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軍師狗頭

    漢初立,劉邦分封犒賞功臣,國策是郡國並存。從政務上講,被分封的諸侯王可以在自己的領地上除了丞相職位之外任意的安排官員。從經濟上講,諸侯王所轄的土地,所徵收而得的稅務除了給漢代中央的上供之外,皆由諸侯王自行安排。從軍事上講,諸侯王可以組建屬於自己的軍隊,漢代中央無法指揮。還可以豢養自己的門客,裡面有什麼人都可以,可以有學者,可以有殺手。漢武帝之時頒佈了《推恩令》,讓原來只有長子繼承製的諸侯國把土地分給其他的兒子,如此反覆,諸侯的土地越來越小,還緩慢的收繳了諸侯王的軍權,使地方軍事聽命於中央委派的地方丞相之手。到後期,諸侯王實際只擁有部分稅收的權力。

    唐朝的節度使起初是為了防禦外敵,掌管軍事的軍事統帥,並沒有統轄地方財、政、民的權力。因為戰爭形勢,為了方便節度使排程,其逐漸有了財政權,政務上由採訪使掌握,但戰事一過就會被罷免。後來,遊牧民族屢犯邊境,唐朝便將抵禦外敵的節度使設為長期官員,還可以培養親兵,同時還是為了方便指揮,撤立採訪使。從此,節度使集軍、政、財於一身,在唐朝,也有過身兼多地節度使出現。但是,由朝廷委派的節度使沒有屬於自己的土地,這就造成了後來的藩鎮割據的局面。於五代時期節度使權力達到頂峰,甚至皇帝的迎立都掌握在節度使手中,還有不少節度使自己當了皇帝,著名的宋太祖趙匡胤,就是節度使出生。當然五代之時已不屬於唐朝的統治了。

    明初立之時,朱元璋大封其子為諸侯王,此時的明朝王爺與漢初時劉邦分封的諸侯王權力差不多,但是從明建文帝朱允炆削藩到明成祖朱棣繼續削藩,明朝王爺已經沒有權力了,此時又與漢代後期相似,王爺也變成了只能拿固定工資的角色。

    清代的三藩則是明朝時期的大臣歸順清廷,以吳三桂為例。清入關前期希望利用三藩牽制反清勢力,形成“以漢制漢”的局面,故給予了大量的特權,比如吳三桂的私兵,造錢等。但是這在一個可控制範圍內,在反清勢力被打壓的差不多之後,康熙知道任由三藩的發展對清的統治不利,於是撤藩。因此,三藩不足以代表清朝。而此後清廷所出的宗室王爺、貝勒,則均被豢養在可控制的範圍內,雖有權力,也只是比拿死工資高一級而已。

    所以,若要比較起來,漢、明兩代的諸侯王雖然在被賜予的權力上比唐朝的節度使大,但因其時間不久,發展不如唐朝的節度使。當然了,還有一個比唐朝節度使鼎盛時權力更大的諸侯王朝代,但你沒問,我就不說了。

  • 2 # 蘭臺講史

    問題提的稍微有問題啊!

    什麼是割據勢力,割據勢力是指不聽中央號令的地方勢力

    無論是漢之諸侯國,唐的節度使,明的藩王,清的三藩都是中央明確授權的

    至於後來淪為割據勢力,也就無所謂權力大不大

    但是若說割據以前的排序應該是:

    漢諸侯國>明(靖難之役前)的藩王>唐節度使>清三藩

    因為漢明王爺都是明確也是實際世襲的,但是漢朝的諸侯國可以任命除相國以外所有下屬官員

    明清王爺雖然都有兵權也可以自己開府,但是是很難干涉地方行政的

    唐節度使雖然實際上有些世襲,但是畢竟名不正言不順,還要中央任命,而且真正造反的也不多,雖然他的權力可能大於明藩王(有管理屬地民政稅收的權力),但是最終還屬於流官,所以個人把他的排序降低

