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文藏

    胡小石在金陵大學國學研究班設《書學史》課程,這是當時最高層次的書法教育,使書法與經史同為專門之學。遊壽聆聽之,從此開始書學研究與書法教育。一九四四年至一九四八年,遊壽先後在中國書學研究會《書學》《書學論集》發表《書苑鏤錦》《唐墓誌之書體》等研究文章。

    遊壽 臨倉頡廟碑 1987

    遊壽的書學研究繼承和發展了李瑞清、胡小石的書學思想與方法,以地域、時代論書風演變,條分縷析,明辨源流。

    如《書苑鏤錦》論漢碑:『欲將兩漢諸刻列表,因其地之殊,於其書體風格,細為考。』以見『漢代書體,各地風氣不同』。

    遊壽 臨東城帖 1987

    論唐人小楷:『盛唐以前小楷有二系:一北魏,一隋妙楷。其墓誌,於魏《張黑女》《刁遵》,於隋《董美人》《常醜奴》。《張黑女》高不可企,其北魏系者,以《刁遵志》為準。其隋系者,《董美人墓誌》出於王朝,華麗不可及,而《常醜奴志》書體風氣影響於唐既久且廣。天寶以後,乃脫去先代習氣,從歐、虞漸變,至柳公權是一代精英耳。』

    書李商隱詩聯 1987

    論瘦金書遠源,『高宗末年,邙、洛墓刻,甚好尚《常醜奴》之瘦勁。至武週中,此瘦勁書成一風氣。每畫起止用筆頓挫,特見鋒芒,尤以宮人墓誌全是此種書體,與宋徽宗之瘦金書相似。唯唐人書多筋勁,宋書柔媚,結體較勝。此種書體石刻之最大者,即登封石淙南北崖二刻,雲是薛曜正書,大徑寸,其點畫波撇瘦金書全取法於此。唯唐人風神嚴正,此與宋人不可同日語。』幾十年後,此論仍被學人稱引。

    遊壽 書蔡京論前賢 20世紀80年代

    一九六三年,遊壽在《論北朝法書碑誌》重申:『文化也隨著地方風氣而殊。書學藝術一為交際工具,由於交際範圍,也受地方影響。』

    一九八五年,遊壽《隨感錄》闡述社會政治對書法藝術的影響:『寫字本是社會交際工具,同時又是藝術,它是受社會制約,而又有個性。什麼是社會制約?如三代的青銅時代各種書法,為記述帝王貴族事件,無論頌功、盟會書事,列國與王朝往來,幾乎一千年以上。列國書法即使多種變化,都是莊嚴持重。兩漢隸書,是徒隸工匠記號,從莊嚴中解放出來,它是放達疏縱,是人民大眾共同習用的,體現出人們樸拙豪邁的風格。到東漢末年,儒生的書法,變了典雅流美,以鍾繇為代表,介在真、行之間,而有隸的氣骨。在隸書的末代,鍾書最富有韻味。後來南北政治分裂,北朝多襲隸風,而持獷悍。南朝承鍾書之餘韻,王導、羲獻父子推揚其致,極流暢之趣。隋統一政權,集南北佳書,而著重妙楷。唐初習其流風,奏章重真楷,並以科第餌人,因之楷隸之豪邁,一變為館閣之規矩,下及清代將千餘年。所以謂書法是受社會制約的。』

    遊壽 書神龍莽鹿聯 20世紀80年代

    遊壽在廣闊而深厚的文化背景下開展書法教育,這是遊壽的書法教育與一般意義的寫字教學的本質差別。

    遊壽曾編印兩部書法教材,即《歷代法書選輯》(一九六三)和《歷代書法選》(一九八四),這兩部教材體現了遊壽的書學思想、書法教育理念和教學方法。

    遊壽 書出田好風五言聯 20世紀80年代

    首先,突出道德文化。遊壽多次書寫『博學於文,行己有恥』贈勉後學。《隨感錄》說:『書法作為藝術,體現文化情韻,這就要講究藝術的修養。杜甫有詩云:「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對於書法,亦是此理。』

