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晃天下

    明實錄相對可靠,明實錄以皇帝相關批閱的奏摺為主,很多明史在編撰時都要參考那些奏摺。但同時也要注意,由於立場問題會存在一些粉飾。

    明史,當然相比不可靠多了。乾隆年修成,於四十八年下令將所收藏的幾份官方原本明實錄全部焚燬,現流傳的是當年明史館為方便編明史的個人手抄版,意外保留。同比之下的舊滿檔案也是乾隆年間重新整理成滿文老檔,而舊滿依然保留現存臺灣。同比之下,還會認為明史很真實嗎?同時為了粉飾大清的正統性,還刪除早期後金歷史,比如冊封等,粉飾不是造反。明史也前後修史近百年。

  • 2 # 梁無忌

    《明實錄》與《明史》的不同之處。

    《明實錄》是明朝官方撰寫的編年體史書,由當朝史官記錄、整理、編撰成冊。實錄只記載實際發生的事,力求真實、詳盡、準確,不做評價。比如:某年某月某日幾時幾科,皇上說了什麼,大臣幹了什麼,當天收到了哪些奏摺,國家發生了哪些大事兒等等內容,所有這些都需要一字不差地記載下來。《明實錄》記載了從朱元璋到朱由校總共十五朝約250年的事情,逐年記錄每個皇帝的詔敕、律令,以及政治、經濟、文化等大事,保留下來大量的奏章、批件等原始資料。全書共十三部,兩千九百一十一卷,1600多萬字。

    《明史》是明朝滅亡後,由後繼者書寫的歷史。清朝入關後,大清順皇帝下令開始修纂明史,歷經90餘年三次修訂。在二十四史裡面算是最為嚴謹、最為完善的一部了。現存的《明史》共有三百三十二卷。記載了朱元璋至朱由檢二百多年的歷史,是一部紀傳體斷代史。

    由於清朝統治階級的需要,《明史》中有很多篡改及隱諱不書之處。其中一些內容據考證出自野史,書中不少地方出現前後矛盾。致使《明史》在一些細節上的記錄不如《明實錄》準確。如果二者對同一件事的記載有出入,應該是《明實錄》的可信度要高一些吧。

  • 3 # BM大嘴

    歷史事實是在辯證與探討之中不斷被發現!

    其實《明史》和《明史錄》兩個都是研究明朝歷史的基礎史籍。但是二者都各有其有優點和缺點,這就和人一樣,世界上沒有任何一本史書是完美無瑕的。但是史書在對人們考察和研究過往社會有著不可忽視的作用。

    《明史》《明實錄》二者的編寫者不同。《明實錄》是明代歷代官方編寫並承認的編年體史書,記錄了從明太祖朱元璋到明熹宗朱由校共十五代皇帝,約兩百五十年的大量資料,具有重要史學價值。從這裡我們可以看出《明實錄》它是從歷史的見證者的這個角度來表述和記錄歷史。那麼《明史錄》它並不是完美的,我們都知道作為寫自己這個朝代歷史的人,或多或少的都會刻意掩蓋一下自己朝代的陰暗面。作為當朝的史官,如果你要是敢把自己皇帝所做的一些“壞事”“不能告訴後世的事”記下來,有損了皇上的面子,那麼你肯定就要面臨大麻煩了,所以大部分當朝的史官都不敢冒這樣的風險。所以當朝者寫的歷史通常都是避重就輕。

    《明史》是二十四史中的最後一部,它是一部紀傳體斷代史,清朝順治二年,清朝設立明史館,纂修明史,但是呢因為當時清朝才剛剛建立,有很多事要做,所以就顧不上寫史書了。康熙四年的時候,國家已經穩定了,重開明史館,但是中間因為清朝要纂修自己的史書《清世祖實錄》,就顧不上寫明史了而停止。康熙十八年時,清朝終於坐下來好好寫明代歷史了,以徐元文為監修,開始纂修明史。於乾隆四年張廷玉最後定稿,進呈刊刻。從第一次開館至最後定稿刊刻,前後經過九十多年,是官修史書歷時最長的一部。從這裡我們可以看出《明史》是後人寫前人的歷史,而且明朝此時已經物是人非了,清朝寫《明史》的史學家寫的歷史肯定不是第一手資料,而且兩個朝代還是曾經的爭奪天下的敵人和對手,所以所寫出的歷史肯定是為了維護清朝的形象,而會有選擇的去“醜化”明史。

