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南閣水哥

    答:關於南宋偏安的問題。很多人都知道,宋代的皇帝都不喜歡打仗,喜歡用談判的方式解決爭端。那麼真的是皇帝們不想恢復祖宗的基業嗎?又或者是他們真的害怕迎回二聖,還於舊都嗎?

    這個問題比較大,答案肯定也是比較豐富的,每個人考慮的切入點不一樣得到的答案肯定也不同,那麼我就談談我的看法。只是看法而已,供各位頭腦風暴。

    一、趙構的主要精力在解決個人皇位的正當性的問題上。

    大家都知道趙構是在南京應天府登基稱帝,所以史稱為南宋。由於當時首都開封已經淪陷了,所以南宋的首都是應天府也就是現在的商丘。但是在開封已經由張邦昌建立偽楚政權。不過待金人北退之後,偽楚很快就讓位給趙構。

    可是呢,趙構自身也是存在質疑的。首先他是出使議和,但是一回來就成了提兵入衛登基成皇帝。趙構這個皇帝並沒有準備在商丘待著,而是帶著大批官員開始難逃。先後去過 建康、紹興、蘇州。經過一段時間的流浪最終將行在放在了杭州。

    作為南宋開國皇帝,趙構是宋徽宗第九子。而他登基之時,徽宗和欽宗都還活著。所以他不能穿正黃色龍袍,只能穿淡黃色龍袍,年號理論上是不能變動的。可是他依然換 年號為建炎。

    建炎三年,發生了苗劉兵變趙構被迫讓出皇位又隆佑太后垂簾聽政。但是在勤王軍隊的幫助下又恢復的帝位。此時的趙構哪裡還想著要恢復北方。能保住自己的皇位就不錯了。於是利用民間信仰崔府君顯靈的說法留下“泥馬渡康王”的神話故事也終結這一場的關於皇位執政的問題從而樹立了皇權的權威信,從此開始南宋才走向了平穩偏安的道路。

    二、北方金國的強勢,讓北伐都失敗。

    在南宋建國後到紹興議和之間大部分時間,北方的金朝都是處以進攻態勢。雖然南宋一方拼命的抵抗,中興四將和吳玠等人的抵抗下才取得了相對的穩定。而金熙宗上位之後由於國內局勢的問題改變了對南宋進攻的策略,無力再次南下於是雙方就取得了一個戰略平衡點,議和就成了雙方最佳的選擇。

    三、國內的主和派的勢力強大。

    南宋自開國以來最想做的事情就是跟金國和談。剛開始金國的不斷進攻讓朝廷嚇破了膽,這一點來說,對於談判是不利的。到了中期階段兩軍僵持甚至宋軍有機會反攻的時候,主和派又跳出來說,這個時候最適合談判了,以打促和的策略最終斷送了北伐收復京城的機會。

    可是主和派為啥這麼強呢?

    趙構難逃以來,北方所帶來的官僚團隊並不多,主要是依靠南方諸大臣所建立的朝廷。這個朝廷帶有明顯的南方色彩,對於收復北方國土並沒有多少的興趣。如果從主和派的籍貫來分析,就很明顯看到這其中的原委。

    秦檜,建康人。長期擔任宰相一職。

    範宗尹,襄陽人,建炎三年。歷史上最年輕的宰相之一。但是37歲去世。

    劉一止,湖州歸安人,秦檜的黨羽

    勾龍如淵。永康軍導江(今四川灌縣東)人主和派的主力成員。

    万俟卨,開封陽武縣(今河南原陽)人誣陷岳飛虛報軍情及逗留淮西等罪,致使岳飛父子和張憲等被害。歷史罪人之一。

    黃潛善,邵武(今福建邵武)人汪伯彥,徽州祁門(今屬安徽黃山市)人王倫,大名府莘縣(今屬山東聊城市)人孫近,常州無錫(今屬江蘇)人

    從著一大批 主和派人物來看主要都是南方在地勢力的代表,也表明了南宋主和的基本動力是,南方勢力不願意為了光復北方國土而讓自己的利益受損。這是現實殘酷的告訴我們,要想北伐成功,首先要說服南方的地主階級,真心願意北伐,然而這件事,沒有幾人成功過。

