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強武堂

    要看具體的時代了,如果是上世紀90年代前,完整的黃銅藥筒是相當佔地方的存在。當年很多的照片都能看到坦克周邊滿地的黃銅藥筒,像“黑豹”等炮塔上有專門的艙門,可以方便向外拋棄藥筒,敞開戰鬥室也是如此。但對於大多數坦克而言,經過連續作戰後,在間隙手工往外扔藥筒,再補充彈藥,曾是坦克兵四大累之一。

    到主戰坦克時代,部分型號有了專門的艙門設計,代表是T-62和瑞典的S型坦克。但類似的設計可能在炮塔上產生一個潛在的弱點。

    新一代主戰坦克,例如M1開始使用可燃藥筒。完整的彈藥裝填後,可燃藥筒燃燒產生的殘渣隨火藥氣體被吹出炮膛和身管,但仍然有專門的彈託遺留下來,這些彈託的尺寸比原有的黃銅藥筒要短差不多5/6,但仍然需要集中起來送到彈藥存放點去,作為補充彈藥的憑證之一,大約相當於早年用瓶蓋換啤酒(玩笑了)

  • 2 # 李三萬的三萬裡

    俗話說,不當家不知柴米油鹽貴,當過兵的都知道在戰場上很多使用過後的東西都是要回收重新利用的,不管是炮彈的彈殼還是子彈的彈殼,這裡除了涉及到一些軍事機密外,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為了省錢。眾所周知,在戰場上子彈的彈殼是有專人收集的,那麼坦克的炮彈發射後彈殼是如何處理的呢? 由於坦克的內部空間很小,因此在執行任務時,大多裝備40到60枚左右的炮彈。

    在第一代坦克中,炮彈發射後彈殼會被坦克兵手動退出,掉在坦克的地上。由於炮彈在發射後會產生高溫,因為坦克手在收集彈殼時要帶著專用的手套和長靴才行。 在收集好這些發射後的彈殼後,坦克兵會將它們從拋殼窗或者頂部艙門丟擲,由專人跟在坦克的後面來收集。不過由於經常開啟艙門,在戰場上會非常容易遭到敵人的手榴彈攻擊,將坦克打穿,因此現如今的坦克已經拋棄了這種設計。

    現在的第三代主戰坦克大多使用的是半可燃藥筒,也就是說炮彈發射完後只會留下一個底火和一個金屬小殼子,這樣不僅不會佔用坦克的內部空間,同時也方便收集。這些發射後剩下的東西會被統一收集,在戰場上可以透過拋殼窗仍到坦克外面。不過除了人工收集外,也有坦克是透過自動拋殼機將彈殼丟擲的,比如中國99式主戰坦克。

    不過還要說明一點的是,和平時期演習時,這些彈殼還會回收之後作進一步處理,而不幸戰爭真的爆發了的話,現代化戰爭早就不是老式的戰爭模式了,沒有國家會在乎炮彈彈殼那一點點可回收的價值,基本上都直接拋棄了,因為和有可能下一秒整個坦克都變成了廢銅爛鐵。就算將那些彈殼蒐集之後統一回收加工,時間上來說這批彈殼很有可能還沒到工廠下一批炮彈也早就從兵工廠裡生產出來了。 有人說,那到時候開戰,我直接去戰場上撿炮彈殼,是不是也能賺一筆?呵呵,若是你能保住命的話,說不定真的可以哦。

  • 3 # 狼煙火燎

    坦克開火後,炮彈殼的處理根據不同的裝填方式和火炮種類,對彈殼的處理不一樣,不過對於現代炮彈殼來說基本扔了。

    而且炮彈也分很多種,早期坦克全部金屬藥筒,隨著70年代新坦克炮口徑的加大,為減輕裝填手的負擔,普遍開始採用半可燃藥筒,這種炮彈的特點就是上半截使用可燃材料,開炮後直接燃燒殆盡,只剩下後半截短底殼,在開炮後退到坦克內部佔用的體積小,即使自動裝填機彈出也比較方便!

    坦克在射擊之後,蛋殼怎麼處理呢?在沒有自動裝填坦克,射擊時自動排在坦克內部+人工搬殼扔出坦克外面!當然不是打一發丟一發,坦克內部有一定容納空間,這些彈殼事先堆積在炮塔下面的車體內,數量多了由填裝手扔出去。因此沒有自動裝填的坦克,清理就只能全靠人力了。特別是105mm以下的老式坦克,炮彈是全金屬彈殼,相當佔位置,自然清理就要麻煩一些了!

    對於如今主力的120mm,125mm使用的基本都是半可燃藥筒,彈殼尺寸小了很多,

    即使彈殼尺寸小很多,但部分炮彈一根傳火管在那裡支著,也十分佔用位置,還是一定程度上影響到了裝填手的工作了!

    而對於中俄都流行的自動裝填坦克來說,彈殼就不存在積壓這個問題了。比如俄製125mm坦克炮,其採用分裝式,下面是一個轉盤式的自動裝填機,炮彈的前部後後部分別在上下層,一次裝填時自動推送前後部入膛,火炮發射後,排除的彈殼自動退到一個自動拋殼機上,然後直接從坦克拋殼視窗丟擲車外,全過程輕鬆、愉快、無壓力,根本不會發生積壓彈殼這回事!我們的坦克炮與俄羅斯一脈相傳,自然也裝備這種型別自動裝彈機。

    當然不是所有的自動裝填機都裝備有自動拋殼機,比如像法國的勒克萊爾的自動裝彈機沒法採用這種獨立的彈殼收集器,他的上拋通道和自動裝填機位置衝突。不過由於採用自動填裝,彈殼的積壓並不會像手動裝填一樣影響到裝彈工作,如果彈殼內部不是太多,是沒有任何影響的!

