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今古講堂

    大機率不會發生敵我不分的情況。第一是看面貌。因為即使是大兵團作戰,每一個士兵對自己所在的戰鬥小組,情況是熟悉的。士兵衝鋒任何時候都是有組織的,和周圍的戰友一起衝鋒。不會在衝鋒時,周圍都是陌生人。除非建制整體打亂,否則對方計程車兵衝過來,就算穿的衣服一樣,還是會辨認出來。這是第一點。

    其次聽口音,古代的軍隊往往地域性很強。不會像現在有的部隊一樣,各個地方的人混編,大家都講普通話。即使到了清朝,也有所謂的湘軍淮軍等,地域性明顯。直到民國時期,川軍、桂系、晉綏軍等等,各地武裝界限分明。完全可以在作戰時透過大喊大叫,聽取對方的口音,而辨別敵我。

    其實古代的戰爭,由於條件限制,很多時候並沒有統一的制服。也很少有因為服裝問題造成敵我不分的情況

    當然,如果對方是小股的,穿著己方服裝的特種部隊混進來,這個可能確實難以發現。

    如果建制整體打亂,大兵團作戰,有可能會發生亂殺亂斗的情況。不過此時士兵失去了統一指揮,很有可能就會一鬨而散,誰會再去拼命呢?畢竟沒有幾個人是自願上戰場的。

  • 2 # 歷史遨遊

    題主應該是想了解古代戰場如何識別敵我,避免誤傷吧!

    首先古代發生軍事衝突,必定是兩個不同的利益集團,不同的雙方其武裝力量都有各自的特點。像國與國之間的戰爭,其軍事特點有明顯的區分,如服飾不同,武器各異。就算一國內亂,其對立雙方軍隊都會有明顯的區別。

    在古代這樣的冷兵器時代,兩軍交戰時,往往是肉搏戰,感覺混亂不堪。尤其是晚上黑燈瞎火,時不時搞個夜襲,誤傷可以說在所難免,那麼古人如何識別敵我呢?

    陣法

    古代陣法最重要的作用,就是是發揮各兵種間的特長進行配合。而古代陣法的關鍵點也就兩個,一是人員的位置,二是不同軍種的位置。換個現代的稱謂,所謂的陣法,其實就是:士兵(以及戰車、火炮之類)的隊形和陣地的佈置。

    兩軍交戰,大部隊推進,重步兵拿盾牌在前,身後跟著長矛兵,之後刀斧手跟進,最後是弓箭手。而戰場軍情瞬息萬變,這就需要主帥有很強的應變能力,能夠及時調整陣形,確保己方部隊陣形不被打亂。只要保證軍隊陣法不亂,部隊就能穩步推進,對面就是敵人,自然不會搞錯。

    我們看古代戰爭,部隊潰敗有時候很快,兩軍稍一接觸,另一邊已潰不成軍,主要就是己方陣形被摧毀,古代部隊在減員10%左右的時候就有可能發生崩潰,進而產生潰敗。

    比如戚繼光的戚家軍,他們則是用嚴格的軍法,透過喇叭、傳令兵、腰牌、旗幟等,來保證自己的隊形,在大陣下還設有鴛鴦陣這樣的小陣,區分敵我還是很容易的。

    但即使如此,也免不了在混亂條件下被隊友誤傷。

    服裝和口令

    服裝可以說是最容易區分雙方了,大家都知道我們的歷史很豐富,而每個朝代的追求和信仰都不同,如秦人尚黑,則其軍裝大都為黑色,這樣就和其他國家區分開來。像漢朝時期,漢人的軍隊服裝和裝備就和匈奴的完全不一樣,士兵們在戰場上很容易分出來敵我。

    中國歷史上還有過特殊的顏色辨認方法。早在西漢末期,就有把自己眉毛染紅來分辨敵我的赤眉軍。還有就是標誌物。每個士兵在上戰場前都會攜帶或塗抹一種標誌物,以便清楚分辨敵我。例如著名的黃巾軍起義,就是因為每個人在頭上裹了一條黃布而得名。

