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傳奇
位於法國西部布列塔尼半島的中世紀古城聖馬洛(Saint Malo)曾是歷史上著名的海盜城,也是當下頗為熱門的觀光與療養勝地。建於12世紀的花崗岩城牆綿延2000米,牆內是迷人的古城風光,牆外卻是浪濤拍岸、碧海藍天。19世紀法國文學家福樓拜曾將聖馬洛譽為“波濤上的石CROWN”,再恰如其分不過了。
想當年被巍峨城牆環繞的古城原本是一座島嶼,13世紀時透過西永地峽(Le Sillon)跟大陸連線在一起。與當下靜謐祥和的古城氛圍迥異,地理位置得天獨厚的聖馬洛數百年前卻是重要的海上軍事要塞,也是海盜與冒險家的天堂。
在15-17世紀的大航海時代,無數心懷夢想的冒險家從聖馬洛啟航,展開其征服海洋、探索世界的旅途。那個時代的海盜可不是隨便就能當的,都得“持證上崗”,拿到法國政府頒發的“私掠許可證”後才能揚帆出海,打家劫舍。也因為有了政府撐腰,當年的法國海盜做了不少大買賣。聖馬洛港口一派欣欣向榮,自別國商船劫掠而來的世界各地的戰利品堆得滿滿的,從亞洲的絲綢到非洲的奴隸都能在此買到。
其中有一位海盜脫穎而出,在1800年他甚至被授予了法國榮譽軍團勳章,他便是羅伯特·絮庫夫(Robert Surcouf)。自13歲起他便從聖馬洛開始了剽悍的海上生涯。詩人汪國真曾寫道:“看海和岀海是兩種不同的人生境界,一種是把眼睛給了海,一種是把生命給了海。”毫無疑問,羅伯特·絮庫夫正是將生命給了海的人。他在“黎明”號、“非洲信使”號和“Nautilus”號販奴船上從水手做起,一路升至上尉。他先是罔顧國民公會於1793年頒佈的反奴隸貿易禁令繼續頂風販奴,後又作為“埃米利”號、“克拉利斯”號、“信心”號等武裝私掠船船長專門襲擊商船。他的海盜生涯曾風生水起,從英國、美國、葡萄牙商船劫掠到鉅額財富。巔峰時他俘獲了東印度商船“肯特”號,並因此獲得殊榮,拿破崙稱他為“最佳海上指揮官”,法國海軍亦先後將5艘艦船以他的名字命名。他也曾遭遇海盜生涯的滑鐵盧,在英吉利海峽被英華人反擊並俘獲船隊,幾乎全軍覆沒。羅伯特·絮庫夫去世後被以軍人儀式埋葬於聖馬洛陵園,聖馬洛城堡至高處的平臺上亦佇立著他的雕塑。他的墓誌銘寫道:“一位水手完成了他的使命,在墓中沉沉睡去。海員失去了他們的父親,厄運失去了一位朋友。”海風徐徐,潮起潮落,聖馬洛記得他的傳奇。
二戰期間,聖馬洛古城的大部分地區被夷為廢墟。今日的聖馬洛除了重大紀念性建築是依照原樣重建的,其他地方均是根據17-18世紀風格而重建的。時移世易,滄海桑田,只有聖馬洛城牆上殘存的炮臺還在訴說著過往那戎馬崢嶸的歲月。古城港口熱鬧繁榮,從私家遊艇到大型郵輪均在此停泊;沙灘綿軟,人們悠悠然地散散步曬曬太陽;遠處海面上船帆點點,快艇穿梭。
15歲的維克多·雨果曾立志:“我願成為夏多布里昂或什麼都不是。”聖馬洛是浪漫主義文學奠基人夏多布里昂的故鄉,他出生於此,亦埋葬於此。他開創了“情感浪潮”的寫作手法,因其對大自然的描述與自身情感的抒發成為一代浪漫主義作家的榜樣。他著有法國浪漫主義奠基性質的小說《基督教真諦》與長篇自傳《墓畔回憶錄》等傑作,同時他還是一位優秀的政治家、外交家、法蘭西學院院士。在其去世25年前,夏多布里昂便開始為自己尋找合適的墓地,最終他選擇了聖馬洛的大貝島(Grand Bé)。一旦漲潮,通往大貝島的堤道便會被海水淹沒,只有待潮水退去,才能挽起褲腳踏水抵達小島。夏多布里昂的墓地沒有墓誌銘,只在小島上豎了塊牌子,上面寫著:“一位偉大的法國作家想在此休憩,為了只聽見海風與海浪,過路人請尊重他最後的意願。”
