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圕小李

    對於靠武力奪得江山的八旗子弟狩獵就是一種象徵,實力的象徵。後金承襲的是金的勃急烈制度,也就是貴族統治。到中原後雖然改為中央集權制度,但在滿族內部還是有貴族和家奴之分的。統治者內部的權力角逐也促使了皇帝不敢忘本,所以要堅持去打獵。當然像康熙這樣剛入關的皇帝是真的喜歡打獵,且打的比較好。

  • 2 # 好奇公子

    清朝是從馬背上取得天下的,清朝的皇帝喜歡狩獵,這和他們的民族習慣有關係。

    清朝取得天下後,騎馬射箭的老本行不能忘了。所以清朝入關後,舉行狩獵一方面讓後代記住祖宗創業的艱難,另一方面還能提高貴族騎馬射箭的技能,同時也能培養這些貴族們的吃苦耐勞的能力和鍛鍊意志。

    還有就是這個狩獵有點類似給皇帝放假一樣,在狩獵期間皇帝可以好好休息,同時透過狩獵也可以加深皇帝與王公大臣們之間的感情。

    清朝皇帝狩獵的場地是在木蘭圍場,從1681年康熙皇帝在這裡開闢狩獵場以來,到清嘉慶年間的140多年裡,這裡舉行了木蘭秋獮105次。

    康熙皇帝之所以把木蘭圍場作為皇家獵苑,這其中還有政治目的和戰略意義。木蘭圍場北控蒙古,南拱京津,是戰略要地。在這裡狩獵可以炫耀清朝軍事實力,起到威懾周邊的作用。清朝皇帝透過狩獵,還可以調解蒙古各部紛爭,加深與蒙古王公的關係,以達到加強北方邊防的效果。

    當然了,每次狩獵都要花費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這是一筆不小的開支。到了清朝道光皇帝的時候,清朝國庫虧空嚴重,道光皇帝是一個比較節儉的皇帝加上當時清朝內憂外患不斷,皇帝也沒有閒心去狩獵了,這項傳承了140多年的狩獵活動就此終止了。

    1824年秋天,道光皇帝本應著手準備打獵事宜,他卻釋出了一道上諭:“今歲秋獮木蘭,允宜遵循成憲,肄武綏藩,然不可不審度時事,量為展綏。所有今歲熱河亦著停止。此朕不得已之苦衷,非敢耽於安逸也。”意思是,廢除打獵,並非我貪圖享受,而是有不得已的苦衷。道光皇帝就親手廢除了“木蘭秋獮”。1826(道光三年)木蘭圍場開圍,允許百姓入圍墾荒。

  • 3 # 奇趣講史

    清朝是以遊牧民族,弓馬上得天下,皇帝狩獵一來可以拉練軍隊,二來修習看家本領,也是為了勉勵子孫不能忘本。另外也表示不忘祖宗創業艱難;每年都要藉著遊獵的機會,皇帝會見各少數民族首領敘舊情,解決政治,社會上的問題。從而鞏固自己的統治地位。

    清朝皇帝都喜歡打獵,甚至順治皇帝早年夭折但十分喜愛騎射。在獵場上,年輕的皇帝曾端著硬弓向臣下講:“我朝以此定天下。朕每次出獵,就是為了練習騎射。如今雖然日理萬機,事務應接不暇,但從未忘記熟習弓箭。”而在野史記載中,這一時期權傾朝野的睿親王多爾袞也死於狩獵創傷發作,長期成為清史上的一段懸案。

    康熙親征噶爾丹時,沿著黃河北岸打了一路的獵。直到到鄂爾多斯,在鄂爾多斯,“野兔豐盛”,“野雞多且肥”。他一個人一天打了將近90只野兔,第二天又打了110多隻,又一天還打了將近50只野雞,手指頭不停地拉弓弦都拉腫了,最後“全圍場人因手掌難受”,特地多歇了一天。可見康熙帝對打獵的鐘愛程度,從某種程度上說這也是滿族人民對自己傳統的守護和傳承。

