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3
回覆列表
  • 1 # 速強畫說兒童教育

    好奇這個很具體的問題也有代表性經常看到的問題現在沒人回答。

    猜你問這問題時的心理是這樣的:孩子有觀點,有愛心,很好,但制止別人的錯誤行為的方式不對,這樣做容易沒朋友的,慢慢長大了,不是把身邊的同學、朋友、以後工作的同事都得罪遍?以後怎麼混啊?有什麼辦法引導他明白這道理呢,起碼,現在不要多管閒事,以免被揍……。應是這樣吧。

    我想從另一個角度去回答這問題。

    一、過程與事件

    你孩子看到別人大聲叫嚇跑孔雀了,拿扇子慫人家……這叫過程。

    可能因為你及時制止了,這事件=“我慫人家,被媽媽制止了”。

    如果你不制止,別人打他他哭了,那事件=“我慫人家,被打痛了哭了”。

    二、人教人不通,事教人才精

    孩子的成長過程就是一件接一件事的發生,孩子認識體驗反思到認知再內化成自己知識體系和人格價值觀的教程。讓事來教人而不是事前講道理。

    三、如何在事件之後讓引導孩子?

    參考以下八步驟:

    1、“發生什麼事了?” 2、 “你感覺如何?” 3、“你想怎麼樣?” 4、“你有哪些辦法” 5、“這樣做的結果是什麼?你願意接受嗎?” 6、“你決定做什麼?” 7、“你希望我做什麼?” 8、“下次我們怎麼做?”

    四、案例模擬:

    假設你裝沒看見,那個孩子動手打你孩子了,事件=我慫人家,被打痛了,哭了。

    你這時可隆重出場了:

    媽:“發生什麼事了?”(大部分家長“人家打你啦?”先做法官做結論了)

    孩:“他打我!好痛……哇哇哇”

    媽:“你現在感覺如何?告訴媽媽”(蹲下來,面對孩子幫他抹眼淚。讓孩子有安全感,情緒平和,能和你說他的感受。如果批評,就站在孩子的對立面了)

    孩:我……我痛,我不舒服……我很生氣。(傾聽孩子,接受孩子的情緒發洩)

    媽:嗯,我聽明白了,原來寶寶和哥哥發生爭執了,哥哥也生氣,他打你了,是吧?嗯,媽媽知道你生氣、你不舒服,你這裡痛……(通常,因你接受了孩子的情緒,認同了他此事的情感,會越來越平和,估計也不哭了。)

    媽:寶寶,你現在想怎麼樣呢?(暫時不要將話題引向“大哥哥為什麼會打你呢?”因這時孩子的心境沒到那步。)

    孩:我不知道……(如果孩子說我也想打他,再走第5步。)

    媽:那……你願意到那邊繼續看獅子,還是我們一起回家呢?(孩子沒主意,可提供多方案給孩子選……讓孩子選擇併為自己的選擇負責)

    孩:……我還想去看獅子……

    (事情到這裡,基本孩子心境平和了,可在和孩子看獅子的路上或回家路上引導孩子思考“哥哥為什麼生氣呢?”……)

    好吧,先模擬到這裡吧……。

    大家平時遇上孩子的衝突,也詳說你們的處理過程。

  • 2 # DannyJia979

    小孩子說的並沒有錯,就紅綠燈一樣,有些人就是不遵守交通規則,旁邊還有義工提醒,現在不能過是紅燈,可別人不聽有什麼辦法。你們家的小孩並沒做錯,反觀是哪些不遵守規則的人錯了,不知道這個世界的規則變了還是咋的,現在大家都是一副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的樣子了,有太多的新聞報道,哪個人扶起了老太太卻被訛上了,像著名的小悅悅事件一樣,小悅被車撞到了,路過那麼多人卻沒有人救他,最後好像是一個小朋友把她救起來了。那些不遵守規則的人沒錯,指出8他們錯誤的人反而錯了,不知道這個世界怎麼了最後還是希望題主教小孩好好保自己,別我們管不住,最少我們能管的住自己

  • 3 # 梅子23062

    對於孩子愛管閒事,我覺得要區別對待,如果孩子愛管的是能幫助到弱小的事情,我認為應該鼓勵,如果你說的愛管閒事是無關痛癢的雜碎事,那就應該好好加以引導,具體要如何引導呢?

