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縣初逢,追隨沛公
在陳勝吳廣發動起義的時候,張良也趁機聚集了一百多個年輕人造反。當時景駒自立為代理楚王,駐紮在留縣。張良打算前去投靠,在路上碰到了沛公劉邦。劉邦正領著數千人馬,攻打下邳以西地區,張良便歸附了他。劉邦當即就任命張良為廄將,負責軍中的馬匹。張良數次拿《太公兵法》上的策略說給劉邦聽,劉邦聽了都認為不錯,經常採用張良的計策。張良給其他人講這些事,那些人都不懂。張良說:“沛公真是天才啊!”所以就傾心跟從劉邦,不再去見景駒了。正所謂“良禽擇木而棲,良臣擇主而事”,張良選對了他的主公,劉邦也找到了最佳的謀臣。張良從此忠心耿耿為劉邦謀劃,替劉邦解除了鴻門之威,薦韓信、彭越、英布三雄以滅項羽,諫言阻止劉邦立六國後,支援劉敬議遷都長安,勸太子迎商山四皓以固國本,這一系列謀劃都直接關係著大漢的興亡成敗。張良之智、仁、勇也在這一系列謀劃的描寫中得到了生動的刻畫。最後,他功成身退,能夠明哲保身,也被傳為佳話。張良是中國歷史上一個典型的王者師。
在沛公劉邦進入秦王宮以後,看到宮殿、狗馬貴重珍寶,數以千計的美女,心裡就想留在宮裡不走。樊噲勸諫沛公至到宮外去,沛公不予理睬。張良知道這個時候如果劉邦住在秦宮之中,那麼危機不遠了,於是他說:“秦朝暴虐無道,所以沛公你才能來到這裡。既然是為天下剷除殘害百姓的暴政,就應該生活得像居喪一樣的儉樸。如今剛剛打進秦都咸陽,就想安享逸樂,這正是所謂‘助桀為虐’,況且‘忠言逆耳利於行,良藥苦口利於病’,希望沛公您能聽從樊噲的勸告。”於是沛公才把軍隊駐紮在霸上,也避免了留給項羽和范增口實。項羽到了鴻門以後,準備攻打沛公。項伯晚上快馬加鞭趕到沛公的軍營,私下會見張良,想讓張良和他一起離開沛公軍營。張良說:“我替韓王成護送沛公,現在遇到了緊急情況,逃走是不仗義的。”於是張良把情況全部告訴了沛公劉邦。劉邦聽了大驚,說:“那我該怎麼辦?”張良說:“您真想背叛項羽嗎?”劉邦說:“一個淺薄的人叫我封鎖關口,不要放諸侯進來,那這樣就可以佔據全部秦地稱王,所以我聽信了他的話。”張良又問:“您估計能打敗項羽嗎?”劉邦沉默了好一會兒才說:“當然不行,現在怎麼辦?”張良就生拉活拽的請項伯去見劉邦,項伯見劉邦後,劉邦與項伯飲酒祝壽,結為朋友和兒女親家,並讓項伯向項羽具體說明沛公絕不敢背叛,之所以守住關口,目的是防範盜賊騷擾。到劉邦見到項羽後,危機便自然解除,這完全依仗張良的功勞。
劉邦被封為漢王后,統轄巴蜀地區,劉邦賜給張良黃金、珍珠,張良把這些東西全部送給了項伯。漢王劉邦也趁機讓張良幫他送了份厚禮給項伯,請項伯幫他向項羽請求漢中地區,項羽答應了這個請求,於是劉邦就得到了漢中。劉邦到封地去時,張良奉韓王成之命相送,劉邦讓張良回報韓王,張良趁機勸劉邦說:“大王為什麼不把所經過的棧道全部燒掉,向天下人表示絕無再打回去的念頭,以此來讓項羽放鬆警惕。”劉邦於是讓張良返回,一邊走一邊就燒掉了棧道,消除了項羽的猜忌,也解除了自己的危機。
