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道門守衛者
-
2 # 梅里一了
謝邀,普通話在中國可能遠早於漢朝,因為中國實在太早就形成了一個多部落聯盟的政治體制,從炎黃的阪泉之戰,融為一體,並開始由西向東的擴張,控制整個黃河流域,五帝的時代就基本完成,堯舜的四嶽聯席制度,大禹治水,都是多部落族群的共議形式,這都需要語言溝通才能實現。到夏商周三代諸侯的分封朝貢,更需要有一種共通的語言來完成,特別是春秋戰國時期,合縱連橫,外交頻繁,象蘇秦掛六國相印,說話都聽不懂,咋整?所以那個時代有一種在各諸侯國宮庭流行的普通話“雅言“。孔子在朗誦詩書和祭拜儀式上就用這種語言。中國最早的詞典就是以這種語言為標準來註釋詞義的,所以稱為《爾雅》,這本書大概成書於戰國中晚期。秦始皇統一中國後,實行郡縣制,大量秦朝的官員,派往全國各地,也需要一種通行的語言,來保持政令暢通,這種語言稱為官話,東漢許慎編纂的中國第一部字典《說文解字》就是以官話為標準注音的。因此,說漢代沒有普通話並不準確,只不過那時候沒有現在普通話這麼普及罷了。
-
3 # 黑虎97
漢朝有沒有普通話?必需的!
如果沒有統一的普通話,來自五湖四海的人就無法交流了。不過,古時候不叫普通話,叫官話,也叫通用官話。兩漢首都在長安,陝西話就是官話普通話了。
解放前的民國時期,通用的普道話是南京話,因為民國首都是南京嘛,據說現今港臺地區和一部份海外華人用的語言都是南京話。
解放以後,咱們共和國以北京方言為基礎,制定了全國流通的普通話,但普通話並不是北京話,兩者是有很大區別的,我講一個故事給你聽,你對普通話就會有所瞭解了。
二十五年前,我應北京某學院的邀請,出席在北京舉辦的一次青年詩歌研討會吧,(反正記不太清楚),出發前,當然得做做功課,首先是語言問題,以為普通話就是北京話!既然是相同的語言,就沒必要臨時抱佛腳的去學習了,反正普通話自個還不算差,哪用得著擔心!
但是,三天三夜火車坐到北京站,天還沒亮呢,下了火車想買地鐵票,也想買點早點吃,咱不管怎麼說,服務員就是不知道說的是什麼?反覆很多次都聽不明白咱說的是什麼!急了,非常急!經過觀察,我認定北京人不一定懂普通話,他(她)們的聲音與普通話差別很大。學唄,咱用一早上就在北京火車站現學你賣,非學得象模象樣不可!等到學了有些功底了,咱只用一句話服務員就聽明白了,買了地鐵票揚長而去。不過在第二天的駐地,咱去買洗臉用的帕子,說半天那服務員就是不知道說什麼,咱就觀察旁人怎麼說,原來北京話是要說:買一個帕子,而普通話是買一塊帕子,一字之差,天壤之別!不是親身經歷,說出來又有誰會相信呢!話又說回來,我認為北京話要比普通話優美好聽,猶如百靈鳥在歌唱,但優美程度不及遼寧話,遼寧話才是地方語言的極品!另外就是北京農村人講的北京土話還是聽起未費勁的。
再來說說漢朝的普通話,雖然是用陝西方言話為標準,但兩廣和福建等地的方言地方色彩很濃,在我看來幾乎弄不明白在說什麼話,只能用筆交談,如果是上朝為官,還得下功夫學好陝西話,不然就無法交流了,流放你還以為表彰你呢。
-
4 # 目西
漢代沒有普通話這無容置疑,因為普通話指的是“以北京語音為標準音,以北方話(官話)為基礎方言,以典範的現代白話文著作為語法規範的現代標準漢語。”
從這個普通話的標準定義我們就可以發現。
1、普通話的發音以北京語音和北方話為基礎
2、普通話的文字和語法以現代白話文為標準
而我們所說的所謂拼音起到的作用就是標註北京語音和北方話。簡單來說“啊讀作a”,其實我們也可以說啊讀作啊、讀作阿、讀作錒。但是如果你說a,聽的人並不知道你讀的是啊、是阿、還是錒,因為漢語本身是表意文字,不能表音,這就造成了讀書的困難。
漢語拼音大體解決了這個問題,你只要認得幾個拼音然後就能知道字的讀音,然而也有不少問題存在,比如“自”拼音是z和i,那麼你現在讀一下是不是“zi幾”,所以“自己”讀作”几几“也沒有問題。
好啦簡單的說了普通話現在我們說說古人怎麼推廣“普通話”的。
我們先看看漢字造字的六種方法,《周禮》中就出現了:象形、象事、象意、象聲、轉註、假借。這裡面的象聲我們要特別注意。根據聲音來造字,可知我們這些字是有確定的讀音的。既然有確定讀音就可以用簡單的字注生僻的字比如“錒讀作啊”。
而且國家會制定標準的字書來傳播這些標準字。
以下《漢書·藝文志》列出的字書,這些都是教人識字的書。
你看《倉頡篇》
蒼頡作書,以教後嗣。幼子承詔,謹慎敬戒。
勉力諷誦,晝夜勿置。苟務成史,計會辯治。
超等軼群,出尤別異。初雖勞苦,卒必有意。但是這種字書有個問題,他沒有標註讀音,所以就需要相關人員,去教。
你看下面的圖。
《蒼頡》多古字,俗師失其讀,宣帝時徵齊人能正讀者,張敝從受之,傳至外孫之子杜林,為作訓故,並列焉。以上
文
-
5 # 醉哪吒
其實,任何朝代、任何國度,都有普通話^_^只是人家叫「通語」,不叫普通話。
像中國、印度這種人口集中的國度,普通話就是中原話、恆河話。比如2500年前,佛陀採用的巴利語,就是當時古印度恆河流域的普通話,跟現代印地語有淵源。
如果說《詩經》是3000年前周朝的普通話,那麼,《孔雀東南飛》之類的「漢樂府」,就是漢朝的普通話。
《詩經》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就算用現代普通話念,依然押韻,而且還是標準的124押韻、第3句隨意。說明普通話3000年,沒有大變化。
《孔雀東南飛》十三能織素、十四學裁衣、十五彈箜篌、十六誦詩書、十七為君婦、心中常悲苦。貌似韻律也還可以^_^
清朝雍正,覺得廣東人、福建人普通話不標準,所以要求2省的舉子,一定要先練好普通話,再來京城參加科考^_^
回覆列表
這個問題呢先簡述一下普通話吧,清末就已經有普通話這個詞了,清末至民國的時候把北京話定為了國語。
至於漢朝有沒有普通話,眾說紛紜。但是至今,也沒有任何史料證明漢朝的官話到底是什麼。
東漢定都洛陽,西漢定都長安,都在陝西,有人認為當時的普通話就是陝西話,我覺得有可能,但是陝西這個地方的方言也種類繁雜,況且當時的漢朝版圖還算是比較大,種族眾多,語言種類也眾多,個人想象的話官話是陝西話,畢竟是在長安嘛,加一點點佐證的話,後世的盛世唐朝官話也是長安話,你要說全部都說陝西話,這個,不現實嘛,就跟今天一樣,有普通話有方言,大家交流起來沒障礙的就是普通話,因為他是官方話,就是國語啊,你用方言肯定不能交流,聽不懂啊,所以我想象他們平時的交流過程中有其他地區的語言,慢慢融合匯聚就成為了漢朝時候的國語。畢竟,也只能靠想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