  • 4 # 李飛叨

    清代皇帝狩獵,都是跟政治活動緊密相連的,但其中的原因卻又有微妙的差別,我們可以從康熙、乾隆、咸豐三人的狩獵活動看出端倪。

    康熙皇帝平三藩收臺灣平定蒙古叛亂,一生武功赫赫。他個人的武力值也是出類拔萃,曾在狩獵中大顯身手,據說還親自動手殺死過老虎。(我估計也是手下人討他歡心,送上的是餓的沒勁的老虎)康熙經常到熱河去狩獵,有兩方面的原因,一是大清已馬上得天下,每代帝王都要接受騎射教育,以示不忘根本,到熱河狩獵,就是皇室成員接受騎射教育的最佳宣示。二是熱河所處之地毗鄰蒙古,所以每次狩獵都要召集蒙古王公前來覲見,顯示武力的同時也密切聯絡。所以康熙皇帝是狩獵就有了雙重的政治意義。

    乾隆和他的爺爺不同,我感覺乾隆的狩獵除了上面說的兩條原因外,最重要的就是滿足他的虛榮心。乾隆一門心思要在功業上超過他的祖宗和爺爺,到處平叛討逆,給自己湊齊了“十全武功”,還到處到天下的名勝古蹟題詞留詩,也不管自己的詩詞和書法水平怎麼樣。從他的這些行徑完全可以推斷出來,乾隆的狩獵,說白了就是顯示乾隆盛世的風光,讓蒙古王公和世人都知道乾隆大帝的偉岸。

    至於咸豐皇帝,就有點跌份了。他狩獵的原因,是因為北京城眼看著被英法聯軍攻陷了,咸豐帶著老婆孩子趕緊逃跑,不然就被俘虜啦!可是皇帝也不能直接說逃跑啊,堂堂大清顏面何在,這時候有人出了個主意:皇帝,按照祖宗家法,咱們大清馬上得天下,後人可不能把騎射功夫耽誤了,你是皇帝,應該做個勤練功夫的好榜樣啊,咱們打獵去吧!咸豐一聽馬上同意,把北京城丟給弟弟奕訢,自己跑的比兔子還快。結果這一走,最後竟駕崩在熱河,再也沒回北京城。

    狩獵活動在一段時間裡,有他的政治意義,但大清的騎射功夫在洋槍洋炮面前毫無還手之力,也讓人深思啊!

  • 5 # 舊時樓臺月

    “狩獵”作為古代皇族特有的戶外活動,有著一段非常悠久的歷史。根據《周禮》中記載:“天子春搜、夏苗、秋獮、冬狩”,而隨著歷史的演變,狩獵不單單是簡單的戶外活動,它在有些時候還夾著一些政治色彩,比如東漢末年著名的“許田狩獵”,曹操硬是將狩獵變成了政治權力角逐場所。

    而到了清朝,皇室更加註重狩獵,除了修建了專門的獵場:“木蘭圍場”之外,自道光年間之前,清朝皇帝都多次組織了狩獵活動。

    清朝狩獵活動的政治作用

    我們都知道,清朝的統治階級作為關外遊牧民族,在入主中原之前都是過著遊牧生活,這是由他們所處草原地帶的生存狀況所決定的,而隨著他們部落人數的擴大,僅僅依靠打獵是無法維持生存,所以他們需要擴張,而這種擴張所仰仗的便是他們遊牧的優勢,將遊牧從生活上的求生方式轉換成了軍事上的騎兵部隊。

    憑藉著這些騎兵部隊,滿人在幾任君主的英明指導下順利統一天下。毫無疑問,他們的天下是在馬背上所得,所以即使在入住中原之後,生活方式得以改變,不用過著以前那般四處遊牧打獵的生活,但是他們還是將這種傳統的方式保留了下來,專門組織皇室成員開展遊牧活動,以此來警惕皇室子弟勿忘國本。

    久而久之,由於滿清統治者修建受到漢文化的薰陶,他們的狩獵活動也不僅僅是起著警惕後人的作用那麼簡單。而是參雜著另外的一些政治含義。

    比如皇帝在狩獵過程當中所射殺的獵物並非做簡單處理,而是賞賜給那些有功大臣,以此宣揚所謂“皇恩浩蕩”,讓這些立功大臣更加忠君愛國,達到維護皇權統治的目的。

    除此之外,清朝皇帝在狩獵時往往會要求他的皇子一併到來,一方面可以透過狩獵來加強他們的身體素質。另一方面則是在狩獵的過程當中更好地觀察皇子的綜合素質,作為立褚的參考標準。比如在道光年間,道光帝對於立奕詝和奕訢二人誰為儲君時搖擺不定,最終發現奕詝在狩獵時不願射殺獵物,憐憫生靈的表現,便認定奕詝生性善良有明君之風,所以將其立為儲君,也就是後來的咸豐皇帝。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Polo衫怎麼搭衣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