劉邦回軍平定三秦,張良跟隨劉邦東進攻打楚國項羽。到了彭城,劉邦吃了敗仗只好回師,劉邦問大家:“我如果把函谷關以東的地盤都拿出來送人,誰可以幫我一道破楚立功?”張良進言道:“九江王英布是楚國勇將,但是跟項羽有怨恨,彭越和齊王田榮又在梁地造項羽的反,這兩個人也可以儘快利用。漢王的將領中,只有韓信可以委以重任,獨當一面。假如您想把關東之地送人,就送這三個人,那樣楚國一定可以打敗。”於是劉邦就派遣隨何去遊說九江英布,又派人去聯合彭越,當魏王豹背叛劉邦時,劉邦派韓信率兵前去攻打取得了勝利,接著又平定了燕、代、齊、趙等國的大片地區。劉邦後來擊敗了項羽,主要依靠的正是這三個人之力。
漢高祖四年,韓信攻破齊國以後,想要自己做齊王,劉邦大發脾氣。張良勸導漢王劉邦以後,劉邦才派張良把齊王印綬給韓信,以穩住韓信共伐項羽。這年秋天,劉邦追擊楚軍到了陽夏南面,交戰失利,只好堅守固陵,諸侯的軍隊都沒有按期來圍攻項羽。張良勸說漢王劉邦割地,劉邦採用了他的計策,各路諸侯才都來垓下圍攻項羽,以至於項羽敗走烏江,自刎而亡。
劉邦分封功臣時,有很多人沒有受封,因此坐在一起議論。劉邦問張良這些人在說什麼,張良說:“陛下還不知道,這是在商量造反!”劉邦說:“天下剛剛安定下來,為什麼要造反呢?”張良說:“陛下出身平民,依靠這些人打下了天下,如今你做了天子而得到的封賞都是蕭何、曹參等親近喜歡的老朋友,而殺掉的都是你平時所痛恨的仇人。眼下軍吏們在計算自己的功勞,覺得把整個國家封出去都還不夠,這些人擔心陛下不能一一行封,又害怕平時犯有過失被陛下疑心甚至殺掉,所以互相聚集在一起想謀反。”劉邦聽後憂心忡忡的說:“那怎麼辦呢?”張良說:“您平時最痛恨誰?”劉邦說:“是雍齒。我與他有舊仇,曾經多次讓我難堪。我打算殺掉他,因為他的功勞多,所以不忍心下手。”張良說道:“如今趕快先封雍齒,做個樣子給群臣看,大家看到雍齒都能受封,就會人人安樂無事。”於是劉邦就大擺酒席,封雍齒為什方侯,並當眾催促丞相和御史趕緊評定好大家的功勞,以便及時行封。大臣們吃完酒宴都高興的說:“雍齒都能封侯,我們還有什麼好擔心的。”
劉敬勸諫劉邦說:“應該把國都定在關中。”劉邦對此猶豫不決,劉邦身邊的大臣大都反對,勸阻劉邦定都在洛陽。張良說:“洛陽雖然有他險固的一面,但地方狹小,方圓不過幾百里,土地又貧瘠,四面容易遭到敵人的攻擊,這不是可以發揮軍事優勢的地方。那關中左邊有崤山和函谷關,右邊有隴山和蜀山,中間沃野千里,南面有物產富饒的巴蜀,北面挨著盛產牛馬的匈奴大草原。我們憑藉南北西三面屏障堅守國家,只要一心對付東邊的諸侯就行了。諸侯安靜無事時,可以透過黃河和渭水把全國各地的糧食運到長安,供給京城;諸侯一旦有變,關中的人力物力可以透過黃河、渭水順流而下,足以輸送軍隊和糧食。這就是人們通常所說的‘金城千里、天府之國’,因此,劉敬的話是對的。”於是劉邦當天就啟程,把國都定在了關中。
面對劉邦想廢長立幼,立戚夫人之子劉如意為太子的念頭,呂雉派人找到張良,懇請他的幫助。張良讓呂后請出商山四皓輔佐太子以固國本,最終讓劉邦放棄了廢長立幼的念頭,也保住了大漢的江山傳承有序。正如劉邦所評價:“運謀定計於帷帳之中,取得勝利於千里之外,我不如子房”。張良被司馬遷列入《史記》中的世家實至名歸,無愧“漢初三傑”、“謀聖”之名。
留縣初逢,追隨沛公
