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八分用心
-
2 # Lizong心靜心平
1中國文化的起源當然是中華文明的範圍更寬廣更深義些。
中華文明生生不息。
到今天我們仍然稱自己是中華大家庭的一員。2,華夏文明是大中華文明的一部分
華夏美女 -
3 # 醉仙一品聊天下
華夏文明是以地理為核心概念的歷史名詞,中華文明是以政治為核心概念的近代名詞。
一、華夏文明定義
《尚書·武成》“華夏蠻貊,罔不率俾。” “冕服採裝曰華,大國曰夏” 《左傳·定公十年》:“裔不謀夏,夷不亂華” 《春秋左傳正義》:“中國有禮儀之大,故稱夏;有服章之美,謂之華。” 意即因中國是禮儀之邦,故稱“夏”,“夏”有高雅的意思。華人的服飾很美,故作“華”古代居住於中原地區的人為了區別“四夷(東夷、南蠻、西戎、北狄),四方胡人,自稱華夏族。
華夏文明代指中原文化,東漢以後華夏族被“漢人”名詞取代,這一時期的華夏文明已經融入了巴蜀和楚國文化。因此華夏文明以中原文化為主幹的文明集合體,隨著地理的擴張華夏文明不斷傳播並逐漸吸收新佔領地區的亞文化,不斷髮展至漢朝達到鼎盛。
二、中華文明定義
中華民族的概念,最早由梁啟超在其1902年《論中國學術思想之變遷之大勢》的著作中提出,相關的歷史學及人類學理論有費孝通的“多元一體”論。
中華民族這一政治概念在清末、民國時代是“滿、蒙、藏、漢、回”五族共和,現代的中華民族泛指生活在現有政治版圖內的五十六個民族。中華文明的概念是以今天的政治版圖作為基礎,將發生於這塊土地上的歷史一律看作是中國的歷史,將曾經居住在這塊土地的各民族文化均看作是中華文明的一部分。
中國的歷史向來以中原文化作為正統,凡是具備中原文化特質的政權無論其在歷史上的地理國界大小,都被看做是華夏文明的延續。因此本文將以華夏文明作為正統進行論述。
三、華夏文明的興衰
(一)華夏文化培育期
公元前1600年—約公元前1046年,中國歷史上出現了第一個有文字記載且有考古證據的以奴隸制為形態的國家體制-商朝,它標誌著華夏文明的創立。
(二)華夏文化發展期
公元前1046年—前256年的第二王朝周朝在商朝確立的物質、文化基礎上進一步拓展、豐富了華夏文明的內涵,這一時代已經形成了完整的文字體系。
(三)華夏文化興盛期
春秋、戰國時期是華夏文明思想大爆發、大發展時期:孔子為代表的儒家、墨子為代表的墨家、老子為代表的道家、管子、子產為代表的法家。鄧析為代表的名家(以辯論為學問)。管子、孫子為代表的兵家等諸子百家學說競相登臺,在人類文明史上留下了輝煌燦爛的篇章。
漢代是原汁原味的以中原文化為核心的華夏文明的鼎盛期。然而自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以來,華夏文明賴以興盛的多元氣質遭到排斥,文化的內在活力逐漸喪失。特別是東漢末年至兩晉時期,社會風氣奢靡,偽娘文化大行其道。
(四)華夏文明斷代期
