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大相無形

    戰國前期,魏國為何能吊打秦國?關於這類問題常見的結論都普遍都歸結於國家實力(包括政治軍事和經濟層面等等),事實上真是如此嗎?——當然是、但這只是說了第二層面!

    戰國年代天下征伐不斷,列國莫不企圖稱強圖霸,對於攸關生死的軍事實力的強弱可謂世人皆知,諸侯將相自然認識更為深刻。為達到軍事強盛,就必須對國家資源,諸如土地、農牧、冶金、商業稅收等等做出有序的規劃性管理,進而實現軍備強大,這是常人的正常邏輯。但正是這個正常邏輯,讓國家最終走向衰敗!

    戰國之間的較量,本質上是國家策略的較量!

    在國家策略統籌下,整合國內各領域資源來為最終策略服務。從這個層面來說,首先是頭腦的競爭、其次才是頭腦管理下的結果——國家實力的競爭。戰國那般嚴峻的現實,若以常人的正常邏輯來應對生死競爭,其結果可想而知!

    國家實力固然是比拼的重點,但並不是唯一重點。作為常人,對所處的歷史階段和時代的認知是有侷限性的,戰國諸侯亦不例外,齊楚燕韓趙魏六國,都不可避免的陷入在了這個侷限中。

    六國最終敗於秦、包括前期秦國屢敗於魏,都是無一例外的忽略、或敗在了“國家策略”之——“戰略思想”這類軟實力!從戰略思想——到戰略措施,這個類似量子糾纏的關係中,如魔咒般困住了六國廟堂。倒不是說他們不知道或不重視對戰略思想的認識,只是這個認識嚴重不足!儘管他們“也曾”一度積極招攬人才、甚至尋求改革,但結果呢?都未形成像商鞅變法後的秦國那樣,成為體系性傳承製度,均可謂曇花一現!

    在這些曇花中,最先盛開的當屬魏國。正是魏文侯認識到了正確的戰略思想、並採取了正確的戰略措施,比如重用法聖李悝主持變法,廢除世卿世襲、廢除井田鼓勵農耕、獎勵軍功和耕織,盡地力和平糴法,這些科學合理的措施極其有效的整合和提升了國家資源的管控性和服務的效率!再比如聯合韓趙等等外交上措施,讓身處四戰之地的三晉儼然成了晉的另一種存在,死死擋住了秦國東出的步伐。如此,保障了從思想到措施的正確延續,其結果,便是魏國一度稱霸諸侯!究其本質,是戰略思想的勝利。

    只可惜,魏文侯畢竟有著自身的侷限性,並未將帶來勝利的成功措施和經驗形成制度或傳統延續下去,魏國也終因此難逃“一現”的宿命。再如當初的齊桓公、楚莊王等,莫不如此。

    而秦國當時屢敗於魏,歸根結底,也首先是“國家策略蒂結的成果”間的比拼,其結果便與後來六國一樣,“未戰而先敗”!而秦孝公正是打破了常人固有的思維慣性,以“非常之事必非常之法”——重用商鞅變法,用對於當時的秦國極具顛覆性的“戰略決定(措施)”來徹底改革、也才徹底扭轉了秦國命運。

    而商鞅變法的大部分內容其實是在李悝變法思想和成果上的進一步細化,但商鞅的高明之處,是將戰略思想轉化成了秦國律法、用更加嚴格和細緻的律法來維護變法。長久如此之後就在秦國就形成了一種獨有的文化氛圍和傳統,成長於這種文化傳統土壤上的國家實力,自然蓬勃、強大。

    也正是秦國連貫、延續的採用同一正確戰略思想、經過六代君王的力量疊加,最終統一了天下。而六國與之相比,莫不是敗在戰略思想、或戰略思想的“落地”上,如此一看,六國其實不冤。

    您的關注就是我的動力

  • 2 # 芙湯德

    很簡單啊,軍民臣一條心,都想自己母國強大,稍微有點成績就飄了,老是相王,但是很多統治者都敗在了自己選繼承人上面,過好日子長大的儲君哪裡知道百姓將士的苦,反觀秦國從孝公開始,除了武王沒怎麼吃苦外直到嬴政都是苦裡長大的孩子。換句話說動物園養大的老虎和森林裡長大的老虎兩個遇到了幹架,誰會贏?