在陳勝吳廣發動起義的時候,張良也趁機聚集了一百多個年輕人造反。當時景駒自立為代理楚王,駐紮在留縣。張良打算前去投靠,在路上碰到了沛公劉邦。劉邦正領著數千人馬,攻打下邳以西地區,張良便歸附了他。劉邦當即就任命張良為廄將,負責軍中的馬匹。張良數次拿《太公兵法》上的策略說給劉邦聽,劉邦聽了都認為不錯,經常採用張良的計策。張良給其他人講這些事,那些人都不懂。張良說:“沛公真是天才啊!”所以就傾心跟從劉邦,不再去見景駒了。正所謂“良禽擇木而棲,良臣擇主而事”,張良選對了他的主公,劉邦也找到了最佳的謀臣。張良從此忠心耿耿為劉邦謀劃,替劉邦解除了鴻門之威,薦韓信、彭越、英布三雄以滅項羽,諫言阻止劉邦立六國後,支援劉敬議遷都長安,勸太子迎商山四皓以固國本,這一系列謀劃都直接關係著大漢的興亡成敗。張良之智、仁、勇也在這一系列謀劃的描寫中得到了生動的刻畫。最後,他功成身退,能夠明哲保身,也被傳為佳話。張良是中國歷史上一個典型的王者師。
還軍霸上、結交項伯在沛公劉邦進入秦王宮以後,看到宮殿、狗馬貴重珍寶,數以千計的美女,心裡就想留在宮裡不走。樊噲勸諫沛公至到宮外去,沛公不予理睬。張良知道這個時候如果劉邦住在秦宮之中,那麼危機不遠了,於是他說:“秦朝暴虐無道,所以沛公你才能來到這裡。既然是為天下剷除殘害百姓的暴政,就應該生活得像居喪一樣的儉樸。如今剛剛打進秦都咸陽,就想安享逸樂,這正是所謂‘助桀為虐’,況且‘忠言逆耳利於行,良藥苦口利於病’,希望沛公您能聽從樊噲的勸告。”於是沛公才把軍隊駐紮在霸上,也避免了留給項羽和范增口實。項羽到了鴻門以後,準備攻打沛公。項伯晚上快馬加鞭趕到沛公的軍營,私下會見張良,想讓張良和他一起離開沛公軍營。張良說:“我替韓王成護送沛公,現在遇到了緊急情況,逃走是不仗義的。”於是張良把情況全部告訴了沛公劉邦。劉邦聽了大驚,說:“那我該怎麼辦?”張良說:“您真想背叛項羽嗎?”劉邦說:“一個淺薄的人叫我封鎖關口,不要放諸侯進來,那這樣就可以佔據全部秦地稱王,所以我聽信了他的話。”張良又問:“您估計能打敗項羽嗎?”劉邦沉默了好一會兒才說:“當然不行,現在怎麼辦?”張良就生拉活拽的請項伯去見劉邦,項伯見劉邦後,劉邦與項伯飲酒祝壽,結為朋友和兒女親家,並讓項伯向項羽具體說明沛公絕不敢背叛,之所以守住關口,目的是防範盜賊騷擾。到劉邦見到項羽後,危機便自然解除,這完全依仗張良的功勞。
焚燬棧道、不遭猜忌劉邦被封為漢王后,統轄巴蜀地區,劉邦賜給張良黃金、珍珠,張良把這些東西全部送給了項伯。漢王劉邦也趁機讓張良幫他送了份厚禮給項伯,請項伯幫他向項羽請求漢中地區,項羽答應了這個請求,於是劉邦就得到了漢中。劉邦到封地去時,張良奉韓王成之命相送,劉邦讓張良回報韓王,張良趁機勸劉邦說:“大王為什麼不把所經過的棧道全部燒掉,向天下人表示絕無再打回去的念頭,以此來讓項羽放鬆警惕。”劉邦於是讓張良返回,一邊走一邊就燒掉了棧道,消除了項羽的猜忌,也解除了自己的危機。