    首先,教育孩子正確的是非觀念。如果是見義勇為,路見不平拔刀相助的事情,我覺得要鼓勵,不然如果希望孩子遇事都是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的話,那麼孩子會變得越來越自私,而且人際交往中也會顯得很生硬,不友好。但是這裡有一點非常非常重要,那就是必須要衡量自己的助人能力,如果無法助人的情況下不能逞匹夫之勇,一定要尋求別人的幫助,務必要保護好自己。世界上每個人對於家人來說都是重要且獨一無二的,所以要告訴孩子他對於家人的重要,無論做任何事情都以保護自己的安全為前提。

    如果愛管閒事是總是坐不住,看到一點點雜碎事就要去參和,那這個其實不太算愛管閒事的範疇,有點多動症了,這時候就要培養小孩的專注力,其實也很簡單,寫作業的時候讓他絕對安靜,沒有任何的電子產品或者嘈雜聲等外力干擾,慢慢就會好了。

  • 4 # 泡泡育樂園

    對於三歲多的孩子,能夠做到制止別人的不好的行為,這一點非常值得表揚,說明這個媽媽平時在給孩子的教育中,灌輸了很好的秩序意識、規則意識。那麼針對媽媽提出來的擔心,我想從幾個方面分析一下。

    愛管閒事是一個年齡段必然的現象

    3-4歲的小孩,對社會規範、秩序都產生敏感,尤其是男孩子,他們有很強的規範意識,這是他們天生具有的素質。你看男孩喜歡將玩具汽車成排成列的碼放,大了他們喜歡找到一個群體然後按年齡稱呼大哥小弟。這些都體現他們的規則意識。當看到其他人沒有按照規則行事,他們會有衝動要制止,並且改變的想法,這是非常好的,值得表揚的行為。

    媽媽在孩子做了如上事情之後,首先應該給孩子以鼓勵和表揚,稱讚他們能夠識別不好的行為,並指出來。

    媽媽的擔心其實是怕孩子吃虧

    從文字中能夠看出來,兩次孩子出面指出別人的錯誤,都差點捱打。所以處於母愛的自然需求,媽媽怕在遇到類似事情,自己沒有關注到,而孩子吃虧。

    分析下兩次孩子的表現,不難看出,孩子第一次是用了批評的語氣,第二次是拿出工具懟人家。從孩子兩次的行為和語言能夠看出,雖然他的出發點是好的,但是採取的方式不好,所以讓對方不容易接受,從而差點“捱打”。

    換位思考一下,自己玩的正高興,一個人上來就質問並且還用工具懟自己,即使再做錯再沒有道理,也不會馬上承認,也要反懟回去的。成人尚且如此,更不要說孩子了。

    教會孩子正確的溝通

    媽媽從旁的榜樣作用非常重要,在第一次孩子批評人家的時候,媽媽要是趕緊將自己孩子的想法,用委婉的語言告訴對方,然後是蹲下來,微笑的,相信對方的家長首先就可以接受,然後會轉告給自己的孩子。

    第二次孩子拿扇子懟對方,媽媽應該及時制止自己的孩子,並且告訴他,可以好好和對方說,但是不應該用扇子。然後媽媽可以蹲下來,語氣平和的告訴對方或是反問那個孩子:孔雀害怕的跑了,我們來看孔雀都不希望看到它的大屁股吧,是不是?幽默一點,孩子可以接受的。

    正確的溝通方式非常重要,帶著情緒,再加之使用工具了,這樣的方法是不正確的。家長平時只要跟孩子的溝通方式是平等的,溫和的,孩子自然就可以習得,就能夠知道如何與他人溝通了。

  • 5 # 啟智

    你有一個好孩子,他是一個有愛心的孩子,也是一個有公德心的孩子,一個敢於表達自己意見、有想法、有責任心的孩子,這是應該肯定的,也是值得表揚的,這一點一定要和他說,讓他知道他的好和對。

    但那麼直接的解決問題,或者是對待其他人的錯誤,是解決不了問題的,甚至是會引起衝突,讓他人和自己陷入新的矛盾中。解決問題,或者說服別人,有很多辦法,但批評或者動手是最簡單,也可能最無效的辦法。因為,無論大人還是孩子都是不喜歡被批評的,當然更不喜歡被壓制,甚至被侵犯。

    所以,您要解決的問題不是阻止他“制止別人的錯誤”的這個行為,而是幫助他尋找更好的方法說服別人,透過更平和、有效的方式,影響他人不再有這樣的行為。

    那麼如何做呢?

    三歲多的孩子你和他講道理一般是不會有用的,他可能聽不大懂,即便是聽懂了,也不一定能做得到。所以,也不要和他講道理。重要的是用你們自己的行動來影響他,讓他感覺到,解決問題,或者說服別人有很多的方法。

    說到這裡,其實你們可以想一想,孩子為什麼會有這樣的行為呢?是不是孩子身邊有一個總是愛批評人,簡單粗放地解決問題的人?是不是你們平常家裡人有問題,也這麼解決的?或者是你們平時處理問題的時候也是這個樣子?

    孩子的大多數行為都是向父母學習的,尤其是小孩子,他們學習最直接的方式就是模仿父母。

    所以,要從根本上解決這個問題,一定要從自身尋找問題的根源,並真心的改變自己。

    解決問題的方式有很多種,不只是批評、指責或者武力解決。比如協商、溝通、講故事,一起想辦法,甚至是和別人成為朋友,或者是讓步。

    從自己做起,以身作則,潛移默化地影響孩子,改變孩子。你是一個有心的父母,我想一定會有更多的方法解決這個問題。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當媽媽對寶寶發脾氣後,後悔了,該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