不定幾個節度使就直接聯合造反了,丟的還是朝廷自己的臉面,甚至性命。

    上面說的是不執行的情況,朝廷無可奈何。萬一真的執行了,那就更可怕了!漢朝可以執行推恩令,因為朝廷軍隊強大,並且重要的邊界早就換上了朝廷直屬的軍隊。那些諸侯王基本在內地,分成小塊沒關係,不會影響邊防。

    唐朝後期不行啊,因為你忘了設立節度使制度的初衷是守衛邊境啊。這些節度使是有任務的,因為朝廷沒有財力、兵力去直接抵抗諸如吐蕃、回紇、突厥、契丹等外來入侵,所以只能選派將領鎮守邊境,並自行募兵,抵抗外來入侵,守衛邊疆。你現在用推恩令,讓一塊州郡變成若干個小區域,不是把邊境防線給拆了嗎?這叫什麼?自毀長城!唐朝後期,吐蕃都能打進長安了,你還把邊境防線給拆了,這是門戶大開,等著外敵把刀架在你脖子上啊。節度使們儲存著完整的戰略部署有時都抵擋不住,現在拆成若干小塊,外敵一口就吃掉了,到時候,誰來抵擋他們?

    所以,推恩令過時了,漢朝能用,唐朝後期根本想也不要想。

  • 6 # 郭來說歷史

    不可能成功,因為唐朝的節度使根本不能完全的掌握權力。

    第一,西漢時,諸侯王比較多,王的位置只有一個,能繼承的也只有一個兒子,推恩令能讓其他人也繼承爵位,諸侯王是當擋不住的。

    第二,唐朝初期採用的府兵制,經過發展,疆域擴大等原因,府兵制逐漸不合時宜,到了唐中期,出現了既管軍又管民的節度使。經過發展節度使成了這個地區軍隊的利益代表,如果節度使做出的決定符合他們的利益還好,否則下邊的將校,直接反了。比如,在829年後,魏博蕃鎮10任節度使,有4任就因為惡了下邊的兵將,被兵變殺害。

    所以,唐朝的節度使只是軍隊集團的代表, 手下那麼多人,哪有那麼多的恩去推啊!

  • 7 # 宛如清揚

    如果唐朝後期效法漢武帝推行推恩令,那些節度使還會反嗎?

      我說說個人淺見。

      唐朝最終死在藩鎮尾大不掉上,聰明的後人給個設想,就是唐朝後期效法推恩令,節度使會不會反,我覺得吧,這也就是美好的願望了,因為當時實在沒有任何條件實行這計謀,根本沒法推,真要推行,得有和漢朝時期一樣的條件。

      得有哪些條件?

      政治環境得穩定。漢朝自從高祖時代到武帝時代,一直在推恩,將近七八十年的時間裡一直沒忘這事,雖然其間經歷不少禍禍時間,但是總體來說,沒斷過。當時朝堂基本穩定,就算是呂后專權,也沒大影響,只是高層人物有些許變動,周邊也挺安靜,雖然匈奴時不時地來擾一擾,但是和親政策一直在執行,沒有大的邊患,後來被不世出的幾位名將給打趴下,更沒什麼大的動作了。地方上的諸侯呢,也樂得用這種方法,籠絡住自己的子孫,子孫們也想用這種方式得到權力,反正推來推去,不都是自己的孩子們嗎,等意識到聚不起力量行時,已經快被溫水煮熟了,動彈不了了。

      軍事能力來講,漢朝諸侯的軍力其實並不強,雖然世襲有好處,但權力終究有限。和中央大軍對抗,就是個死。因此,一個個地被滅也就正常。

      看看唐朝後期呢。唐朝後期中央宦官專權,宦官沒自己的後代不要緊,但代代有宦官,他們把持著朝政,甚至可以決定皇帝的廢立,皇帝根本沒有說話的份。邊疆不穩,節度使們紛紛叛變,內憂外患不斷,真要推恩,誰敢推?

      地方節度使雖然早期是朝廷任命的,但是後期朝廷根本插不進手,節度使有土地,有人民,有甲兵,有稅賦,他們有大量對抗朝廷的軍力,反觀朝廷,別說優勢軍力,就是普通的軍力都拿不出來。

      當然了,也不能說皇帝們完全沒努力,象朔方軍,就在玄宗到德宗幾代皇帝的努力下,成功給分割了(德宗的慘,可以參考),他們想出了許多招,什麼太監監軍,什麼各個軍頭互不相屬,什麼劃出節度使的飛地,皇帝對軍隊的控制力的確增強了,可是軍隊的戰鬥力也變低了,壯士斷腕,自廢戰力。這也是為什麼要借兵平定安史之亂的原因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現在人們都喜歡吃野菜,但在超市卻很少見,為什麼農民卻不種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