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只想做教育的老師

    這種教育方式明顯是過激的,每個人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成龍成鳳,但是卻忽略了現在社會一直在進步,“打是親,罵是愛”已經不再是管教的唯一選擇,當然,更多時候打孩子可能出於無奈,但是我們更應該注重引導,更應該注重孩子的心理成長。不要用老方法了,因為老方法,有的時候不一定見效,否則,以前也不會有那麼多半途而廢的學生(很多人說自己經濟原因上不了學,也有家庭不重視,這是以前的原因,但是就算有條件,那個時候的你們真的能學好嗎?或許會,或許不會,只有天知道,所以,不要動不動就說,我怎麼怎麼樣,我相信,有的人確實外在原因,但是絕不可能全部。)

  • 2 # 熬夜的人

    愚昧無知的行為。

    如果太陽能夠清明一個人的思想,那所有的人都不用讀書、工作,在實處一步步修煉自身了。

    如果每一個父母上崗前,都能考試就好了。

    自己的愚昧無知,讓下一代受苦受累,悲傷。

  • 3 # 兒童心理健康與發展

    父母是個人成長中最重要的親密關係,所以原生家庭對孩子一生都有重要影響。很顯然,世界上沒有完美的父母,父母的教育背景、性格等等各有不同,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對孩子有意或無意的傷害一定會有發生,但成長中特別是未成年原生家庭帶給孩子的心理創傷會影響到孩子成年後的心理健康狀況和幸福。所以作為父母,教育孩子一定要考慮方式方法。顯然以新聞這種簡單粗暴的教育方式是不可取的。

    從這種教育孩子的方式中可以看出:

    1、對孩子的教育缺乏耐心和方法。父親是強勢的父親,這樣給孩子帶來的可能傷害是以後孩子對自己言行的不自信和退縮,少年兒童還不能對自己行為的對錯做正確判斷,所以常常莽撞犯錯,父母在這種情況下要耐心告訴孩子對錯和人際規則、社會規則的學習,明事理,以後孩子心理會慢慢知道行為的邊界和對錯。而粗暴驚嚇對待教訓,孩子在犯錯後恐懼懲罰的高壓下,會越來越不自信自己做的是否正確,那要麼不敢做,要麼不敢想,容易做事退縮、自卑。

    2、家庭暴力有很多種,這也是暴力的一種形式,孩子會誤認為對別人不滿意,暴力可以來解決問題,也會讓孩子有暴力傾向。

    3、作為孩子,特別是即將叛逆期的孩子,對父親的這種行為內心除了恐懼之外,還會有憤怒,如果憤怒不能恰當的平復和安慰,那麼,未被熄滅的憤怒會轉化為兩種情緒:自責、自我懷疑,與焦慮。心理學家凱倫·霍妮曾有一個著名的理論:孩子對於父母的敵意如果受到了壓抑,將會逐漸導致這種敵意被轉化為焦慮,並且蔓延到孩子對整個世界的觀感中去。即,如果長期壓抑自己的敵意,那麼這種敵意就會從有明確物件的「憤怒」,轉化為失去明確物件的,泛化的焦慮。長此以往控制情緒,可能會愈發喪失覺察與滿足自我需要的能力,甚至無法體驗、表達憤怒,而這本身,已會讓人們產生無力感。

    不當的教育方式,對孩子未來的心理健康影響很大,再次引用心理學家阿德勒的一句話:幸運的人一生都在被童年治癒,不幸運的人一生都在治癒童年。給予孩子真正無條件接納的愛,是孩子一生幸福的基礎。

  • 4 # 花眼看花

    這個事情已經過去了一週了,但其中的問題仍值得深思。

    6月18日下午4時許,在鎮江潤州區朱方路某小區,男子孔某將10歲的女兒放到距離地面高約10米左右的陽臺外晾衣架上懲罰 ,時長約兩分鐘。6月19日,轄區公安機關調查情況後釋出通報,稱已對孔某進行了嚴肅批評教育 。

