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五嶽掩赤城
-
2 # 魂舞大漠
英國“颱風”使用的EJ200,法國“陣風”之所用M88,包括瑞典“鷹獅”所用美製F414,無一不是中推,原因在於作戰思路不同。地域與空域,作戰空間十分有限,所打造的戰鬥機自然不同,用不著大航程的重型戰鬥機,只用中型戰鬥機即可滿足作戰需求,因是發展兩型中推,目前推比接近了10一級,中型機用中推,只有瑞典用的一臺美製中推,其它兩款都是雙中推,雙中推機動性高,加速效能好,速度高,符合截擊要求,於空戰優勢明顯,但也暴露了航程短的弱點,蘇俄米格-29使用兩臺RD-33發動機,航程最短作戰半徑最小,被人譏諷為機場保衛者,歐洲雙風也有這類毛病,只有美製超蟲,使用的中推F414,油耗低,熱機功效高,適合長距離巡航,但亦苦於加速效能不好,啥飛機啥發動機,就是這麼設計的。
▲“陣風”的例子。宣稱作戰半徑1100公里,全是忽悠,你叫它滿油滿彈試一試,有600公里就阿彌託佛了。功率猛,說載彈量大,耗油也高呀,載油就載不了彈,艦載型航程更短,所以命中註定,航程不足,雙發擠佔了機體空間,就是再棒的設計也無濟於事。“陣風”有個缺點就非常致命,機頭空間太狹窄,艦載型加裝巨大的起落架,連抬頭都困難,影響到大功率雷達安裝,所以探測距離十分有限。達索的創始人講,一款飛機效能高不高,首要要看漂亮不漂亮,“陣風”倒是很漂亮,起降都費勁,因此,大約這話也是靠不住的。此外,“陣風”的前鴨翼效果也不是很好,不到位,也是有待改進的地方。好在發動機功率還差強人意,但與EJ200仍有不小距離。嚴格來說,發展之初,技術也不是全部中國產的,向美有學習借鑑。不過,倒是鋪下了賽峰集團的底子,技術上有所受制於人就是了。
▲究竟誰是中推之王?中國渦扇13“泰山”,已發展到G一級,為沈飛“鶻鷹”而打造,以及“梟龍”、“利劍”等幾種機型,使用機型多,正可發力一搏。如“鶻鷹”未來下海,“梟龍”大批出口,將比俄製RD-33使用要多得多,一再升級增推以後,推比擴大到10,並非說笑。一款發動機使用幾十年,我們的新中推,今後會有一個不錯的技術前景。會笑者每能笑到最後,不到最後一顆,整天在網上以己之短,比人之長,以為不是客觀的法子。航空發動機,我們發展得晚,還需要時間,要在我們夠努力,明此也就夠了,不必爭得一時長短。值得注意的恰恰是歐洲,因為使用廣泛,後續還會繼續發展,未來倒是與中國渦扇-13有得一拼。誰是中推王?未來說了算。
-
3 # aircraftone
為什麼選擇中推力。如果要增加大推力。那麼發動機的尺寸也要加大。設想一下,如果把俄羅斯的蘇30發動機放在瑞典的幼師戰鬥機裡。那麼瑞典的幼師戰鬥機是必外形尺寸要接近中國的21長的殲8戰鬥機的尺寸呢?假設用波音757客機當戰鬥機使用,而且民航客機速度可以達到2.52馬赫速度。而且非常有機動性。那麼它就要面臨最快的完蛋。用古老的薩姆1導彈就可以把這架757客機擊落下來。只需要彈頭爆炸的碎片足夠殺傷757。而且是100%。為什麼這樣解釋呢?因為757客機體積太大了。相反,對制空戰鬥機來說就是越小越好。即使是薩姆三型地對空導彈爆炸的碎片也很難擊中幼師戰鬥機,因為幼師,颱風和陣風戰鬥機體積都非常小接近美F16-22-35尺寸。對於掌握制空權的戰鬥機的設計規則是尺寸越小越好。而且是小馬拉大車為最佳設計發展趨勢。目前唯獨具備制空也能對地海攻擊的戰鬥機這就是美國的F16-15戰鬥機。和俄羅斯的蘇系列戰鬥機。無論如何。歐洲戰鬥機受美國戰鬥機設計思路影響力還是很深的。傻大笨粗不是歐洲戰鬥機設計師們的風格。