另一處寧靜之地是位於聖馬洛市中心的聖樊尚大教堂(Cathé drale St-Vincent),教堂始建於11世紀,完工於18世紀,19世紀時又添加了枚昂熱風格的鏤空尖形穹頂。教堂的大殿內風格各異的彩繪玻璃在Sunny的折射下將教堂裝點得五彩斑斕,有一種超現實的美感,旅人紛繁的心緒亦會隨之寧靜下來。在聖馬洛歷史博物館可窺得聖馬洛歷史一隅。博物館建於一座古老的城堡裡,厚重的石牆與幽深的石階令參觀者感覺彷彿已置身於歷史之中。館藏十分豐富,從聖馬洛當地的歷史文獻到海盜當年使用的武器應有盡有。
若是踏著古老的石板路進入城內,視線所及皆是琳琅滿目的店鋪。海洋的氣息混合著咖啡的濃郁,還有可麗餅的香甜,充斥著古城的角落。
美食是聖馬洛街道角落最吸引人的風景。在聖馬洛最不能錯過的便是美味的可麗餅。可麗餅起源於布列塔尼地區,當地海風侵襲、氣候寒冷,不適合作物生長。直至12世紀成功種植岀了蕎麥,被布列塔尼人攤成薄薄的煎餅果腹,自此才遠離了飢寒交迫的窘境。這救命的薄餅漸漸演變為當地的主食,如今更成為布列塔尼地區標誌性的傳統美食。據說,風靡全球的可麗餅就是從聖馬洛港口傳入歐洲從而走向世界的。
可麗餅有甜、鹹兩種口味。甜口的可麗餅以細緻柔軟的小麥粉為原料,再加上牛奶、雞蛋、黃油、朗姆酒等。鹹口的可麗餅選用質感粗糲的蕎麥粉為原料,攤出來的薄餅也更耐嚼頂飽。平底鍋或燒熱的鐵板上倒了調好的麵糊,均勻攤開,煎成脆而不焦的薄餅。圓圓的薄餅中央放好配料後再將邊緣折起,上桌時彷彿一隻裝滿了美味的大信封。一餐中通常先點份鹹口的,大張的薄餅配上火腿、乳酪、蘑菇等物。一邊品嚐著美味的可麗餅,一邊喝著當地特產的蘋果酒,堪稱完美的一餐。每年2月2日的聖蠟節法華人有吃可麗餅的傳統,這一天所有的法國媽媽都得露一手攤可麗餅的好手藝,攤上厚厚一摞全家分享。在聖馬洛街頭巷尾隨便走進一家可麗餅餐館都能讓人大飽口福、滿意而歸。
俗話說靠海吃海,到了聖馬洛怎麼能錯過一場海鮮盛宴呢?有了黃金品質的海水保證,聖馬洛灣所產的海鮮自然也是頂級水準。舉例來說,加拿大空運來的活龍蝦才不到10歐元一隻,而布列塔尼本地產的藍龍蝦卻要兩三倍的價格。只要產自布列塔尼,就意味著高階海鮮及品質保證。悠長的海岸線帶來豐盛的海產品,生蠔、龍蝦、螃蟹、貽貝、扇貝、海螺……應有盡有。要知道法國的布列塔尼生蠔與澳洲的塔斯馬尼亞生蠔並稱於世。每年9-12月是生蠔最肥美的時節,不少老饕千里迢迢專程到布列塔尼來享受這一頂級美味。布列塔尼生蠔鮮嫩肥美,人口爽滑,食後很久還有清新的海洋氣息在口腔迴繞。聖馬洛有專門的海鮮市場,攤子上的海鮮都是剛剛打撈上來的。人們將各色海鮮採購一二番,或擠上幾滴行檸檬汁生食,或簡單水煮後食用,或搭配一瓶蜜絲卡黛(Muscadet)白葡萄酒,不知不覺已豪邁地吃下一大盤海鮮。食材本身鮮美至極,再加調料反而畫蛇添足。
沿著滄桑古樸又恢宏壯觀的聖馬洛古城牆散步,白天登高俯瞰古城的市井繁榮,夜晚觀星河聽濤聲。聖馬洛春季如恬美清透的水彩,夏秋如絢麗濃烈的油畫,冬季如悠然淡雅的素描,魅力令人難以抵擋。
海上傳奇
