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趣向雜談
-
2 # 李信謙
朱元璋是大明王朝的開國皇帝。
明太祖朱元璋是一個傳奇人物,也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真正由一個一無所有的農民登上皇位的人。(漢高祖劉邦好賴也是一亭長)
朱元璋功德無量,趕走了由蒙古人統治的時期,恢復了漢人的江山,開創了大明王朝276年的歷史。
朱元璋一生一共有26個兒子,16個女兒。我們且不說女兒的後代。
他這26個兒子在當時被封為藩王,世代享受國家俸祿。也就是說你什麼也不用幹,生下來就有飯吃,還比這個封建社會上百分之九十以上的人活得都好。可謂享受榮華富貴,衣食無憂,風光無限。
更何況在封建社會,乃是一夫多妻制。多少人夢寐以求的能夠嫁入皇親國戚,所以哪怕是小妾,也得擠破了頭,還得有姿色才可以入選。
這些皇家子嗣每天衣食無憂,又不用像皇帝那樣考慮那麼多的國家大事。閒來無事,自然要多多養育後代了。畢竟古人認為多子多福嘛。
於是,在一代的時候一個人,二代26人,那麼到三代的時候就是幾百人。這個時候可想四代,五代會是怎樣的一個情況?會呈幾何式的增長。所以,到明朝末年,朱元璋的後代多達幾百萬人!這是一個可怕的數字,也是一個可以理解的數字,畢竟當時有沒有計劃生育。
我們用一個例子來說明:
2的次方表
1 : 2 、2 : 4 、3 : 8、 4 : 16 、5 : 32 、6 : 64、 7 : 128 、8 : 256 、9 : 512、 10 : 1024、 11 : 2048 、12 : 4096 、13 : 8192、 14 : 16384 、15 : 32768 16 : 65536 、17 : 131072 、18 : 262144、 19 : 524288、 20 : 1048576 、21 : 2097152、 22 : 4194304、 23 : 8388608 、24 : 16777216 、25 : 33554432 、26 : 67108864、 27 : 134217728 、28 : 268435456、 29 : 536870912 、30 : 1073741824
到三十次方時居然高達十億多,一個多麼可怕的數字。
就像第一天給你一分錢,第二天翻倍一樣。越到後面越可怕。
朱元璋的後代也是一樣的,用一個可怕的方式增長著。
回覆列表
朱元璋(1328年—1398年6月24日),即明太祖,字國瑞,原名重八,後取名興宗,濠州鍾離人(今安徽鳳陽),明朝開國皇帝。 1344年,朱元璋入皇覺寺。1353年,參加紅巾軍反抗元朝。1356年,被部下諸將奉為吳國公;同年,攻佔集慶路,改為應天府。1367年,命徐達、常遇春以“驅逐胡虜,恢復中華”為號召,北伐中原,結束蒙元在中國的統治。1368年,朱元璋在應天府稱帝,國號大明,年號洪武。 朱元璋在位期間勵精圖治,政治上廢丞相,設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都指揮使司分掌權力,進一步加強中央集權,嚴懲貪官和不法勳貴;軍事上實施衛所制度,北伐殘元,平定西南、西北、東北等地,統一中國;經濟上大搞移民屯田和軍屯,興修水利,解放奴婢,減免稅負,派人到全國各地丈量土地,清查戶口等;文化上緊抓教育,興科舉,建立國子監培養人才;對外加強海外交流,恢復中華宗主國地位。經過洪武朝時期的努力,社會生產逐漸恢復和發展了,史稱洪武之治。 1398年(洪武三十一年),朱元璋病逝,享年71歲,廟號太祖,諡號高皇帝,葬明孝陵。
