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憤怒的尼采

    符節是古代用來發布命令的一個象徵性物體,不同的符節功能作用不一樣,且形狀不一。

    從考古來看最早的符節是戰國時期的,下面尼采來簡單介紹下,哪些領域需要用到符節,以及各種符節的功能。

    鄂君啟銅節

    這個符節是用來徵稅用的,呈竹筒狀,《史記·楚世家》記載楚懷王六年,即公元前323年,是此節鑄造的準確時間。銘文中還詳述了楚王頒發此節予鄂君啟的種種規定,如從事商業販運所允許的車船數量;指定商隊通行的水陸交通路線;裝運貨物的具體規定及徵收關稅的條文。

    銅虎節

    是最常見用來調兵遣將的,所以這個節一般只有大將軍和皇帝才有(通常是各持一半,合併一起方能發兵),如被人盜取後果不堪設想。

    史記·五帝本紀記載:天遣玄女下,受黃帝兵符,伏蚩尤。這說明兵符在五帝時期就有了,但是有證可考的還是戰國時期的銅虎節。據說第一個銅虎節是姜子牙設計的。

    春秋時期有一個關於兵符的小故事,話說那時秦國放兵圍攻趙國邯鄲城,趙國於是求助於魏王和信陵君。因為趙國平原君的夫人是信陵君的姐姐,因此魏王答應出兵。但是在快要到邯鄲的時候,突然讓軍隊安營紮寨靜觀其變,畢竟秦國不是好惹的。這是魏王的意思,但是信陵君急了呀,於是讓魏王的愛姬偷取了魏王的兵符。及時救了趙國。信陵君以國家利益為重、個人生死榮辱為輕的優良品德自古以來,飽受稱頌。

    《周禮·地官·掌節》:"掌守邦節,而辨其用,以輔王命,守邦國者用玉節,守都鄙者用角節,凡邦國之使節,山國用虎節,土國用人節,譯國用龍節,皆金也,以英蕩輔之,門關用符節,貨賄用璽節,道路用旌節,皆有期以反節,凡通達於天下者,必有節,以傳輔之,無節者,有幾則不達。"

    符節在古代不論是掌管一個城鎮還是國家,其用途在管理上發揮著不可小覷的作用。象徵身份,猶如現代的實名制,外國使臣來訪要出示使節,山國就是被山圍繞的國家,土國就是平原為主的國家,譯國指異域國都。小到看城門,收稅,運輸,想要在天下暢通無阻就要有符節來證明自己的身份合法性。因此如果不是兵荒馬亂,普通平民只能在原籍老老實實生活。

  • 2 # 阿中說文史

    符與節其實兩個概念,兩者無論象徵意義、早期功能、材質與形狀都有所區別,發展軌跡也有各自的精彩。

    下面分開闡述:

    一、符

    是為傳達命令或調兵遣將的憑證。

    一符分為兩半,有關雙方各執一半,兩者相合才能產生效用。

    符一般為動物形狀,比如大家都常說的虎符,先秦兩漢時期最為常見,多用於軍隊調遣。

    代表文物:秦國的杜虎符,青銅材質,戰國時期,有銘文40字。

    除了先秦時常見的兵符,後來還發展出使者、驛差使用的門符、傳符。

    二、節

    是古人的通行的憑證。

    一般有三種材質,玉、竹、青銅。

    玉節應該是最早出現的,在新石器時期,有權力上的禮儀與象徵意義。

    商周後,逐漸出現竹製與銅製的兩種型別,最開始的銅節,也只具備象徵意義,而竹節則具有實用性,為下層官員百姓通關憑證,尤其商人最常用到,《周禮》有:“掌國貨之節,以聯門市。” 發展到東周時期,銅節也具有了實用價值,並逐漸取代竹節。