    而如果發生敵方士兵偷穿或偷用己方戰隊的作戰服或標誌物,這個時候士兵們就需要口令來對接。每個軍隊都會有自己獨特的口令,如果分不清敵我,只需說出口令即可辨別。

    旗幟

    我們看古裝劇時,在行軍打仗時,隨軍總會有很多旗子,這些旗子不僅用來指揮軍隊,還用來進行區分敵我。我們都知道不同的將領率領計程車兵他們的軍旗是不相同的,在古代的軍旗上,會把統領的名字或者官職寫在軍旗上。我們經常在電視上會看到這樣一個場景,兩軍交戰之時,將軍衝鋒陷陣,旗手會高舉大旗,讓自己計程車兵看見,只要軍旗不倒大家就要一直往前衝,如果軍旗倒了,軍隊不知道往哪個方向衝殺,部隊自亂正腳,就意味著這場戰爭失敗了,士兵也就都開始撤退了。

    而在晚清時期,為了增強軍隊控制力,湘軍和淮軍採用了將同鄉士兵編為一組的辦法,大家都是同鄉,怎麼說也是面熟,而且依靠宗族鄉親的關係,大家能更緊密的團結在一起,戰鬥力也更強。

    冷兵器戰場大多時候並沒有影視作品中表現的那麼混亂,其實現在熱播的《長安十二時辰》中有幾段旅賁軍作戰的場景,可以仔細看看,通常陣列、建制完整的隊伍並不是捉對廝殺,而是幾人小隊協同作戰,護有攻防,所以自己人是站在一起,身邊是有自己兄弟保護側翼的,並不難分辨敵我。

    像影視劇中打到全無陣列,犬牙交錯混戰的地步並不多,像那樣的白熱化拼殺實際上還是很少發生的,因為在打到那一步之前有一方基本已經崩潰了。

  • 3 # 香茗史館

    這個問題比較有意思,古代冷兵器時代,敵我雙方交戰,雙方難免短兵相接,那麼如果敵我雙方的穿著打扮極為相似該怎麼辦呢?事實上,古代交戰,敵我雙方都會極力避免這一狀況的發生,不過即使發生這種狀況,也很難混淆敵我雙方。那麼古代士兵是如何辨別敵我雙方的呢?

    1、服裝。古代爆發戰爭,雙方士兵的服裝一般會有著明顯的區別,例如顏色、形制都有各自的特點,這在戰場上很容易將雙方區分開來。

    2、標識。就算雙方服裝顏色極為接近,例如本國軍隊發生叛變,但為了避免敵我雙方混淆,一般也會做出明顯的標識用來區分,例如頭巾(黃巾軍)、圍巾(辛亥革命的紅領巾)之類的特殊標識。

    3、旗幟。古代交戰,並不像我們在影視劇中看到的那樣,雙方如同打群架一樣一擁而上,立時混戰在一起,而是極度講究陣法和兵種配合。雖然古代指揮方式相對較為落後,但卻懂得用旗幟(白天)和燈籠(夜間)指揮作戰,在這套指揮系統之下,雙方士兵完全可以說是涇渭分明,將領一般都會極力避免己方陣型被衝散,因而很難爆發那種混雜在一起的混戰。

    4、兵種。古代雙方交戰,同樣極為注重兵種搭配,往往配備有輕騎兵、重騎兵、刀盾兵、長槍兵、弓箭兵等兵種。雙方發生交戰,很難做到步兵對步兵、騎兵對騎兵這樣的同兵種交戰,戰作一團的雙方往往是不同的兵種,因而也很容易透過兵種區分敵我雙方。

    5、語言。正所謂“十里不同音,百里不同語”,雖然古代早已有官方規定的“普通話”,但由於古代交通較為落後,百姓流動性相對較差,因而各地都百姓都普遍說著方言,而一般在軍隊編組時,通常會將同鄉編制在一起,畢竟這樣大家交流起來比較方便,且同鄉之間也會相互照應。雙方交戰之時,難免會大喊大叫、互相叫罵之類的,因而很容易透過語言辨別敵我雙方。

    6、武器。不同的勢力往往使用的武器在形制上也各不相同,例如北方遊牧民族通常使用彎刀,便和中原地區的便有著明顯區別,因而透過武器也可以辨別敵我雙方。

    總之,敵我雙方會極力避免這種容易混淆的情況出現,畢竟誰也不願意自相殘殺的情況出現。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花椒苗為什麼會焦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