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月林6491

    謝邀!在蘇德戰爭初期,為什麼蘇軍不用壓路機戰術去抵抗德軍的閃電戰術呢?這就是蘇聯在戰略上以貌視和戰術上以重視的靈活機動戰略戰術相結合的作戰方法,最終將閃電戰術之快世界一流很難啃的硬骨頭德軍敗在壓路機戰術的蘇聯手裡。可說蘇德交戰初期開始,蘇軍面對實力強大閃電之快戰術德軍不可小瞧的優勢,並採取了《靈智的化解,持久的拖疲》戰略戰術,將戰線拉長的不可戰勝的閃電戰術德軍,導致沒有任何反手之際,在將蘇軍的壓路機戰術出手直攻德軍,使聞名於世的閃電戰術德軍遭到全線崩潰至徹底到消滅。這就是蘇德之戰,由初期到末期出現誰勝誰敗,所採用的靈活機動戰略戰術的一個明顯的展示…。

  • 2 # 無處可逃57985555

    蘇德戰爭初期,蘇軍為什麼不用壓路機戰術,還不是因為從物質條件到戰術思想上都沒有準備好。其中,戰略戰術思想的落後是關鍵。

    先從戰略戰術上說一下。二戰初期,包括蘇聯,法國,英國等國家的戰略思想還受到一戰影響,還在想著打大陣地戰,只不過在一戰的塹壕基礎上加上了地堡等,加大鋼筋水泥的使用,使防禦能力加強。蘇聯就在邊界構築了三條防線,投入了大量的資金人力。同時也做好了加大戰略縱深防禦的準備。蘇聯在戰前對軍隊將領的清洗也對戰爭有很大的影響,戰略戰術執行,軍隊有效指揮,士氣等影響很大,造成部分軍隊的混亂及大規模成建制投降。還有就是對戰爭估計不足,武器等準備也不充分,不要說鋼鐵,就是大炮,運輸等都得不到滿足,軍工生產也才剛開始加大力度生產,壓路機還沒有準備好。

  • 3 # 戰略論

    蘇軍中並沒有“壓路機戰術”這一說法,在戰爭後期蘇軍為突破德軍的防線時,一般會在主攻方向上集結強大的兵力兵器,以儘可能的對防守的德軍形成絕對的優勢,一般來說,只有3:1以上的優勢下蘇軍才會發起進攻,這個優勢隨著德軍全面轉入戰略防禦而愈加增大,到1944年以後蘇軍基本可以在突破地域上形成7~10:1的絕對優勢,所以即便是構築了縱深防禦陣地的德軍在沒有足夠戰役預備隊的支援下,也無法抵擋住優勢蘇軍的持續突擊。人們一般所說的“壓路機”就是指蘇軍的集中突破戰術,事實上集中兵力在狹窄的正面進行突破是非常常見的進攻戰術,蘇德兩軍都經常使用,只不過由於蘇軍在兵力上佔據優勢,因而能實施高密度的兵力集結,給人造成一種“泰山壓頂”或者說是“不可阻擋”的感覺。

    蘇軍直到1942年底才具備戰略反攻的能力,在主要突破地段上形成明顯的兵力優勢,尤其是在關鍵的坦克和火炮數量上,此前無數失敗的經驗表明,蘇軍要想正面突破德軍預設的防禦陣地,必須得到充分的炮火掩護,坦克也要對步兵實施直接的支援,另外還要為進攻部隊配屬強大的防空部隊,如殲擊機和防空火炮,抵抗德國空軍的轟炸。而在1941年蘇軍並不具備上述的這些條件,德軍在1941年發起的是全面進攻,而不是1942那樣的重點進攻,再加上德軍佔據了突襲的優勢,對蘇軍造成的打擊是全面而又慘重的,在短短几個月時間內就有數個方面軍級別的蘇軍戰略兵團遭到殲滅或者重創,使蘇軍在總兵力上已經少於德軍,直到秋冬季才有所改善。到1942年以後蘇軍才具備了明顯的數量優勢,總兵力維持在900萬人左右,對德軍形成了2倍的優勢,具備了集中優勢兵力反擊的可能。