位於法國西部布列塔尼半島的中世紀古城聖馬洛(Saint Malo)曾是歷史上著名的海盜城,也是當下頗為熱門的觀光與療養勝地。建於12世紀的花崗岩城牆綿延2000米,牆內是迷人的古城風光,牆外卻是浪濤拍岸、碧海藍天。19世紀法國文學家福樓拜曾將聖馬洛譽為“波濤上的石CROWN”,再恰如其分不過了。
想當年被巍峨城牆環繞的古城原本是一座島嶼,13世紀時透過西永地峽(Le Sillon)跟大陸連線在一起。與當下靜謐祥和的古城氛圍迥異,地理位置得天獨厚的聖馬洛數百年前卻是重要的海上軍事要塞,也是海盜與冒險家的天堂。
在15-17世紀的大航海時代,無數心懷夢想的冒險家從聖馬洛啟航,展開其征服海洋、探索世界的旅途。那個時代的海盜可不是隨便就能當的,都得“持證上崗”,拿到法國政府頒發的“私掠許可證”後才能揚帆出海,打家劫舍。也因為有了政府撐腰,當年的法國海盜做了不少大買賣。聖馬洛港口一派欣欣向榮,自別國商船劫掠而來的世界各地的戰利品堆得滿滿的,從亞洲的絲綢到非洲的奴隸都能在此買到。
其中有一位海盜脫穎而出,在1800年他甚至被授予了法國榮譽軍團勳章,他便是羅伯特·絮庫夫(Robert Surcouf)。自13歲起他便從聖馬洛開始了剽悍的海上生涯。詩人汪國真曾寫道:“看海和岀海是兩種不同的人生境界,一種是把眼睛給了海,一種是把生命給了海。”毫無疑問,羅伯特·絮庫夫正是將生命給了海的人。他在“黎明”號、“非洲信使”號和“Nautilus”號販奴船上從水手做起,一路升至上尉。他先是罔顧國民公會於1793年頒佈的反奴隸貿易禁令繼續頂風販奴,後又作為“埃米利”號、“克拉利斯”號、“信心”號等武裝私掠船船長專門襲擊商船。他的海盜生涯曾風生水起,從英國、美國、葡萄牙商船劫掠到鉅額財富。巔峰時他俘獲了東印度商船“肯特”號,並因此獲得殊榮,拿破崙稱他為“最佳海上指揮官”,法國海軍亦先後將5艘艦船以他的名字命名。他也曾遭遇海盜生涯的滑鐵盧,在英吉利海峽被英華人反擊並俘獲船隊,幾乎全軍覆沒。羅伯特·絮庫夫去世後被以軍人儀式埋葬於聖馬洛陵園,聖馬洛城堡至高處的平臺上亦佇立著他的雕塑。他的墓誌銘寫道:“一位水手完成了他的使命,在墓中沉沉睡去。海員失去了他們的父親,厄運失去了一位朋友。”海風徐徐,潮起潮落,聖馬洛記得他的傳奇。
二戰期間,聖馬洛古城的大部分地區被夷為廢墟。今日的聖馬洛除了重大紀念性建築是依照原樣重建的,其他地方均是根據17-18世紀風格而重建的。時移世易,滄海桑田,只有聖馬洛城牆上殘存的炮臺還在訴說著過往那戎馬崢嶸的歲月。古城港口熱鬧繁榮,從私家遊艇到大型郵輪均在此停泊;沙灘綿軟,人們悠悠然地散散步曬曬太陽;遠處海面上船帆點點,快艇穿梭。
跟隨文藝者的目光15歲的維克多·雨果曾立志:“我願成為夏多布里昂或什麼都不是。”聖馬洛是浪漫主義文學奠基人夏多布里昂的故鄉,他出生於此,亦埋葬於此。他開創了“情感浪潮”的寫作手法,因其對大自然的描述與自身情感的抒發成為一代浪漫主義作家的榜樣。他著有法國浪漫主義奠基性質的小說《基督教真諦》與長篇自傳《墓畔回憶錄》等傑作,同時他還是一位優秀的政治家、外交家、法蘭西學院院士。在其去世25年前,夏多布里昂便開始為自己尋找合適的墓地,最終他選擇了聖馬洛的大貝島(Grand Bé)。一旦漲潮,通往大貝島的堤道便會被海水淹沒,只有待潮水退去,才能挽起褲腳踏水抵達小島。夏多布里昂的墓地沒有墓誌銘,只在小島上豎了塊牌子,上面寫著:“一位偉大的法國作家想在此休憩,為了只聽見海風與海浪,過路人請尊重他最後的意願。”