  • 3 # 宋安之

    漢之分封、唐之藩鎮、明之藩王、清之三藩可以說是這四個不同時間段的王朝毒瘤,那麼那個朝代的毒瘤最大呢,下面我們來分析對比一番…

    首先唐之藩鎮是地方割據勢力中最大的。

    因為自安史之亂以後,唐朝的藩鎮已經是遊離於中央朝廷之外了,藩鎮的一些節度使也開始家族內世襲式傳遞了。黃巢起義以後,藩鎮是徹底林立,遇上藩鎮混戰或者反叛,中央朝廷是有如喪家之犬跑來跑去。

    最後唐朝被藩鎮中的朱溫所滅,算是亡於藩鎮之亂。

    漢朝諸侯王其次,當然是指漢景帝七王之亂之前的諸侯王。

    漢初分封的諸侯王可以說是歷朝歷代諸侯王權力最大的了,這些諸侯王可以在自己的封國之內認命兩千石以下的官員,擁有開礦鑄幣權力,還有自己的軍隊,宛如國中之國一般。

    當然漢景帝時代平定七王之亂,緊接著漢武帝時代推恩令的施行,漢代諸侯王是一代不如一代…

    明初的藩王排第三,可以分兩個時期看。

    所以明朝出了一個大一統王朝中唯一一個造反成功的燕王朱棣。

    朱棣成為皇帝以後開始軟性削藩,自此藩王軍事權力沒有了,經濟特權卻大大提高了。而且要命的是明朝藩王是世襲罔替,就這樣皇族宗室越來越多,最後是極大的消耗了明朝國力。

    清朝三藩地方割據權利相對來說最小。

    其實三藩在順治後期和康熙初期權力也挺大的,不過後來朝廷削藩,幾年苦戰以後三藩徹底被平滅,持續時間太短了…

  • 4 # 歷史哨聲

    西漢諸侯王、唐朝節度使、明朝諸侯王、清朝三藩 哪個權力最大

    先來看四者權力和限制問題

    西漢諸侯王(以七國之亂前巔峰時期說明):

    權力:擁有數郡的封地,有自己的政府、官吏、軍隊,甚至自行發行貨幣,基本就是國中之國;

    限制:七國之亂前,西漢諸侯王有太傅輔佐、內史管理民政、中尉管理軍事、丞相管理百官;七國之亂後,漢景帝禁止諸侯王進行治理,重要官吏都由西漢皇帝派人擔任,更是裁減諸侯王國的官員職位。

    簡單說,七國之亂前的西漢諸侯王,就是獨立的自治國。

    唐朝節度使(安史之亂後):

    權力:擁有管理一道或數州的軍事、民政、官吏任命、徵稅權力;

    限制:必須在唐朝旗號下——即便是五代時期的節度使,也必須在所屬國旗號下。

    簡單說,安史之亂後的唐朝節度使是擁有自治權力、服從中央旗號的地方割據勢力。

    明朝諸侯王(靖難之變前):

    靖難之變前的明朝諸侯王,是明朝時諸侯王權力最大時期,但即便如同燕王朱棣等,也只擁有兵權,並無民事、人事任免、徵稅等權力。

    靖難之變後的明朝諸侯王,被剝奪了軍事權力,只剩下尊榮,一點權力都沒有。

    大清三藩:

    大清三藩擁有軍事、人事任免兩項權力,但沒有徵稅權,軍餉還是需要大清朝廷輸送。吳三桂的西選,就是說明了吳三桂有人事任免權。當然吳三桂由於和南明作戰,比起孔有德、尚可喜多了一項權力:民政權力。

    就吳三桂而言,大清授予吳三桂的權力有三個:軍事、民政、人事三項權力。至於吳三桂後期私自鑄造貨幣,那不能算是三藩的權力。

    開元年初設定的10大節度使

    權力比較

    西漢諸侯王:軍事、民政、人事、徵稅、貨幣、外交、國號均有;

    唐朝節度使:軍事、民政、人事、徵稅等四項權力,部分節度使私下發行貨幣但量不大;

    明朝諸侯王:軍事一項權力;

    大清三藩(吳三桂為準):軍事、民政、人事三項權力。

    因此權力從大到小的排序是:西漢諸侯王——唐朝節度使——大清三藩——明朝諸侯王。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外出旅遊時,你是願意住酒店還是住山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