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青雲87036990
-
2 # 謝金澎
蘇德戰爭的時候,蘇聯對德國雖然有所防備,但是隻是屬於一般軍事戒備,因為蘇聯和德國簽有友好條約,直到戰爭爆發前,斯大林還跟希特勒通電話確認過友好關係。斯大林根本沒有想到德國在剛剛擺平西歐後就會立即背約對蘇聯用兵。
所以當時蘇聯把精銳部隊放在遠東,就是準備應付遠東形勢的。因為日本特別喜歡搞偷襲,諾門罕戰爭就是日本搞突然襲擊引起的,蘇聯派出了朱可夫親自指揮把日本胖揍了一頓,日本才消停下來。但是日本佔領了中國東北,並且開始大肆侵華,對於日本這個島國思維國家的政治不確定性,蘇聯不得不提防。
還有蘇聯也要考慮到根據國際關係和戰場形勢,隨時調整政策的可能性,出兵干預中日戰爭,始終是一個選項,他也不得不做些準備。
蘇聯軍隊之所以在遠東厲害遇上德軍卻一觸即潰,那是因為日軍的裝備水平在亞洲算是第一,但比起歐美來還有代差。諾門罕戰役日軍在面對蘇軍的鋼鐵洪流和空軍打擊時,雖然把武士道精神發揮到了極致,打的也很頑強,奈何血肉之軀終究敵不過鋼鐵洪流,還是被蘇聯打敗了。
從那一敗之後,日軍就有點談蘇色變,知道北邊的那頭巨熊不好惹,以至於希特勒要他出兵夾擊蘇聯他都不敢了。蘇聯也是最後看明白日本沒有膽量進攻蘇聯,才跟日本敲定了日蘇互不侵犯條約後將遠東軍隊西調,去打德國去了。
德軍的武器裝備在歐洲是排行靠前的,當整個西歐被德國吃下之後,德國陸軍的裝備當時已經遠遠超過蘇聯了。而且德國進攻蘇聯是擊中所有精銳於一點,撕開防禦口子,然後是陸空配合的閃電戰。蘇軍的防禦是分散的,在面對德軍的集中兇猛攻擊、快速推進面前,自然是防禦不住的。
後來德軍一直向東推進到莫斯科城下時,蘇聯已經藉助這個大縱深換來的時間差完成了力量集結和防禦工事,整個斯大林格勒都全部被要塞化,德軍的閃電戰在面對要塞爭奪和力量不相上下的對手時,便失去了效力。最後在斯大林格勒的持久爭奪導致德軍後勁不足,加上嚴冬的不適應,德軍最終在莫斯科城下遭遇滑鐵盧而一敗塗地。
-
3 # 唐小武北漂過
可以說是蘇聯軍方沒有做好準備,加上戰略部署方面縱深沒有,就好像是一面牆一樣,根本擋不住德軍的猛烈攻擊。
當時,德羅正在打英國,蘇軍以為德國怎麼也得在打完英國了再來攻擊莫斯科。可沒曾想德國是全面發動進攻,打了蘇聯一個措手不及。
再有一個最重要的原因是,德軍當時的戰略打法是全新的,陸空並進,配合著打的,別說蘇聯了,歐洲應該都沒有一個國家可以抵禦這樣全新的戰略打法。
-
4 # 王司徒軍武百科
蘇德戰爭之前,蘇軍並沒有在遠東或者任何一個地方威風八面,被同期士氣鼎盛、兵強馬壯的德軍狂抽有什麼好奇怪的。
我們可以歷數一下蘇聯在那個時期的戰例看看:1929年“中東路事件” 戰爭雙方:蘇聯、中國東北軍
中東路事件是張學良為收回路權發動的一次戰爭,雙方一線兵力最高峰達到20萬,鏖戰時長5個月,但最終東北軍不敵蘇聯遠東特別集團軍,反被對方大舉進攻而慘敗,滿洲里陷落。
此戰中國陣亡1500餘人,傷千餘,被俘近9000,包括15旅中將旅長梁忠甲。蘇軍宣稱傷665人,陣亡僅143人。
1938年“張鼓峰戰役” 戰爭雙方:蘇聯、滿洲偽軍、日軍
1938年,蘇軍與日軍、滿洲偽軍在張鼓峰、沙草峰一帶發生戰爭爭奪,蘇軍偷襲佔領張鼓峰高地並修築碉堡與鐵絲網,雙方大戰一場,最後以蘇軍勝利告終。