三將合力、共破項羽劉邦回軍平定三秦,張良跟隨劉邦東進攻打楚國項羽。到了彭城,劉邦吃了敗仗只好回師,劉邦問大家:“我如果把函谷關以東的地盤都拿出來送人,誰可以幫我一道破楚立功?”張良進言道:“九江王英布是楚國勇將,但是跟項羽有怨恨,彭越和齊王田榮又在梁地造項羽的反,這兩個人也可以儘快利用。漢王的將領中,只有韓信可以委以重任,獨當一面。假如您想把關東之地送人,就送這三個人,那樣楚國一定可以打敗。”於是劉邦就派遣隨何去遊說九江英布,又派人去聯合彭越,當魏王豹背叛劉邦時,劉邦派韓信率兵前去攻打取得了勝利,接著又平定了燕、代、齊、趙等國的大片地區。劉邦後來擊敗了項羽,主要依靠的正是這三個人之力。
舍利求全、割地求援漢高祖四年,韓信攻破齊國以後,想要自己做齊王,劉邦大發脾氣。張良勸導漢王劉邦以後,劉邦才派張良把齊王印綬給韓信,以穩住韓信共伐項羽。這年秋天,劉邦追擊楚軍到了陽夏南面,交戰失利,只好堅守固陵,諸侯的軍隊都沒有按期來圍攻項羽。張良勸說漢王劉邦割地,劉邦採用了他的計策,各路諸侯才都來垓下圍攻項羽,以至於項羽敗走烏江,自刎而亡。
雍齒為侯、軍吏皆安劉邦分封功臣時,有很多人沒有受封,因此坐在一起議論。劉邦問張良這些人在說什麼,張良說:“陛下還不知道,這是在商量造反!”劉邦說:“天下剛剛安定下來,為什麼要造反呢?”張良說:“陛下出身平民,依靠這些人打下了天下,如今你做了天子而得到的封賞都是蕭何、曹參等親近喜歡的老朋友,而殺掉的都是你平時所痛恨的仇人。眼下軍吏們在計算自己的功勞,覺得把整個國家封出去都還不夠,這些人擔心陛下不能一一行封,又害怕平時犯有過失被陛下疑心甚至殺掉,所以互相聚集在一起想謀反。”劉邦聽後憂心忡忡的說:“那怎麼辦呢?”張良說:“您平時最痛恨誰?”劉邦說:“是雍齒。我與他有舊仇,曾經多次讓我難堪。我打算殺掉他,因為他的功勞多,所以不忍心下手。”張良說道:“如今趕快先封雍齒,做個樣子給群臣看,大家看到雍齒都能受封,就會人人安樂無事。”於是劉邦就大擺酒席,封雍齒為什方侯,並當眾催促丞相和御史趕緊評定好大家的功勞,以便及時行封。大臣們吃完酒宴都高興的說:“雍齒都能封侯,我們還有什麼好擔心的。”
遷都關中、帝業穩固劉敬勸諫劉邦說:“應該把國都定在關中。”劉邦對此猶豫不決,劉邦身邊的大臣大都反對,勸阻劉邦定都在洛陽。張良說:“洛陽雖然有他險固的一面,但地方狹小,方圓不過幾百里,土地又貧瘠,四面容易遭到敵人的攻擊,這不是可以發揮軍事優勢的地方。那關中左邊有崤山和函谷關,右邊有隴山和蜀山,中間沃野千里,南面有物產富饒的巴蜀,北面挨著盛產牛馬的匈奴大草原。我們憑藉南北西三面屏障堅守國家,只要一心對付東邊的諸侯就行了。諸侯安靜無事時,可以透過黃河和渭水把全國各地的糧食運到長安,供給京城;諸侯一旦有變,關中的人力物力可以透過黃河、渭水順流而下,足以輸送軍隊和糧食。這就是人們通常所說的‘金城千里、天府之國’,因此,劉敬的話是對的。”於是劉邦當天就啟程,把國都定在了關中。
商山四皓、固本之謀面對劉邦想廢長立幼,立戚夫人之子劉如意為太子的念頭,呂雉派人找到張良,懇請他的幫助。張良讓呂后請出商山四皓輔佐太子以固國本,最終讓劉邦放棄了廢長立幼的念頭,也保住了大漢的江山傳承有序。正如劉邦所評價:“運謀定計於帷帳之中,取得勝利於千里之外,我不如子房”。張良被司馬遷列入《史記》中的世家實至名歸,無愧“漢初三傑”、“謀聖”之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