另一處寧靜之地是位於聖馬洛市中心的聖樊尚大教堂(Cathé drale St-Vincent),教堂始建於11世紀,完工於18世紀,19世紀時又添加了枚昂熱風格的鏤空尖形穹頂。教堂的大殿內風格各異的彩繪玻璃在Sunny的折射下將教堂裝點得五彩斑斕,有一種超現實的美感,旅人紛繁的心緒亦會隨之寧靜下來。在聖馬洛歷史博物館可窺得聖馬洛歷史一隅。博物館建於一座古老的城堡裡,厚重的石牆與幽深的石階令參觀者感覺彷彿已置身於歷史之中。館藏十分豐富,從聖馬洛當地的歷史文獻到海盜當年使用的武器應有盡有。
街巷的味道若是踏著古老的石板路進入城內,視線所及皆是琳琅滿目的店鋪。海洋的氣息混合著咖啡的濃郁,還有可麗餅的香甜,充斥著古城的角落。
美食是聖馬洛街道角落最吸引人的風景。在聖馬洛最不能錯過的便是美味的可麗餅。可麗餅起源於布列塔尼地區,當地海風侵襲、氣候寒冷,不適合作物生長。直至12世紀成功種植岀了蕎麥,被布列塔尼人攤成薄薄的煎餅果腹,自此才遠離了飢寒交迫的窘境。這救命的薄餅漸漸演變為當地的主食,如今更成為布列塔尼地區標誌性的傳統美食。據說,風靡全球的可麗餅就是從聖馬洛港口傳入歐洲從而走向世界的。
可麗餅有甜、鹹兩種口味。甜口的可麗餅以細緻柔軟的小麥粉為原料,再加上牛奶、雞蛋、黃油、朗姆酒等。鹹口的可麗餅選用質感粗糲的蕎麥粉為原料,攤出來的薄餅也更耐嚼頂飽。平底鍋或燒熱的鐵板上倒了調好的麵糊,均勻攤開,煎成脆而不焦的薄餅。圓圓的薄餅中央放好配料後再將邊緣折起,上桌時彷彿一隻裝滿了美味的大信封。一餐中通常先點份鹹口的,大張的薄餅配上火腿、乳酪、蘑菇等物。一邊品嚐著美味的可麗餅,一邊喝著當地特產的蘋果酒,堪稱完美的一餐。每年2月2日的聖蠟節法華人有吃可麗餅的傳統,這一天所有的法國媽媽都得露一手攤可麗餅的好手藝,攤上厚厚一摞全家分享。在聖馬洛街頭巷尾隨便走進一家可麗餅餐館都能讓人大飽口福、滿意而歸。
俗話說靠海吃海,到了聖馬洛怎麼能錯過一場海鮮盛宴呢?有了黃金品質的海水保證,聖馬洛灣所產的海鮮自然也是頂級水準。舉例來說,加拿大空運來的活龍蝦才不到10歐元一隻,而布列塔尼本地產的藍龍蝦卻要兩三倍的價格。只要產自布列塔尼,就意味著高階海鮮及品質保證。悠長的海岸線帶來豐盛的海產品,生蠔、龍蝦、螃蟹、貽貝、扇貝、海螺……應有盡有。要知道法國的布列塔尼生蠔與澳洲的塔斯馬尼亞生蠔並稱於世。每年9-12月是生蠔最肥美的時節,不少老饕千里迢迢專程到布列塔尼來享受這一頂級美味。布列塔尼生蠔鮮嫩肥美,人口爽滑,食後很久還有清新的海洋氣息在口腔迴繞。聖馬洛有專門的海鮮市場,攤子上的海鮮都是剛剛打撈上來的。人們將各色海鮮採購一二番,或擠上幾滴行檸檬汁生食,或簡單水煮後食用,或搭配一瓶蜜絲卡黛(Muscadet)白葡萄酒,不知不覺已豪邁地吃下一大盤海鮮。食材本身鮮美至極,再加調料反而畫蛇添足。
沿著滄桑古樸又恢宏壯觀的聖馬洛古城牆散步,白天登高俯瞰古城的市井繁榮,夜晚觀星河聽濤聲。聖馬洛春季如恬美清透的水彩,夏秋如絢麗濃烈的油畫,冬季如悠然淡雅的素描,魅力令人難以抵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