316年—589年是華夏文明遭到空前浩劫的時代,匈奴、鮮卑、羯、羌、氐族等少數民族政權紛紛崛起,形成五胡亂華局面、由於漢族人口非正常下降造成中原文化趨於弱勢,特別是在胡、漢雜居地區胡化漢人,漢化胡人交相混雜,漢人衣冠南渡退居江南一隅本土文化影響力大大減弱,外來佛教趁機大肆傳播,迅速佔領了文化真空。佛教的發展,給寺廟和僧人帶來巨大的經濟利益,加上佛教寺廟往往享有免稅、田地、女婢、奴隸等特權,這造成了社會財富向佛寺的極大集中,嚴重影響了社會經濟的發展。在這個混亂的時代,胡人文化與華夏文化、外來佛教之間產生了激烈的碰撞,在這場文化競爭過程中發生了著名的“北魏太武帝滅佛”、“北周武帝滅佛”的歷史事件,由此可見佛教的影響力已經遠遠超過了華夏文明。
(五)新華夏文明建立期
581年—907年隋唐時代是新舊華夏文明的分水嶺,子唐朝建立以來隨著經濟、工商業、對外貿易的發展,中西交流頻繁帶動了文化的復興與繁榮,社會開放程度達到前所未有的高峰。但此時的華夏文明已經是融入了大量胡人、中東文化因子的開放包容的新華夏文明。
(六)新華夏文明半衰期
907年—979年五代十國以及後來的宋遼金夏割據時期,新華夏文明進入半衰期,作為歷史正統的宋朝無論是勢力範圍還是文化影響力與前代王朝都有著天壤之別,宋史的字裡行間充滿了國仇家恨的哀婉,經濟的繁榮難以掩蓋文化衰敗的無奈。
(七)新華夏文明的斷代期
公元1271年蒙古的鐵騎踏碎了中原最後的驕傲,武力征服下的遼闊版圖內是華夏文明殘喘的低吟,明朝的接續非但沒有重塑華夏文明的根骨,反而將民族帶入封閉與保守。
在滿清政權的統治下,人們無論從衣冠服飾還是思想上都與華夏文明的傳統背道而馳。留髮不留頭的恐嚇徹底打斷了華夏精神的傲骨,大興文字獄徹底把讀書人從國士變成了犬儒,漢人不但從身體上更是從精神上淪為了東亞病夫!
其後的外敵入侵、內戰以及諸多的政治運動更是將殘存的華夏文明的根脈徹底折斷,奴才文化達到空前繁榮的頂峰!
今天的華人雖然血脈裡還殘存著古代華人的基因,但是我們從思想上已經發生了顛覆性的改變,當我們言必稱“炎黃子孫”文必書“上下五千年”的時候,我們是否捫心自問我能讀懂歷史文獻嗎?我能將禮義廉恥作為我做人的準則嗎?我們嘴裡講著繼承中華傳統,卻徹底異形了傳統的文字致使我們無法靠文獻原文讀懂古人的思想,又何談發揚光大呢?
華夏文明對世界的影響即便是在鼎盛時期也只限於東北亞和南亞越南,在世界文化的互動中我們從來都是被動的吸收者而非輸出者。在人類文明發展的近兩千年以來來,基督教、伊斯蘭教傳遍世界各地、佛教也遍佈東南亞諸國而我們賴以自豪的所謂華“夏文明是唯一沒有斷代的原創文明”卻早已靜靜地躺在了歷史塵埃之中。
在世界上至今還存在的古老民族中有兩個最悲壯的民族,一個是猶太民族,他們因為失去物質的家園在世界各地流浪了一千九百四十七年,另一個是華夏民族,我們因為失去了心靈的家園,在精神的世界裡已經苦苦掙扎了七百四十七年。猶太民族因為篤信上帝的真理最終得到赦免回到應許之地,而我們什麼時候才能迴歸那豐饒的心靈之地?
回覆列表
華夏文明:在春秋時期,中國的先民開始合用“華”“廈”二字,使得“華夏”成為了族名。到了漢朝時期,族名逐漸替換成了“漢”,而“華夏”則成了漢文化的代稱,一直延續至今。
中華文明:“中華”即“中國諸華”,提出於漢朝高誘注《呂氏春秋·簡選》,即“中國諸聖人的後代”。在近代時,為了維護已存在的多民族國家現狀,為了防止民族分裂,梁啟超先生創立了“中華民族”一詞,並逐漸引申成了中華文明。
兩個詞彙沒有區別,而作為生活在同一片藍天下的我們,更加重要的是去努力實現即將到來的中國夢,我的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