    1941年的德軍實施的是全面進攻,蘇軍需要處處設防,沒法透過削弱其它戰線的兵力來在區域性方向上形成明顯的優勢,加上蘇軍在總兵力上也不具有優勢,所以根本不可能實施戰役甚至戰略級的反攻,這一時期蘇軍在主要進行防禦作戰的同時,實施了大量的戰術反擊,以遲滯德軍的推進。直到1941年冬季德軍在全面轉入防禦時,蘇軍才開始了空前規模的反攻,以莫斯科反攻為開始蔓延到整條戰線,當時蘇軍過高了估計了自己的進攻能力和低估了德軍的防禦能力,選擇了在寬大的正面上實施全面反攻,結果都沒能取得決定性的勝利,反而遭至了遠超過德軍的損失,此後蘇軍才開始注意進攻的戰術問題,應適當的縮小進攻正面以期達成集中兵力的目的。

    到了戰爭後期蘇軍在集中兵力這方面就做的非常好了,除了技巧上的優勢,從戰略上來看,德軍已經無力實施大規模的戰略進攻,只能選擇被動的防禦,戰場主動權已經轉到蘇軍手中,蘇軍因而可以自由的調配兵力在任意方向上發起進攻。蘇軍經常由築壘地域部隊來代替蘇軍野戰部隊執行必要方向上的防禦任務,從而將主要兵力集結到突破方向上,形成絕對優勢。這些築壘地域部隊兵力較少,但是裝備大量的重火力,如機槍和火炮,因而給德軍造成當面蘇軍兵力並沒有被削弱的錯覺。這也是為什麼蘇軍在總兵力只有2-3倍的優勢下,卻能在區域性主攻方向上形成10倍左右的決定優勢,使防禦的德軍感到空前的絕望,彷彿蘇軍擁有不盡的步兵和坦克,以及無數的大炮提供掩護。只有掌握戰場主動權的一方才能具備實施集中優勢兵力突擊的能力,這也是為何蘇德兩軍都不願意輕易放棄戰場主動權的原因。

  • 4 # 紅色手電筒

    壓路機想要起作用,首先是壓路機要裝配完畢,而且還要能夠發動起來才行。被稱作灰色牲口的俄軍士兵。不過俄軍的數量極其龐大。俄軍的精華哥薩克騎兵部隊

    俄國是蒸汽壓路機的這種說法來自於一戰時期,由於當時的沙俄軍隊數量具有其他國傢俱有碾壓式的優勢,原來沙俄的常備軍有136萬,而動員後可以有553萬法華人希望在對德作戰中,龐大的沙俄軍隊能夠像壓路機一樣把德國軍隊碾碎。不過,沙俄這個蒸汽壓路機雖然軍隊數量龐大,但是武器裝備不足,而且國內的軍工生產無法滿足前線的巨大需求,雖說一戰時,各個國家都沒有想到戰爭的消耗會這麼大,幾乎所有的參戰國都感到了軍火的不足,但是想沙俄這種2個人用一支步槍的軍隊,也就是沙俄軍隊了。

    而一戰時是俄國首先發動進攻,一開始憑藉數量優勢一度是把德國第8集團軍不斷擊退,不過德軍憑藉著俄軍不使用無線電密碼,後勤保障不力,進攻的俄軍兩個集團軍缺乏配合等有利條件在坦能堡是以少勝多,擊敗了俄軍的進攻。蘇軍在1941年的時候,正忙著擴軍備戰,訓練新兵,遠遠沒有做好戰爭的準備。以圖哈切夫斯基元帥被殺為起點,蘇軍的大清洗開始了。不過說起來,給和自己學術意見不一致的人扣上一個帝國主義走狗的做法正是圖哈切夫斯基首創的,這也許就是報應吧,但是圖哈切夫斯基以及一大批蘇聯軍官被冤殺還是對蘇軍造成了巨大的破壞。