  • 3 # 孤舟釣江雪

    歸納來講,魏國在戰國初期吊打秦國,主要有五個原因:

    第一,眾所周知,春秋時期最強大的國家是晉國。三家分晉後,魏國繼承了晉國近一半的實力(包括人口、土地、都城等),是以魏國在建國初期時,就是一個綜合實力很強的國家。

    第二,魏文侯雄才大略、知人善用,啟用了西門豹、吳起、李悝、子夏等戰國初期能力超強的文成武將,並且在李悝的主導下首先變法,獎勵耕戰、興修水利、發展經濟,使得國家很快強大起來,其實後來商鞅變法的很多內容都是向魏文侯學習的。

    第三,吳起訓練了一支讓全天下膽寒的魏武卒,吳起本人又是著名的軍事家,著有《吳起兵法》,那時候的吳起可以說幾乎是攻無不克、戰無不勝。有時候我想,如果吳起碰到了白起,到底誰更厲害?

    第四,戰國初期,其實秦國的實力並不強,不僅國內政局不穩定、經常內訌,人口、軍事等力量也非常一般,以弱秦對強魏,捱打的時候自然就是常有的事情了。

    第五,魏國不僅自己的實力強,在戰國初期,只要打仗,都是三晉同心協力。魏國要攻打秦國,趙國和南韓即使不直接幫忙,也可幫助魏國守住北、東、南三個大門,魏國可以毫無顧慮的攻擊秦國,而秦國呢,還要想辦法對付邊境的義渠等少數民族的攻擊和騷擾,此消彼長,自然很難應付了。

  • 4 # 微論歷史

    "三家分晉"在歷史上是個大事件,東周由春秋進入了戰國,晉國也從歷史舞臺落幕,取而代之的是趙、魏、韓三個國家,史稱"三晉"。三晉國家也都進入了七雄之列,但戰國第一個霸主,不是楚、齊這樣領土大的國家,而是三晉之一的魏國,魏國地理位置並不是太好,四面都是敵人,卻能成為戰國第一位霸主,這是為什麼呢?

    李悝變法

    當時的魏國,在變法之前面臨的局面是在外部環境上,諸侯之間的征戰日烈,外部的軍事壓力日益增大;內部經濟上,魏國本身就是晉國中相對落後的地區,在富庶程度上,魏國不如南韓,在軍力的強悍程度上,魏國又不如趙國。為了增強魏國實力,魏文侯任用李悝為相,變法圖強。當時李悝主張選賢任能,在賞罰上也要做到十分嚴明,李逵的這一主張促進了魏國農業生產的發展,最重要的則是加強了魏國軍事的實力,李悝變法使魏國迅速強大起來,魏國也隨之成為戰國時期第一個霸主。

    魏武卒

    魏文侯在位期間,對其軍隊進行了改革,士卒是精英中的精英,並配備最精良的裝備,這就是魏國赫赫有名的魏武卒。魏文侯任命吳起為主將,奪取了秦國的河西之地,並後來不斷蠶食秦國的土地,吳起用五萬魏武卒戰勝十倍的秦軍,可見魏武卒強大的實力,這也是魏國初期強大的原因。

    三晉同盟

    從魏文侯開始,便意識到了"三晉同盟"的重要性。因為,以當時的局勢來看,趙、魏、韓三家可以說是剛剛分家,全都處在立足未穩的境地。以至於,"三晉"自誕生之初,列國便已經虎視眈眈,這個時候,"三晉同盟"成為了魏文侯的最佳選擇。魏文侯的存在,完全將"三晉"聚合成為了一股新力量。"三晉"除了一榮俱榮,一損俱損外,還使得魏國的地緣政治壓力驟減。並且,以這個同盟為基礎,魏國當時可以依仗趙、韓兩國,脅迫列國,甚至遏制列國的擴張。只不過,後來到了魏惠王時期的時候,"三晉同盟"走向了崩塌。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肺結節患者有哪些注意事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