-
4 # 大志遠思想空間
這還用說嗎?大國用大戰鬥機,重型戰鬥機只有美國和俄羅斯,後來有中國。而中輕型的路基才是小國的標配,在中美俄面前,英法都是小國。
想想戰鬥機,美國的F15和F16哪一種戰鬥機在世界範圍內裝備的多?當然是F16。對面積不大的國家,中型戰鬥機已經足夠了,多了是浪費。
回覆列表
因為雙中推中型戰鬥機較適合歐洲中型國家的國情
三代機以上戰鬥機體型和發動機佈局級別由輕到重基本上可以這樣排列:雙小推輕型戰鬥機(4V的IDF)、單中推輕型戰鬥機(瑞典薩博JAS.39鷹獅,梟龍)、單大推中輕型戰鬥機(F-16、Phantom2000、殲-10)、雙中推中型戰鬥機(F/A-18大黃蜂、陣風、颱風、米格-29)、雙大推重型戰鬥機(F-15、蘇-27、殲-20、F-22、蘇-57)颱風戰鬥機
最頂級的雙大推重型戰鬥機,無疑處於戰鬥力食物鏈頂端位置,推力、航程、電子裝置容納空間都非常富裕,是各國手中的王牌戰機。但缺點就是一個字“貴”,研發成本太貴,相關裝置子系統多,而且都可以說是該領域功率最大,效能最先進的型號,整體研發費用太高;採購成本貴,例如上世紀80年代中後期,F-16售價不過1000萬美元不到,而F-15已經達到將近5000萬美元;使用和維護費用貴,單一個油耗率就高很多,所以即使美國也養不起全重戰配置。而雙中推中型戰鬥機,體型上戰鬥力要比雙大推重戰低一個級別,但是相比單大推的中輕型戰鬥機要寬裕的多,而且不需要研發技術難度極大的大推力航空發動機、大型機載雷達等,不僅研發難度較低,相關研發費用也可以省下不少。
對比重戰,雙中推中型戰鬥機佈局最主要問題在於發動機佔比要大,油耗率較高,內部油箱空間較為不足,航程和戰鬥半徑較為不足。例如大名鼎鼎的“機場圍牆保衛者”米格-29,內部油箱容量4365升(約3.2噸),執行制空攔截任務時作戰半徑僅為300公里。
別看陣風廣告書上寫著1100公里作戰半徑,這全靠出門必帶3個2300升大型副油箱撐著的作戰半徑,其內部油箱是4.7噸(約6480升)。還有颱風戰鬥機,內部油箱容量是5噸,雖然號稱最大作戰半徑達到1300公里,但是其手冊上寫著執行防空攔截任務時(就是除了空對空導彈外,不掛其他東西)作戰距離是490公里(265海里)。
陣風出門基本上必帶三個大號奶瓶
但是在歐洲戰場環境下,這個毛病可以忽略不計,因為歐洲戰場空間地域相當狹小,城市和機場分佈密集,雙發中型戰鬥機較短的作戰半徑有足夠的發揮空間。同時英國面積也就24萬平方公里,法國國土面積大點也就67萬平方公里,重型戰鬥機動則上千公里作戰半徑,都可以覆蓋300多萬平方公里的範圍,對於英法這些中型國家來說根本不需要。什麼?英法的非洲殖民地?打那些地方需要動用重型戰鬥機嗎?
歐洲主要城市空中距離,所以對於英法國家來說,雙中推中型戰鬥機是最適合其發揮的選擇。
而且因為重型戰鬥機過於昂貴,所以裝備重戰的國家普遍再裝備中型或輕型戰鬥機,形成高低配置,也就是說要研發兩款戰鬥機,養兩套戰機維護系統。對於現在裁軍發福利為主旋律的歐洲國家來說成本是難以忍受的,比如現在英國皇家空軍手中現役戰鬥機數量也就8箇中隊160架。分拆開養大約60架重戰100架輕戰,還不如全中戰配置,就一套維護和訓練體系,使用成本可以降低很多而且戰鬥力也差不了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