一千個人眼中可以有一千個哈利波特。
主要是你拿明朝去跟漢、唐比,這本身就說明他已經夠強盛了,只是沒達到第一名罷了。沒幾個人會拿明朝去跟晉、宋比。
所謂強盛與否的評價,是一直感性認知,透過建立、擴張、衰退、延續、結局等直觀表象,做出的結論。
如果同意“明朝不如漢唐強盛”,自然可以舉出論證。
比如明代前後七子就有口號:文必秦漢,詩必盛唐。按道理,宋詞詩文、元曲評書也是很優秀的文學,明朝自己還有許多著名小說、戲劇,但明代文壇選取了秦漢盛唐,顯然是有認同其國勢強盛、功業卓著之意,進而表現在散文、詩歌上面。
另一個很明顯的對比,就是隔海相望的日本。
漢朝時日本還在列國並存,其中一個倭奴國還向漢光武帝稱臣,得到“漢委倭奴國王印”,如今是日本的國寶。唐朝時日本已統一,但白江口一戰被唐軍教做人,從此“日本遣唐使”“唐人、唐人街”之名顯留於世。宋朝時,日本人訪華仍以“唐”稱中國,宋亡之後,日本屢屢挑釁元明清三朝,而元朝沒教做人。明朝一昧海禁避倭寇,雖最終抗倭成功,也援朝粉碎豐臣秀吉的圖謀,但畢竟沒漢唐那樣令日本臣服,清朝更不用說了,一恥於甲午海戰,二恥於庚子國變,三恥於日俄戰爭。
自近代以來的亞太圈,日本文學 醫學 影視 文化 科技,無疑有著巨大的影響力。日本對中國朝代的認知、態度,都會體現在裡面,進而華人可以明顯感知到。
還有就是邊疆形勢,明朝開國才80餘年就遭受了土木堡之變的重挫並被蒙古人圍攻京城。交趾只統轄了20來年,河套幾度易手,哈密很早就無法掌握,長期依靠長城來被動防禦,最終一亡於李闖,二亡於滿清。
對比漢朝前期對匈奴雖然屈辱、兩敗俱傷,但很勵志很奮進,之後滅北韓、收西南夷、並南越、佔河西走廊、進軍西域,幾乎無敵於東方,即使東漢末年四分五裂,也能徵烏桓、並南中、討高句麗、統百越。唐朝則是四面開戰,似乎還真是沒哪個國家沒交過手,滅三個突厥、吐谷渾、薛延陀、百濟、高句麗、突騎施、大小勃律、石國,不論勝敗,從唐太宗到唐玄宗末年,始終是“天可汗”的存在,即使安史之亂後藩鎮並起,依然能構建起圍困吐蕃的大戰略,直到把回鶻、吐蕃、南詔這些硬對手都送走完。
這些都很能反映出,漢唐的開拓精神、主動進攻是貫徹始終的,而明朝則是起初80年有開拓、進攻,後面200年裡就越來越保守被動。
當然,也可以反對標題,因為明朝確實在一些方面不輸於漢唐,甚至有所超過。
有的答主已提到,明朝核心區域的穩定時長,是遠遠超過其他朝代的,從靖難之役結束到崇禎初年。中間的一些中小規模的起義以及廠衛閹黨的動靜,妨礙不了這樣的大局。
另一方面,明朝的鼎盛時期,確實得到“治隆唐宋,遠邁漢唐”的評價。至少鄭和七下西洋這樣的壯舉,比漢唐的官方使團之視野要廣闊,規模更龐大。
漢唐都有一些思想家,但漢的思想繼承於春秋戰國的諸子百家,唐的思想繼承於魏晉南北朝的三教體系,沒有非常大的突破。明朝也繼承了兩宋的程朱理學,發展出陽明心學,對亞太各國都影響深遠,並且還出現李贄粉碎了舊時代,王夫之、顧炎武、黃宗羲啟蒙了新時代。
漢唐也有引進一些國外的藝術、技術轉為己用,但明朝晚期引進與翻譯的技術、理論要更邏輯思維化,也據此有了自己的新創科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