    以上的國內國外的政治軍事原因促使了宋金和議。

  • 2 # TonyDeng

    整個宋朝,北宋以及南宋,都是以和為安,關於這點趙翼已經指出過。

    其實南宋未嘗不想北伐,他們也組織過幾次北伐,然而跟北宋一樣,無一例外都以失敗收場,終究議和了事。說苟且是不符合事實的,相反,他們北伐之心切比北宋更甚,所以一旦與蒙古聯合攻金,完全不顧後患,攻擊力度甚猛,與北宋聯合金兵滅遼的窩囊狀截然不同,只是滅金給自己也找來死路罷了,重蹈覆轍,北南走同一條路。

  • 3 # 無氣倒被人欺

    南宋為何“偏安”?這是雙方實力對比決定的,這就好比大夥都想成為“馬雲”,但事實上是絕大多數都還是為了溫飽奔波,不是靠喊幾句口號就能變成“馬雲”的。

    如果靠嘴炮就能成事,那地球早就一統,和平安樂了。

  • 4 # 蜀山精靈

    承接自北宋的南宋卻還是沒有吸取教訓,相反他們反而更加的忌憚領兵在外的將領,如著名的岳飛。他領導的岳家軍屢屢大敗金人,即將收復汴京時卻被“十二道金牌”召回臨安,罷黜了他的兵權,更是在之後為了與金人苟合而殺死了岳飛。因為他們總是怕領兵在外的將領突然造反,他們僅剩的半壁江山都保不住了。可是終宋一朝,心腹之患始終是外患,而不是內憂,最終南宋也同樣重蹈北宋覆轍。

      

      其二點,南宋朝廷並不熱衷於北伐的原因則是因為整個大宋朝廷主和派一直佔據著上風,他們不遺餘力的打壓主戰派,讓許多有識之士報國無門。

      這一點又同樣是遺傳自北宋,當年的大遼南犯時,若非宰相寇準力排眾議讓皇帝御駕親征哪有北宋一百多年的江山。可是在打敗遼軍後早已嚇破膽的大宋君臣不顧反對之聲簽訂了“澶淵之盟”,在他們看來無非是多賠一點錢罷了。

      後來岳飛打下朱仙鎮直逼汴京時,又和當年的澶淵之盟一樣,不顧反對之聲與金人簽訂了和議,並因為金人“必殺飛,始可和”的要求殺死了岳飛,才有了後來的和議,打勝了反而要割地賠款,歷朝歷代都沒有如此窩囊的事。

      

      其實第三點也是最重要的一點,那就是南宋皇帝其實並不熱衷於收復失地。如果說有一個如趙匡胤一樣雄才大略的君主,還有澶淵之盟和後來的嘉定和議嗎?當年的“靖康之恥”已經嚇破了南宋朝廷君臣的膽子,在他們看來就算勝了也只是一時之勝,無論怎麼打自己的結果肯定會輸,到時候自己這南方的半壁江山都保不住,於是一份又一份的和議就這樣誕生了。

    第四南宋有天險可守,南宋有秦嶺、淮河、長江這樣的天險可守。都城在臨安府(今杭州市),隔著長江、錢塘江,有屏障,比較安全。

      無論是秦檜還是後來的史彌遠或者賈似道,他們都是主和派人士,可是他們是摸準了皇帝不敢打的心思才能如此的肆無忌憚,並且他們也樂於替皇帝背鍋。比如秦檜若沒有高宗默許,僅僅憑“莫須有”三個字就敢殺岳飛?而高宗也因為秦檜替他背了鍋才有這十幾年的權傾朝野。

      所以南宋不熱衷於北伐,首先南宋皇帝的付很大一部分責任,若不是他們的默許,主和派怎麼能瀰漫整個朝堂,主戰派被壓的喘不過氣導致軍隊戰鬥力孱弱,也因此導致了負面效應,打不過就賠錢,可是別人拿了錢發展自身又開始大規模侵略,最終導致了南宋和北宋一樣重蹈亡國的命運。

  • 5 # 曉月樓主998

    主要是跟制度有關,南宋時期經濟比較發達,但是政體有很大的制約,兵不知將,將不識兵,互相制約,但是未能把實權集中到皇帝手中,在封建社會權利不能徹底的大一統,那麼就會造成大分裂,所謂的偏安,也只是被分割趕走,然後佔據江南而已,最終也只能是被滅國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成武是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