    我們是局外人,旁觀者。當局者雖“迷”,可旁觀者也未必“清”。因為站在高處的“幹灘”上誰都可以指手畫腳地去批評別人,但是他未必能理解人家在旋渦身不由己的苦衷。

    首先要承認,對自己的子女無情無義的只是極少數的人。但在此外的那些絕大多數人中,教育子女“有方”的其實l屬於少數派。“龍生九子,各有不同”,一母所生的孩子也各有各的秉性。孩子固然是第一次為人子女,大人們豈不也是第一次當這個孩子的父母?教育孩子的經驗可向他人借鑑學習,但肯定不能照搬;哪怕是自己的經驗,也不完全管用。這就是育人之難。

    其次還要承認當下“熊孩子”很多。而且孩子之所以成為“熊孩子”,又未必是某一方的責任。比如一家之中父親和母親的育人理念就可能相齟齬。即使人們所稱道的一方“唱紅臉”另一方“唱黑臉”,即一個誇讚“精彩極了”另一位批評“糟糕透了”,可能帶來的是矛盾和尷尬,而不是互相補充的和諧與相濟。這樣的例子可以說比比皆是。

    退一步說,即使孩子父母雙方的教育理念完全一致,但不能保證孩子的爺爺奶奶和外公外婆們也完全與孩子的父母一模一樣。或因“隔代親”的緣故或因閱歷見識不同,爺爺奶奶或者外公外婆反對甚至干預對下一代教育的事情可以說天天在發生,屬於平常而有平常。另外,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還有來自老師、同學和朋友們的影響。

    打個不甚恰當的比方:青梅竹馬朝夕相對的鄰家男女小夥伴沒有成為戀人,長大後卻與陌生異性一見鍾情——也就是說,普通的小孩子成為“熊孩子”,可能與父母的教育不當有關,也可能緣自爺爺奶奶、外公外婆的嬌縱,還可能說不準是受到了哪些方面的負面影響,一個偶然因素也可能改變了他。

    對於已經成為了“熊孩子”的孩子怎麼辦?做父母的哪有撒手不管而任其繼續“熊”下去的道理?耐心引導,使其漸漸入軌為良策,當頭棒喝令其遽然而驚也是一種手段。當然,這所謂的當頭棒喝,多半是忍無可忍後的雷霆一擊。“把女兒放到距離地面高約10米左右的陽臺外晾衣架上懲罰”大概就屬於此類。

    溫和的教育方式更有利於孩子發展,也更利於孩子接受,道理我們都懂。但道理並不能解決現實中的所有問題。

    筆者在別的回答裡曾說過,熊孩子除了在家裡為所欲為,他們還會在其他地方製造的各種事端,有一些甚至可稱為令人髮指。無端生事,故意給別人製造麻煩,甚至還產生一定後果,面對這樣的熊孩子,說服有用嗎?講道理他聽嗎?必須讓他有切膚之痛。

    幼小的孩子是一張白紙,他們的眼中世界是沒有規則的;而規則意識的形成,則有賴於在他們成長中所遭遇的各種機緣和教育。如果只講道理等於是縱容他們,這會助長熊孩子的氣焰,導致他不辨是非不明對錯,長大了極有可能走上犯罪的道路。

    以前孩子不甚嬌貴的年代,我們農村對於那些惹是生非的淘氣包,往往就是家長給予一頓胖揍來解決。霹靂手段不宜常用,但不能完全廢棄而不用,要保持其威懾作用。

    當然,孩子做了違揹我們大人意願的事情,不管性質有多麼嚴重,有多麼荒唐難解,多麼令人忍無可忍,第一步先要提醒自己冷靜。接下來是要了解發生這個事情(事件,事故)的來龍去脈,要知悉根源在何處。如果確認是孩子在無理取鬧,這才能動用“大殺器”。千萬不可製造“冤假錯案”。

    此前網上曾流傳過一段“父母為教育哭鬧著不上學的女兒而將其綁樹上”的影片,也引發了網友關注。如果不查清孩子恐懼上學的原因,就用這種方式懲罰,確屬行為不當;如果問題解決道理講明好話說盡仍撒潑打滾,依我看綁在樹上懲罰她,也不虧。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文明6戰爭路線怎麼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