    到了戰國時期,節的使用也越來越嚴格,與“符”類似,開始出現“合節”的辦法。

    代表文物:鄂君啟錯金銀銅節,戰國時期楚國公子啟的水陸交透過關通行證,猶如竹筒剖開的形狀,青銅製,有車節和舟節兩種,上面寫有相關貨物和結算規定。

    秦漢以後,節的功用發生巨大變化,從通行證變成了君權的象徵,使者出訪他國必持節,我們熟知的漢使蘇武持漢節牧羊就是如此,此後,節不僅是使者身份憑證,漢王朝的代表,也開始具有“氣節、忠誠”的文化意義。

    總之,古代的符與節,它們誕生各有緣由,作用也不盡相同,隨著歷史與社會的發展,其功能與外觀都在變化,最後,當人們不再需要後,徹底退出歷史的舞臺。

  • 3 # 經典守望者

    符節是特定的歷史時期所產生的特殊物件,其由來歷史悠久,最早可以追溯至西周時期,當時稱為牙璋,《周禮》中記載:“牙璋以起軍旅,以治兵守,故與戈戊之制略同。”。現在主要介紹一下漢代的符節。

    漢代的符節分為兩種,一種是官方的符節,另一種是私人的符節。官方的符節主要用於軍事徵調,身份驗證等方面。比如著名的虎符就是其中的一種,他的外形有各種各樣的形狀,不一而足,大多數為了保證中途不會損壞採用金屬質地製作。

    私人的符節,大家瞭解的較少。西漢時期存在數量眾多的關隘,人往來關隘之間就需要攜帶自己的符節,上面記載有自己的資訊和准許通關的的證明,類似於後世的通關文牒,左右相合才可以通行無阻。而且,在市民生活之中也存在大量的符節。由於當時沒有紙張,所有的合同類文書也稱為符,上面有固定的文字和圖案,通常是一支竹簡或者木牘,長六寸,書寫或者繪畫上固定的文字或圖案之後再一分兩半,兩者各執其一。等到特定時間再把兩者合二為一,就可以起到一定的作用。這就是古代的合同,當時稱為“符傳”。

  • 4 # 讀史之樂

    關於古代的符節,其實是分開的,一是符,二是節。

    符主要是用於軍隊調動的憑證,也可作為國家治安所規定的通行證件。一般說符分左右兩半,一半為君王所持,另一半發給帶兵將領,調兵時把兩符相合,以為驗證。

    最有名的當屬秦朝的虎符——杜符,符的外面都刻有文字,大意是:右半符掌握在國君手中,左半符在杜地軍事長官手中,凡要調動50人以上的帶甲兵士,杜地的左符就要與君王的右符相合,才能行動。在符的裡面有凹凸的卡齒。調動軍隊時,皇帝就派人把自己手裡的那塊虎符,拿去和掌管軍隊的統帥那塊驗證。如果嚴絲合縫,文字對得上,就可以出兵了。如果沒有虎符,或者對不上,說明有問題,那對不起,從哪裡來,就回哪裡去,軍隊是不會挪半步的。

    節與符略有不同,它是身份的證明,供使者或商人在路途中使用。使用者在沿途住宿費、伙食費一律由傳舍提供,在郵驛大道上可以暢行無阻。

    1957年在安徽壽縣曾發現“鄂君啟節”,是楚懷王發給鄂君啟的水陸通行證。上面有錯金銘文,寫著持節者所擁有車船、通行路線等內容。持此節者,在沿途各驛站,可以免費食宿。

    持有符節的使者,有通訊過程中擁有特權。如果遇到交通阻塞的情況,他可以優先透過;宣佈戒嚴時期他也可以不受限制破例放行;他還可以迅速地見到君王。但也有限制,比如規定了期限,必須在什麼時候到達何地。

    有一次,楚昭王出遊,把貞姜夫人單獨留在漸臺上,不幸江水氾濫,楚昭王派使者去迎接夫人貞姜,但是使者忘了帶昭王的符節,貞姜夫人看到使者沒有帶昭王的符節,不願意與使者一同離開那個危險的境地。貞姜夫人說:“妾為貞女之義不犯約,勇者不畏死。”後來使者返回取符,等到再回來時,漸臺崩蹋,貞姜夫人被大水沖走了。所以符節也代表著誠信和節操。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有哪些書看完讓你有一種“相看恨晚”的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