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半仙龍

    《周易》和《易經》是一本書,《周易》即《易經》。

    《周易》又稱《易經》,分為經部和傳部,經部之原名就為《周易》,是對四百五十卦易卦典型象義的揭示和相應吉凶的判斷,而傳部含《文言》、《彖傳》上下、《象傳》上下、《繫辭傳》上下、《說卦傳》、《序卦傳》、《雜卦傳》,共七種十篇,稱之為“十翼”,是孔門弟子對《周易》經文的註解和對筮佔原理、功用等方面的論述。

    “周易”一詞的解釋,眾說紛紜,但歸納起來主要有二種:一種認為《周易》是周代占筮之書;一種認為《周易》是講變化的書,英文中TheBookofChanges的譯文就是取此義。

    春秋時,就有《周易》提法,在《春秋左傳》這部史書當中,多次提到“周易”,但從當時人們運用的《周易》看,只包括六十四卦的卦畫(符號)卦爻辭。

    戰國時,以解釋《周易》為宗旨的《易傳》成書。《周易》和《易傳》並稱為《易》,如《莊子》所謂“易以道陰陽”、《荀子》所謂“善為易者不佔”之“易”包含了《易傳》。

    西漢以降,漢武帝為了加強中央集權制,採納了董仲舒“獨尊儒術”的建議,效仿先秦與漢景帝把道家黃帝與老子的著作稱經的做法,也把孔子儒家的著作稱為“經”。《周易》和《易傳》被稱為《易經》,或直接稱為《易》。

    自此以後,《周易》、《易經》、《易》混合使用,有稱《周易》,有稱《易經》,有稱《易》,其實含義一致,均指六十四卦及《易傳》,一直沿用至今,仍然沒有嚴格區分。有的學者為了區分《周易》經傳之不同,稱六十四卦及卦爻辭為《周易古經》,稱註釋《周易古經》的十篇著作(易傳)為《周易大傳》。

    擴充套件資料

    從易學發展史上看,先秦易學發展到老孔時代,形成了道家易、儒家易及術家易三支。其後秦始皇焚書,易以卜筮之書獨存,然易學至此盛極而衰。三支易學的這一總趨勢,到先秦以下乃由隱而顯:透過淮南子,道家易的趨勢明朗化;透過董仲舒的春秋繁露,儒門易的趨勢明朗化;透過占斷災異之學,術數易的趨勢明朗化。

    《周易》的解釋學傳統至漢代而一大變。漢代對《易》的解釋最重要的學派有三:一是以孟喜和京房為代表的象數之學,一是以費直為代表的義理學派,一是以嚴遵為首的黃老學派。

    20世紀60年代末,臺灣學者勞思光在新編《中國哲學史》第一卷中,介紹了《易經》中的“宇宙秩序”觀念。

    20世紀80年代,《周易》開始為大陸學術界所注意,從中國哲學史研究隊伍中分離出專門從事《周易》研究的學術群體,以《周易》流傳本及出土《周易》竹書、帛書文字為主,相繼出版和發表大量高質量專著、論文。

    另一方面從邏輯學研究隊伍中分離出來的專門從事中國邏輯史研究的學術群體,從邏輯學的角度審視和分析《周易》,相繼出版和發表了一些專著和論文,並在21世紀初,將《周易》的邏輯思想作為中國邏輯史的起點,編寫入國家級重點教材,由教育部研究生辦公室推薦為高校研究生教學用書。

  • 2 # 有話少說

    現通行的《周易》即《易經》。

    《史記》與《易傳》皆稱《易》。

    稱《周易》,周文王之故。據《史記》,周文王在伏義《易》八卦基礎上作六十四卦。

    孔子為之序《彖》、《系》、《象》、《文言》、《說卦》。稱《易大傳》。現稱《易傳》,不過,通行《易傳》比《史記》記載的多出《序卦》與《雜卦》兩篇。《史記》記載的五篇加後來多出的兩篇共七篇,其中《系》分上下篇,《彖》與《象》分“大彖、小彖”與“大象、小象”,這樣有十篇,故又稱《十翼》

    《周易》奉為儒家經典之後,又稱《易經》。

    注意,只有儒家信奉的《周易》才稱《易經》。只有其名不見留傳的《連山易》和《歸藏易》,道教信奉的伏羲《易》,皆無“經”字、不稱《易經》。

    通行《周易》,漢代之後,周文王的《周易》與孔子的《易傳》合為一體,誤導後世,皆當作《周易》甚至《易經》念。

    說及“太極”、“陰陽”,人們誤以為出自《周易》,其實《周易》卦辭爻辭根木不在在什麼太極陰陽。太極、陰陽,不是《周易》而是《易傳》的。

    拋開《易傳》,《周易》裡連“乾為天、坤為地”之辭都沒有。《易傳》的《彖》《象》附在《周易》每一卦卦辭爻辭下,斷言每一卦“象”什麼。是《易傳》說什麼“乾為天、坤為地”、“天行鍵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的。

    七十年代出土馬王堆帛書《周易》,周文王的《周易》與孔子的《易傳》完全分離。且無論是《周易》還是《易傳》都與通行本不同。帛書《周易》六十四卦卦名多有不同,如,沒有“乾、坤”之名。帛書《易傳》根本沒有《彖》《象》,凡“象字”皆為“馬”,當然也就不存在什麼“乾為天、坤為地”什麼的了。

  • 3 # 楊朱學派

    《易經》和《周易》不是一本書。前者是經,後者是傳。兩者的關係類似於《春秋》與《左傳》。

    《易經》是由伏羲、文王做經書。《周易》是由孔子對《易經》做的傳文。

    《春秋》是孔子對魯國史書筆削後,做的經。主旨是貶天子、退諸侯、討大夫。把權力關進牢籠。《春秋左氏傳》是左丘明、吳起對《春秋》的詮釋和解讀。並使其歷史故事更加詳盡豐富。

    《易經》是由伏羲做八卦的卦畫。文王做六十四卦的卦畫和卦爻辭。《易經》原本是部純粹的占卜之書。孔子為其做傳後,賦予其德義。成書《周易》,併成為群經之首。

  • 4 # 小天國學

    嚴格的說,《周易》《易經》《易傳》兩部書組成的。《易經》周文王所著,《易傳》是由孔子及其徒弟所著。

    《易經》具有直白的辯證觀點,認為事物具有兩面性,即陰陽兩面。承認事物的對立面,認為事物之間是相互轉化的,即五行。認為事物發展到極致就會轉向另一面去發展,即物極必反。我們生活中,常常會有這樣的感受,越不希望發生的事情越容易發生,越希望發生的事情越難發生。

    《易傳》是由孔子及他的弟子為了解釋《易經》而所著的文章。孔子及他的弟子在《易傳》中提出了一個包括天道、地道、人道在內的、關於自然和社會普遍規律的哲學思想體系。《易傳》認為天地萬物存在著相互吸引和相互排斥的關係,一切事物的複雜性和變動性都受陰陽對立統一規律的制約。

    那麼對於現在的我們來說,從內涵上具有以下三個意義:

    簡易:自然界的天地自然法則都是非常簡單、簡樸和平易的。

    變易:自然界的萬事萬物都是運動的、變化的、永無止境的,這種變化均是有規律的。

    不易:萬變不離其宗,任何事總有恆定的規律可尋。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父親節郭麒麟發文調侃引熱議。你怎麼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