    《歷代書法選》題評書家,尤重其道德與文化,指出:『明末清初氣節之士墨寶,看他充滿著豪情,以血肉換取民族氣節,正是肝膽照汗青。』如,評文天祥:『愛國烈士,雖不是名書家,而雅正有度,正如他名句「留取丹心照汗青」』評黃庭堅:『取勢放縱奇崛。又為名詩家,學杜,以為無一字無來處。書家必兼善多藝。』評伊秉綬:『真、隸、行、草無不工,篆刻亦精,又擅詩、畫。書法不是孤立而談技巧。』評錢南園:『學顏之最佳者,雄勁。人品、文章均冠一時。』 同時,以文化視角論書風,強調『書法是社會共同喜歡的藝術,又是交際工具,特別有時代氣息』。評《瘞鶴銘》:『逸俊多姿,足見江左士大夫之灑落,可與清談之《世說新語》並論南朝趣味。』『養鶴籠鵝是南朝人事,而瘞鶴尤足徵為晉意識。』

    遊壽 臨鄭文公碑 20世紀80年代

    其次,強調取法乎上。在《歷代法書選輯·編後記》指出:『要求青年寫好字,必定先為青年具備臨摹的善書範本,提高他欣賞樸素而美善的書法水平,使不沾染於翻刻失真庸劣的簡帖習氣。』《隨感錄》更示其詳:『多看歷代各書家的筆跡、拓本,廣見鐘鼎、碑帖,增長自己的內在力量。』『以隋妙楷,或初唐諸名家,上至鍾、王,這樣他們眼中有上乘書法的基礎,以後篆、隸、行、草,隨他們年齒學習前進,當然書法可觀。』

    遊壽常以『別裁偽體親風雅,轉益多師是汝師』教導學生。《隨感錄》強調:『如果已受非真正學習,那他要改去舊陋習較為困難,而且先入為主,眼中無高景,就流為「買賣字」,比館閣也望塵莫及了。』『一輩子沒見過名家的手跡和好的碑版,所見到的只是一些「買賣字」,還要自詡是能寫之手,是很可憐的。』『有一些司墨者,寫一輩子字,寫得也端端正正,卻似死在紙上。舊社會賬房先生,成天寫字,可是沒有見出過幾個書法家。他們這種字,人們管它叫「買賣字」』『到了俗而且熟,那就無醫可療。』

    遊壽 書許渾詩 20世紀80年代

    第三,注重正規訓練。《隨感錄》說:『字,歷來就講究法度。我以為,法是在熟練中不斷形成、提高的。前人對你口傳心授,自己親自去實踐,在實踐中熟練,在熟練中提高。如果只有口頭傳授而不去實踐、領會,也無從提高。』

    遊壽 書虞世南詩 20世紀80年代

    第四,遊壽的訓練要求是,既有法度,又不刻板,要自然精準,不能故意做作。因此,遊壽對顏、柳書法,雖肯定其成就,但不倡導,並指出了學習顏、柳者的一些誤區。《歷代書法選·前言》說:『學顏者只有貌似,只從顏鋒芒上故意造作……近年印柳書,多造作稜角,成鐵釘頭,甚失柳之韻。學顏、柳者可謂畫虎不成。』

    遊壽重視創新,《隨感錄》說:『歷代名家書法都有個性。倘沒有個性,就不成家了。』同時,遊壽更強調繼承,《歷代法書選輯·編後記》強調:『吸取前人菁英,成自己韻貌,而不是旦夕咄嗟可望成就。初學者不精於臨摹,而言翻出新樣,我認為不可能的。』

    遊壽 書杜甫詩聯 1993

    對於書法教學中的混亂現象,遊壽給予了尖銳的批評。《隨感錄》指出劣帖之害:『由於缺乏真正內行的指導,同時也印行了一些舊時流行的「鐵釘頭」一類的書範。對這種東西許多人都說不好,可是卻大量流行。最叫人痛心的是,印了一些普及本,買回一看,卻是某某臨書。由於是描塗上紙的,原來的勁健、韻致都失掉了。』又批評急功近利:『童年能書,是難能可貴的,但不能動輒就稱為家。』『父母師長,把兒童作為四方招搖的奇貨,實是有失體統。』『一些人,不去學,而到處找竅門,終於空空如也。』這些話語,今日仍有警示意義。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該如何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