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指間流沙76714537

    三衛在這期間早已經歸順了,而且受寧王節制,是燕王借用寧王的兵馬對抗中央。燕王所謂的靖難其實是大明王朝內部中央與藩王之間的內戰。

  • 2 # 趙先森sir

    被朱棣借來用了,然後在朱棣後來徵漠北的時候,因為找不到敵軍,朱棣一生氣,回師途中,打擊了朵顏三衛,發洩一下怒火。

  • 3 # 歷史縱橫帝

    導讀:大明洪武二十一年,北伐大將藍玉在捕魚兒海之戰中擊潰北元皇帝脫古思帖木兒。俘虜皇室貴族無數,自此大興安嶺以東納入大明版圖。在此遊牧的蒙古諸部歸順了明朝政府。根據衛所制度,大明在此設定了朵顏、泰寧和福餘三個蒙古衛所。這就是朵顏三衛的由來。靖難之役朵顏三衛從屬變更

    明朝的藩王格局中,北方諸王因為封地貼近邊境防和防範蒙古的原因所以軍隊編制都大。封地在大寧的朱權實力最為強大,朵顏三衛就從屬於寧王。歷史記載寧王的實力:“統塞上九十城,帶甲八萬:革車六千,所屬朵顏三衛騎兵,皆驍勇善戰。”這樣的實力都可以獨立建國了,可見寧王實力之強。當燕王朱棣想起兵靖難的時候,必須解決掉北部的大患。否則南下進兵的時候,老家被抄不就成喪家之犬了嗎。其實寧王也是建文帝削藩政策的受害者。所以在燕王朱棣的手段下,半推半就的同意了把8萬軍隊和朵顏三衛交給朱棣。有了這些家底,朱棣才能取得靖難之役的勝利。

    朵顏三衛和明朝的決裂

    靖難成功後,朱棣為了報答朵顏三衛,決定把大寧衛這塊領土(今承德附近)賞賜給他們。三衛的首領為都有官職封賞並答應和三衛蒙古人和明朝進行交易活動。其實這挺好,朵顏三衛還真有可能成為大明開疆拓土的“哥薩克”。

    按說皇帝說話是金口玉言吧,可朱棣自打嘴巴反悔了。他害怕大明徵伐韃靼的時候近在咫尺的三衛偷襲京城。畢竟大寧也就是現在的承德距離北京太近了。要說這顧慮也對,可你是皇帝口含天憲,失信於人也不合適啊。這就引起了朵顏三衛的不滿,為了得到大寧衛,朵顏三衛聯合韃靼部的蒙古人屢次進攻騷擾明朝邊境。長達百多年的征戰,三衛終於把牧場推到了大寧地區。如下圖所示:

    可這樣就造成一個災難性的後果,大明國土和東北龐大的奴兒干都司中間的遼西走廊越來越窄,幾乎中斷。不但不利於明朝對努爾幹都司的統治,更是在對抗後金的過程中屢失先手。後來朵顏三衛更是為大清朝南征北戰,為大清朝的開疆拓土做出了極大的貢獻。因此更成為滿清皇室聯姻的物件。對於明朝來說,這一正一反所付出的代價足以讓地下的明成祖朱棣悔青了腸子。

    假設朵顏三衛能夠按照大寧冊封后歷史推演

    歷史上的明朝在明宣宗朱瞻基逐漸放棄擴張,把帝國的中心放在了長城以內的兩京十三省。不但造成了對於龐大的奴兒干都司的半廢棄狀態,並且更別提東北亞到白令海峽的開發了。在消滅韃靼的阿魯臺後,放任瓦剌部壯大統一蒙古進而出現土木堡之變。大明一蹶不振,從此只能依據長城的九邊重鎮做國土防禦狀。

    近代歷史上在利用外籍僱傭兵成功的有三個王朝:一個是俄羅斯,一個是大清朝,再有一個是奧斯曼土耳其。先說兩個例子:哥薩克為俄羅斯征戰數百年。可以說俄羅斯龐大的國土,至少有三分之一是哥薩克打下來的。在看大清,索倫同樣為大清征戰兩百多年。索倫兵以精於騎射、驍勇善戰著稱。隨著大清的擴張,打遍了全國。更了不起的是索倫打的都是外戰:平定西北開闢新疆,南驅緬甸,平定西藏地區金川和廓爾喀。我們應該銘記他們。大清由於人口有限,所以在利用僱傭兵這塊運用的非常純屬,甚至在鑲黃旗下出現了俄羅斯佐領。這批俄羅斯僱傭兵在刺探軍情、征戰和勸降同胞方面立下戰功。