此時日軍正在緊鑼密鼓的進行武漢會戰,無暇分心北顧;面對蘇軍近一倍的兵力和200多門火炮、近300輛坦克和250多架飛機的攻勢,日軍僅以7000人和30多門火炮應對。即便如此雙方最後仍然打了個旗鼓相當。
蘇聯當年宣稱“殲敵8000”,解體後才公佈正確數字:蘇軍陣亡792人,傷不詳;日軍陣亡526人,傷千餘。
1939年“諾門罕戰役” 戰爭雙方:蘇聯、日本
此戰又稱“哈拉哈河戰役”,是蘇軍與謀求“北進”的日軍在中蒙邊境發生的一次大型戰鬥,共打了兩次。戰鬥結果以朱可夫指揮的蘇軍“大勝”,日軍從此打消北進的想法。
但是,事實是蘇軍的“大勝”是有水分的,蘇軍陣亡、失蹤9700多人,日軍為8000多人。日本空軍還佔了上風,打得督戰的伏羅希洛夫下令暫停全部的空中活動。
1939年“蘇芬冬季戰爭” 戰爭雙方:蘇聯、芬蘭
這場仗蘇軍投入了近60萬人和上千飛機、坦克,他們面對的僅僅是一個400多萬人口,3.2萬常備軍的小國芬蘭。結果蘇聯以極為難看的姿態再次“贏得戰爭”,事後連華西列夫斯基都承認:“這場打的太醜了,完全是影響我軍形象”。
蘇芬戰爭中蘇軍表現拙劣,戰術低能,被人形容為“雪地裡的豬玀”。他們在與芬蘭軍隊的戰鬥中遭受重大挫折,被芬蘭狙擊手成排的射殺在雪地中,或者活活凍死也不敢出掩體半步,成就了對方1殺505人的“白色幽靈”之名。空軍也被芬軍擊落500多架。
最後芬軍傷亡六萬八,蘇軍損失二十萬。雖然最後蘇聯依然獲得了勝利,可這種慘勝完全是政治而非軍事上的;靠繳獲蘇軍武器,芬蘭軍隊都快成全蘇械部隊了。
這些戰爭中,除了“中東路戰役”中對付張學良部隊抖了回狠以外,其餘的戰役蘇軍雖然都號稱“勝利”,軍事上卻都沒撿多大的便宜,表現的戰鬥技巧也相當低劣。蘇芬戰爭那些活活凍死的就不必多說了,諾門罕甚至還發生過坦克旅長和摩步團長被日軍拿燃燒瓶雙雙KO的大翻車劇情。所以嘛,要說蘇聯在磕磕碰碰的頑強發展沒毛病,說他們“威風八面”,恐怕張不開嘴吧。
實際上,經歷了斯大林“大清洗”後的蘇聯,無論是高層將帥,還是幾層指戰員,都出現了極大的空白和缺口,淨是伏羅希洛夫之流在亂搞鎮壓和肅反,蘇聯的部隊作戰能力已經被降低到極限,成了空架子,這樣的部隊怎麼能與1941年的德軍相比呢?
1941年的德軍是怎樣的部隊?這個時候正是德軍正鼎盛的高峰。
他們在之前的戰爭中吞併和控制了大量的東歐國家,還兼併了同根同源的奧地利,與蘇聯瓜分了波蘭,隨後又打敗了聯軍,將英國趕下了大海,佔領了法國、比利時、荷蘭,繼而又佔領了挪威,威震北歐。可以說第三帝國的軍隊最最得意、士氣最最高昂的就是這個時代;這些連戰連捷的勝利不僅鑄就了一支強大的德軍,還塑造了一個無比強盛的德國。
奧地利、捷克、法國優秀的軍工、英國丟下的戰爭裝備、東歐各國的人力資源、北歐的港口和礦業,再加上德華人自己的優點,當時整個歐洲的精華部位幾乎都被第三帝國攢在掌心,他們唯一的缺點是缺少時間去深化統治和消化養分。
所以,當1941年6月22日德軍出動時,那支還沒有從“清洗”中回過神的蘇軍輸得理所當然,他們要是贏了才叫奇怪呢。
回覆列表
遠東地區的蘇軍的對手是更弱的日軍,無論從步兵火力還是火炮數量,裝甲部隊,都比蘇軍差一個檔次。只有日軍的空軍或許稍稍好一點,但是日空軍沒有投入更多的力量在偌門坎,所以吃敗仗是沒有懸念的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