  • 4 # 軍武資料庫

    這個問題答過。

    直接複製貼上就好了,所以說啊,要想知道最新的答案就趕緊關注W君吧,這樣就不會在炒冷飯的問題上看到幾個月前的答案了。

    目前很多的坦克還在使用手動裝填機構,退出的炮彈殼就會散落在炮室。

    尤其是早期的一些坦克使用的炮彈依舊是全金屬彈殼炮彈,因此這些炮彈殼還是會散落於炮室的地板上。

    這裡就有一個誤區——坦克不是機關炮,雖然一個訓練有素的裝填手可以每9秒讓坦克開一炮,但是坦克很難持續開火。一輛坦克的備彈量大約是35發-48發。這樣高強度的開火也會讓坦克在幾分鐘內就打光炮彈,很明顯這樣是毫無意義的事情。

    所以坦克開炮大部分情況下就只會在一段時間週期內只開2-3炮。這樣的情況下彈殼很難堆積滿炮室。有時間的時候清理一下就可以了。

    對於安裝了自動裝彈機的坦克,大部分設定了拋殼口。

    在開炮後,坦克的彈殼就直接從拋殼口丟擲了。

    如果要說原理——那麼看看拋殼機構的結構就好了。

    上圖就是一個自動裝彈機的拋殼過程。

    如果配合坦克內部設計的話,坦克在炮塔上還有一個開炮後會開啟的拋殼視窗

    就是這個小蓋子。在聯動機構的驅動下,拋殼的時候會開啟。

    在安裝了自動裝彈機的坦克上打炮就基本上沒有什麼限制了。

    就可以一路走來一路打

  • 5 # 軍武次位面

    目前世界上主站坦克使用的彈藥一般主要使用的藥筒主要有兩類,一種是全可燃藥筒(比如西方大部分國家的120毫米坦克彈藥),另外一種是半可燃藥筒(比如俄羅斯的125毫米坦克炮使用的彈藥)。

    在坦克發射全可燃藥筒彈藥的時候,彈藥在發射後,藥筒也就跟著發射藥一起燃燒殆盡了,故而也就不存在所謂彈殼去哪裡的問題了,而在使用半可燃藥筒彈藥的時候,通常在彈藥發射後,其只會留下一個彈藥底部的一個金屬底座,這個底座通常由兩個辦法進行處理,其一透過拋殼窗直接丟擲去,其二有的坦克會在坦克內部安裝一個收集帶來收集這些彈藥的金屬底座,而前者多見於一些使用了自動裝彈機的坦克上(比如俄羅斯人的T72系列等),後者多見於一些人工裝填的坦克上。

    因此,現代坦克彈藥在使用完成後一般是不會留下什麼彈殼的,頂多就是一個小小的金屬底座,故而也就不存在什麼所謂的將彈殼重新放回彈藥箱裡面的問題了。

  • 6 # 青苔階

    坦克回收空彈殼想法是不錯,但實行起來卻面臨很大難題。最主要的就是坦克內部空間非常寶貴,除了預留給乘員的地方外,其他的空間基本用來儲存炮彈了,也就沒有多少地方來放空彈殼了。換句話說,空間與其用來儲存空彈殼,還不如多放些炮彈實際。另外能給乘員儘可能多的空間,多些人性化的設計,會提高乘員舒適性,這個可以提高人員戰鬥力。

  • 7 # 瑞比亞

    西方坦克大多采用整體式彈藥,發射藥桶可燃燒,金屬底座薄而小,收納佔不了多少空間,戰鬥、訓練間歇清理就行。俄羅斯體系坦克炮彈大多采用分裝式彈藥,發射藥包完全燃燒,不存在殼體。兩種彈藥各有優勢,整體彈藥的發射藥可保裹長頸比大的穿甲彈芯,穿甲能力強;分裝彈藥的彈和火藥分離,有力於採用自動裝彈裝置。

  • 8 # 全民小舅子

    一般來說老式坦克使用的炮彈在發生之後都會有炮彈後殼,當炮彈發射之後,坦克裡面的發射手需要手動把炮彈殼推出來,如果這個時候坦克駕駛室裡面的炮彈殼不多而又在戰鬥,那麼可以暫時不需要處理,但是如果駕駛室裡面的炮彈殼已經影響到空間使用,這個時候就會有專門的人員戴上手套進行清理,把炮彈殼從坦克的拋殼窗或者頂部艙門把彈殼丟擲去的,坦克為什麼普遍都穿著皮靴,那種可不是普通的皮靴,而是高筒耐熱皮靴,就是為了不讓炮彈殼給燙到,二戰時期德軍和蘇軍的坦克在側面都設定有拋殼窗,方便丟棄彈殼。

    以前坦克都設計有拋殼窗,不過如果在戰鬥期間開啟頂部艙門或者在坦克側面設定拋殼窗都不好,首先在戰鬥期間頂部艙門容易遭受敵人的手榴彈攻擊,弄不好全車人都會陣亡,很多國家規定在戰鬥期間不能開啟坦克的頂部艙門。其次在坦克側面設定拋殼窗嚴重影響坦克側面的裝甲強度,很容易被擊穿。為了解決這個問題,人們從炮彈入手,研製出了半可燃藥筒,這種炮彈在發生之後,只留下底火或者很小一個金屬殼,這樣佔用的空間就大大減少或者不佔用,很大程度解決了坦克炮殼過大的問題。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膽結石會不會自己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