    有這兩個成熟的例子在,所以如果朵顏三衛能夠徹底收復的話必然成為大明對外拓展的一把尖刀。咱們來看一下大寧地區的位置很關鍵。既能遊牧訓練騎兵作為僱傭兵征戰,又可以在關鍵時刻護衛京城安全。設想一下向東北可以威懾奴兒干都司實行半軍事化管理,那樣的話沒準龐大的外興安嶺可能在明朝就成為成熟的國土(不是明朝哪種羈縻政策)。不但能消除後期女真崛起的隱患,而且可以提前徵發東北少數民族戰士組成新的僱傭兵為大明徵戰擴充套件領土。向北不會坐視瓦剌一家獨大,避免了土木堡之變的產生。那麼明朝就不會被動萎縮在長城內執行國土防禦政策徒耗糧餉。節省下來的巨大財富可以西出哈密侵蝕東察合臺汗國。總之,大明國土東北亞有出海口絕對不止兩京十三省。

  • 4 # 歷史中簡堂西域鷹眼

    在歷史上有名的“朵顏三衛”是從何而來的,他們都是什麼人?他們做了些什麼驚天動地的事兒?他們又去了哪裡?

    一、“朵顏三衛”從何而來

    在遼東大地上,元朝的時候就是各個遊牧的部落,隨著元帝國的沒落,中原大地上崛起了大明,朱元璋是一個雄才大略的君主,在位期間征服了很多殘元勢力,又在西北、北方和東北的邊境線上建立了衛所。

    “朵顏三衛”就是在遼東設立的朵顏衛、泰寧衛和福餘衛,也稱為兀良哈三衛,他們都是有叫做兀良哈部、翁牛特部和烏齊葉特部三個部落的蒙古人組成,歸於寧王管轄。但是他們並不老實,後來反叛明朝歸了北元。

    而“朵顏三衛”真正與明朝建立穩固的關係是在朱棣爭奪帝位的過程中,從記載中看,朱棣為了把“朵顏三衛”指著強大的軍事力量拉攏過來為己所用,不但賞了他們官職,還賜給了很多的金銀財寶。

    其實,“朵顏三衛”歸了北元之後過得並不順心,本來說好的戰勝的戰利品可以據為己有,但是北元卻出爾反爾,還有收歸一定量的戰利品,剩下的才能帶回家。這樣朝不保夕的日子還不如在朱棣哪裡按月拿工資過得舒服呢!

    朱棣在奪取帝位之後重設了“朵顏三衛”,把之前管轄的寧王重新封到了江西,“朵顏三衛”擁有了大片的駐牧之地。

    二、“朵顏三衛”去哪裡了?

    蒙古人永遠是蒙古人,他們的骨子裡流淌著的就是戰爭的血液,雖然“朵顏三衛”得到了大片的駐牧之地,但是在他們的心裡蒙古還是要大一統的,在外圍勢力的支援下,“朵顏三衛”又成了明朝的地方,屢次侵擾明朝邊界。而朱棣受制於與瓦剌的戰爭,無暇東顧,致使“朵顏三衛”和明朝的關係已經不復存在了,此時只有敵人。

    朱棣在第三次對瓦剌的征戰中,並沒有什麼戰果,但是皇帝御駕親征,總不能毫沒面子的回去吧!他想到了頭疼的“朵顏三衛”,毅然決然的揮師東進,去偷襲“朵顏三衛”。有人說朱棣的作法是卑鄙的,但是即便是當時還是明朝子民的“朵顏三衛”,要是不去敲打,以後還是一個隱患,何不早日就解決了呢?

    明王朝的軍隊就是剛,連以蒙古精英自居的“朵顏三衛”也只有丟盔卸甲的份兒,最後他們只能逃到了漠北,融入了那裡的蒙古諸部。

    論軍事勢力,我覺得各有千秋,要是從單兵素質來看,“朵顏三衛”計程車兵應該強一點,但是那時候,明朝的兵力是很強大的,在集團作戰中,個人的能力已經發揮不了多大的作用了。

    而蒙古民族的本性就已經決定了他們是不會踏踏實實的歸附大明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國產遊戲有哪些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