    到了二戰時期,蘇軍的數量優勢還是和沙俄時期一樣龐大,但是蘇軍的戰備狀態還不如沙俄軍隊,蘇軍當時已經擴編到了500萬人上下,但是當時的蘇軍中缺乏足夠的軍官和士官,一方面是大清洗完成了大量軍官的缺額,還有就是本身就算沒有大清洗,蘇軍的軍官也不夠,所以當時蘇軍看著規模龐大,但是實際上還遠遠沒有做好戰爭準備,所以斯大林才小心翼翼的不敢招惹德國,在國內是抓緊時間擴軍備戰,但是蘇軍還遠遠沒有達到能夠和德華人打仗的程度。

    蘇聯人在擴軍備戰,德華人心知肚明,所以德華人搶先動手,在蘇軍這臺龐大的戰爭機器還沒有裝配完成的時候就動手了。德軍當時已經是一臺磨合後的戰爭機器,而蘇軍這臺戰爭機器還是零件狀態,自然是蘇軍被打的丟盔卸甲。這種措手不及的情況,蘇軍這臺壓路機了根本發動不起來,因為這臺壓路機還是一個一個的零件呢,還沒有裝配完成呢。

  • 5 # 鬼影問道化真身

    武之道的關鍵在於“御”,“御"就是持久而穩妥的防禦。“御”的作用就是在兩軍僵持的情況下,創造機會或者抓住敵方的破綻,將敵人一舉擊潰,讓敵人再無反轉的機會。

    蘇德戰爭爆發前,德軍橫掃歐洲,士氣高昂。其“閃電戰”的運用,也日趨完美。此時的德軍,實屬“銳師”。“銳師”所盼,就是立刻決戰,一鼓作氣打敗敵軍。“銳師”所憂,就是怕遇上的敵軍,有如鐵殼烏龜,長期打堅守消耗戰。

    倘若德軍以“閃電戰”入侵蘇聯時,蘇聯若集結重兵與德軍決戰,那就正中德軍下懷。德軍的勝算肯定會要高於蘇軍。

    蘇聯高層很有戰爭經驗,一開始就決定利用蘇聯巨大的戰略縱深,化解德軍的“閃電戰”。蘇軍讓德軍的補給線拉長,利用極端天氣磨掉德軍銳氣,利用城市保衛戰,拖疲德軍。

    在德軍銳氣盡失,士氣低迷,將士疲憊的情況下,蘇軍的反擊準備,已經完成了。

    蘇軍以絕對優勢的兵力,以絕對優勢的火力配備,發動了對德軍的碾壓式反擊戰,這就是所謂的“壓路機式”戰術。自此,德軍敗局已定,德國敗局已定。德華人再無反轉戰局的機會,再無反敗為勝的可能性了。

    任何戰術,都有優缺點,都應靈活運用,都要揚長避短,切不可生搬硬套。

    “閃電戰”的長處在於攻擊力強、穿透力強。“閃電戰”的缺點是,一旦面對過於強大,且防範得當的對手時,就難以取勝,而且很容易被對手反壓。

    “壓路機式”戰術,主要是利用絕對優勢的兵力與火力,對敵方進行碾壓,但前提是己方軍力要有壓倒性優勢,而且指揮要嚴密,寧可求穩不能求快。要防止大軍冒進。三國時,玄德公就是大軍冒進,疏於防範,結果被“火燒連營”。

    從以上論述中,可以看出,當年蘇軍若採用“壓路機式”戰術,去對抗德軍“銳師”的“閃電戰”。蘇軍的勝算會比德軍小得多,而且一旦蘇軍戰敗,就再還手之力了。因此蘇軍採取了保守而穩妥的做法,先用巨大的戰略縱深,化解“閃電戰”,再用堅守拖疲德軍,最後用“壓路機式”戰術,消滅德軍,進而消滅德國,不給德華人任何反轉的機會。

  • 6 # 東龍45

    蘇德戰爭初期,蘇聯也是奮勇抵抗,無奈,軍事思想落後,不如德國先進,加上戰爭初期的混亂和人員的荒亂,無法組織有效的抵抗,。有時也組織反突擊,但效果甚少,根本就擋不住德國的裝甲集團的快速突擊,兩翼包抄合圍,經常是幾十萬蘇聯軍隊被吃掉,在明斯克,在基輔,德國側後包圍了蘇軍,幾十萬人未戰就成俘虜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明朝與安南的關係變化,是如何影響到華夷秩序的盛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