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風雲散士
-
2 # 莊宇長春子
。估計它不怎麼講究格律,內容涵量較多而豐富,表現形式比較自由,是詩詞曲往散文的過度。如漢代賈誼的入鵬烏賦,蘇軾的赤壁賦,歐陽修的秋風賦等
-
3 # 手扶拖拉司機
賦就是散文,文章,沒有死板的格式,不需要考慮押韻平仄。一直都有,唐宋八大家的這八位正是指做賦的大家,韓愈、三蘇、王安石、曾鞏、柳宗元和歐陽修。
至於元曲,從唐詩往宋詞發展,再由宋詞到元曲,再從元曲到明清小說,一個很明朗的歷史趨勢就是:人們在結構體裁上越來越不喜歡拘泥原來的套路,起先還是五言對五言,七言對七言。還得押韻合平仄,後來就放鬆了套路,有了一些固定格式的長短句,套上固定的曲子,也就是詞牌。宋詞就誕生了。宋詞本來改了長短句就是為了方便套小曲兒唱,後來改叫了元曲兒,就很好理解咯,主觀上講,是這個文學體裁在流傳過程中文人自身體系中對其不斷的進行著與時俱進的改動,這樣有利也有弊。
這個“利”就體現在了明清小說的活躍興盛上,而這個“弊”主要就體現在了元曲上。越改越省事,越改越不拘泥於格式,這是後面明清小說的基礎。但是隨著歷史洪流沖刷過後,原本就不怎麼願意拘泥客套的唐詩宋詞那一套,即使不會丟失已有的唐宋作品,但是之後我們就會慢慢失去原始正統的唐詩宋詞那種嚴謹。【你看現在的現代詩……還有法兒看嗎?即使看了,還能像李杜詩篇那般深刻?水調歌頭那般悠揚纏綿百世流芳?】
上面那個屬於不同時期詩詞曲在歷史發展中文人們造成的主觀因素,另外一個客觀因素就是元朝時期的統治。或多或少都會有影響,比如北宋重文輕武,才有那麼一大堆的詩人詞人,文人墨客。唐宋八大家主力基本都在宋朝。清朝時期從康熙開始就倡導滿漢文化的交流,到了乾隆時期更是以安撫政策為主。雖說中間有段時間雍正搞“文字獄”但是雍正在位時間並不長,加上後期乾隆的安撫政策,文化土壤整體還算健康。
你再留意一下元朝和清朝之間的那個明朝,老朱家從洪武皇帝開始就大搞文字獄,後面的子孫雖然沒朱元璋那麼強勢,但多數都是奇葩皇帝,東廠太監亂政,文字獄作為一個得力的政治武器基本沒減過壓。根本沒有給文人留有生存發展的土壤,有的也只是程朱理學,王陽明心學這些為政治服務的治民思想。文學在那個朝代,還真是奢侈。所以,你聽說過明詩?還是明曲?還是明詞?只能偷偷摸摸在家編故事玩,還得是不能影射政治的故事,明朝連“zhu”這個音所有的同音字都不能說,小說的雛形出現了。
-
4 # 上弦月A
這個問題看似複雜,其實非常簡單的答案。
唐詩宋詞元曲丨沒有賦這說法標準:各文體的鼎盛時期或代表時期。而且,相比詩詞曲,賦有點像表親。
賦,文體和發展模式都不同於詩詞曲。賦的發展過程漫長:短賦(先秦)→騷賦(屈原)→辭賦(漢)→駢賦(魏晉南北朝)→律賦(唐)→文賦(宋散文)。
賦更像一種文人“正式文體”,篇幅很長,辭藻華麗,內容豐富,它有自己生命力,發展過程相對穩定,但不如詩詞歌曲短小而朗朗上口,所以很難有一個明顯穩定的頂峰期。
賦不像詩詞歌曲講究平仄,它更像一種美文散文。賦的致命傷:“詩詞歌賦曲”五大文體中唯一不能用來唱的,無法在民間廣泛流傳,註定是文人玩的。故唐詩宋詞元曲,不拉賦入夥,很正常。
詩詞歌賦丨沒有曲詩歌歌賦,不帶元曲玩,是因為元曲偏離了團隊,所謂物以類聚,人以群分。
元曲分雜劇(戲曲)和散曲(詩歌)。雜劇如《竇娥冤》,散曲如馬致遠和白樸的《天淨沙》。
元曲其實比較複雜,不但有平仄,還講究宮調、曲韻、曲牌等。無論“詩詞歌賦”的吟誦,還是歌姬對"詩詞歌"的吟唱,都不過是簡單形式。
元曲則開始傾向於舞臺藝術,即向戲曲形式轉化,複雜的演唱和表演。“詩詞歌賦”屬於創作藝術;元曲則是創作和表演的綜合藝術。所以詩詞歌賦也不拉元曲入夥。
詩詞歌賦,無曲:曲開始發展為複雜的舞臺戲曲,兼具演唱和表演,這是一個龐大複雜的表現形式,而不再是前四者單純的文學創作模式。
回覆列表
楚辭(騷體)、漢賦、唐詩、宋詞、元曲、明清小說,也就是我們說的一時一代之文學。看上去他們應該是並列的關係,題主的問題是為什麼“詩詞歌賦”不改成詩詞曲賦以包含更多的內容?是這樣吧?