    透過以上對《明史》和《明實錄》對比和分析,我們可以發現兩個史書各有優劣,所以這就啟示我們在研究歷史、研究史書時,要用辯證的眼光去看待歷史,這有這樣我們才能更接近歷史的事實真相。

  • 4 # 史鏡唐

    《明史》和《明實錄》是兩部記載明朝所發生的重大事情的史書,他們各有千秋,各有優勢,鑑於他們的書寫年代,個人認為對於明朝發生的大事可以參考《明實錄》,對於皇帝功過的記載參考《明史》。至於原因,我慢慢道來:

    首先說一下《明實錄》,它主要是明朝官方史書,可信度自然很高,當時農民雖然思想被禁錮,但是是非黑白還是能分清的。畢竟百姓們都在看著呢,所以與真實歷史不會相差多大。但是由於封建思想的作用,對於皇家的記載可能會有失真,對於皇家的記載參考《明史》會更加真實些!

    再說一下《明史》,它主要是清朝官方根據明朝的一些史書和民間的野史以及民間口口相傳的故事而成書的,由於是再加工,個人認為可信度會比《明實錄》要低些,但是內容可能會更豐富一些。對於皇家的描寫可能會言過其實,但是史實應該還是存在的!

    總結一下,想了解明朝歷史,以《明實錄》為主線,以《明史》為輔助,相信明朝的歷史應該能夠了解大半吧!

  • 5 # 明史林泉

    明實錄總體上比明史可信度更高一些,原因有如下幾個:

    實錄本身就是根據當朝皇帝起居注整理而成,當朝史官記錄皇帝起居一般還是比較客觀,因為都是近身查言觀色的記錄。後人整理前朝起居注時,間隔時間也不長。所以從時效性上說,實錄是最客觀,它是第一手資料。實錄記錄的事情,很多都是可以公開的,不會犯忌諱的,看看實錄的體例就知道了。例如皇帝收到山東的官方題本怎麼處理的,朝廷收到大臣的奏本時內閣和司禮監是怎麼處理的,朝廷又任命了哪些官員等等,某種意義上,實錄就是一本流水賬,例如下面的神宗實錄的一段:復除山東道監察御史郭莊 賞四川馬湖府蠻夷長官司進貢土舍彩叚表裡鈔錠如例 戊申申諭內外臣寮毋得陳情引疾辭避從給事中秦燿奏也 升湖廣鄖陽府知府楊愈茂為遼東行太僕寺少卿兼山東按察司僉事駐劄西平堡管理 ......

    記錄流水賬用得著文字矯飾嗎?這都是面兒上的事情。

    當年明月寫的明朝那些事兒,參考書有很多,有明史,明會要等,可是明實錄是最不可或缺的,所以他的書才成為經典。

    實錄也不是萬能的,有其缺陷。實錄的體例決定了其研究必定枯燥無比,國內有人(武漢大學謝貴安)專門從事實錄研究,實屬難能可貴。再者,研究實錄得到的是法律禮儀政治經濟的制度化結果,可是中國製度是制度,是表面的東西,而內在的實際執行過程是千差萬別的,所以研究內在的動態過程還是缺不了其他史書和資料的幫助。

    如果純從研究明朝歷史的角度,從客觀的角度,再參考一些當時大臣們之間的公文信件和私人信件,得到的結果會更可靠。例如朱東潤的張居正大傳就參考了非常多張居正的信件。

    可惜的是歷史學家一般不喜歡參考信件(這似乎只是文學家乾的事),例如黃仁宇的萬曆十五年。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作為推銷員,如果看到門上貼著“謝絕推銷”,你會選擇敲門進去還是轉身就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