首先,元曲作品留存下來的數量在古典詩歌中所佔比重較小。後世能看到的膾炙人口的代表作品和耳熟能詳的代表作家較少。這和元代對全國的統治時間短暫有關,元朝滿打滿算不到一百年,唐宋都是三百年上下,詩人詞人數代更迭,又都有各自開明的盛世,對文學創作的作用非常巨大。
其次,元曲的內容形式不被後世普遍接受。明清兩代儒家正統文學掌握絕對話語權,“詩莊詞媚曲俗”這種說法已然深入人心,更兼詞乃“詩之餘”,曲是“詞之餘”的天然偏見,連《四庫·集部》都不收錄。
再者,元朝統治時期,中原文人一般都處在被壓迫的環境當中,地位低下,生活困苦。他們沒有一個開明的盛世來激發創作靈感和熱情,導致元曲不能進一步發展。這個好像應該歸類在第一條下邊。
不過現代人對古代文學尤其是古典詩歌擁有更全面的認知和更多角度的審視,雖然詩詞歌賦這個詞已經約定俗成,不妨礙越來越多的人正視元曲作為一代之文學在中國古典詩歌中所具有的重要地位和貢獻。我自己就經常說詩詞曲賦,也有很多地方這樣用。
唐詩宋詞元曲沒有提到賦?詩詞歌賦也不提元曲?這個問題實在沒看懂。
如果說歷代詩詞曲作品中從來沒提到過賦,那簡直是不可能的。
如果是問唐人詩宋人詞漢人賦裡為什麼沒描寫過元曲,那就不是在問問題,而是在耍智障。
所以你問我是怎麼理解的,我完全理解不了。拜拜了您內,節日快樂。
、
、
、
、
附錄點相關的(手機編輯,頓號請視為空格。)
1唐人詩寫漢賦
杜子美“賦料揚雄敵。”
2唐人詩寫非漢人賦
劉夢得“懷舊空吟聞笛賦。”聞笛賦即《思舊賦》晉向秀
3宋人詞寫漢人賦
辛幼安“千金縱買相如賦。”
4宋人詞寫非漢人賦
辛幼安“如今憔悴賦招魂。”《招魂賦》楚宋玉
5宋人詞寫唐人詩
李綱《水調歌頭·太白乃吾祖》
太白乃吾祖,逸氣薄青雲。開元有道,聊復乘興一來賓。天子呼來方醉,灑面清泉微醒,餘吐拭龍巾。詞翰不加點,歌闋滿宮春。
筆風雨,心錦繡,極清新。大兒中令,神契兼有坐忘人。不識將軍高貴,醉裡指汙吾足,乃敢尚衣嗔。千載已仙去,圖象聳風神。
6宋人詞寫非唐人詩
文天祥《酹江月》“橫槊題詩,登樓作賦,萬事空中雪。江流如此,方來還有英傑。”曹操詩
7打字太累了,自己找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