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叫我夏妃

    儒家並不是一成不變的,跟隨時代的變化,在荀子時期可能儒家更適合當時境況,而到了李斯韓非子時期法家更適合當時境況

  • 2 # 月泊雲軒1

    諸子百家是對春秋、戰國時期各種學術派別的總稱,諸子百家到達文化的巔峰時期,流傳較廣,影響比較大,最為著名的學派有三個:儒家、道家、法家。

    儒家由孔子創立,孟子有所發展,荀子是集其大成者,其思想體系和孔孟有極大不同,儒家的思想核心是“仁義禮智信”,孔孟之道認為“人性本善”,認為教化很容易就能深入人心,荀子的觀點是“人性有惡”,但不能任其惡行發展,所以要用教化來規範人們的行為,與此同時,荀子也強調了政治法治的懲罰作用,就這點而言,荀子的思想與法家是契合的,而韓非在荀子人性有惡的基礎上又向前邁了一步,認為人性本惡,沒有改造的可能性,只能防範。

    荀子的思想在儒家學派是屬於相當異類的,長期以來孔孟的思想體系被視為儒家的主流思想,而荀子的思想體系幾乎和他們建立在完全不同的理論上。主流的儒家思想主張復古,孔子終其一生都在為富興周禮而奮鬥,然而歷史潮流不可倒退,人類歷史本就是不斷由古往今遞進的過程,正所謂治世不一道,便國不法古,荀子最先意識到這點,所以他在歷史觀上提出厚今薄古的“法后王”說,認為“先王”時代久遠,不如近世的后王可靠,即“法先王”必須透過“法后王”的途徑才能實現。荀子批判以復古倒退為目的的“先王”觀,指責“俗儒”們的“略法先王而足亂世,術謬雜學,不知法后王而一制度,不知隆禮儀而殺《詩》《書》”。

    法家的代表人物是韓非子,法家思想核心是“法”,即法律、規章和刑罰,主張“依法治國”。

    道家強調的是人與自然的和諧共處,而儒家和法家重視協調的都是人與人、人與社會的關係。在協調人與人、人與社會的關係方面,儒家與法家又是完全對立的。

    法家重視法律,而反對儒家的“禮”,“禮”指周禮,就是把人區別分為許多等級,並保持低賤者對尊貴者的尊崇。法家認為維護當時貴族在經歷和政治利益方面的世襲特權的禮制是落後的,不公平的,法家要求土地私有和按功勞與才幹授予官職,儒家強調的是人與人之間要“仁”,要“禮”,既要相互仁愛,以德服人,又要尊卑有別。法家主張人與人之間不區別關係的親疏,不區分地位的尊卑,一切用法律來判斷。

    在國家治理上,荀子看中“禮”,但在治理過程中,禮的遵循不免要訴諸於一種強制性,由此,禮轉為法。荀子有“禮法之樞要”,“禮法之大分”的提法,以禮法並稱。在荀子那裡,禮是介於義與法之間的一個範疇。荀子可以說是力求在二者之間保持平衡的思想家。荀子的禮法兼施,王霸統一,是對禮法、王霸之爭的總結,開創了漢代儒法合流,禮罰兼用的先河。

    由此可見,時代不同,儒學自身的表現也會不同。且荀子處於戰國末期,大一統前夕,思想交融並歸於一的時期,其表現形態自然與孔孟有異。另韓非雖然是荀子的學生,但他的主張更多來自於老子,韓非將老子的辯證法、樸素唯物主義與法融為一體,在先秦諸子中獨樹一幟。

    這樣看來,韓非雖師承儒家荀子卻能創立法家並無不通之處。

  • 3 # 晨風影片

    雖然兩人都出身與儒家,但在思想上都是堅持用法治國,他們都認識到了法律才是治理國家的關鍵。而儒學思修則是輔助法律的作用。

  • 4 # 有點慢10

    荀子是典型的老學究,說話羅裡吧嗦,翻來覆去,車軲轆轉,可知他的學生多麼煩他。煩到極端,一定反其道而行,變其道而行,韓非就是主張嚴規範以殘民的極端。李斯則是立規範以限民的典範。

  • 5 # 大師神馬是大師

    這需要仔細分析

    1.荀子本身就是隆儒重法

    2.韓非就是三晉之人,法家是他們的老祖宗他們集合了商鞅,申不害,慎到等人的理論

    3.李斯當初學習的初衷就是要成為人上人,看見小老鼠偷東西都能聯想到自己就是這樣,可見如此

    4.世事使然,統一務實的法家是時代的需求。

    最後我彷彿看到法家務實而又悲慘的面容,法家雖然理論自私,但是如果沒有更深的擔當是挑不起時代的大梁的。

  • 6 # 漩渦鳴人yy

    師傅領進門,修行在個人,這句話讀起來很容易,但做起來特別的難,為什麼有些人對於老師的話看的太重了,當然也是跟現在的整個一個教育的理念有關,也就是什麼事情我都得去請教老師,無論我是處於一種什麼樣的狀態,比如說我一開始剛學習的時候請教老師,那是正常老師比你懂得多,老是在引導你,老師在教到你家到你很正常,等到你畢業了以後呢,你還什麼事情都去請教老師,這怎麼可能?

    荀子和孔子最大的不同,總結起來兩句話人性本善,人性本惡,孔子認為人性本善,人是善良的,只要稍加引導,他就會去做善良的事情,尋子不怎麼認為荀子認為人性本惡,它本身是邪惡的,我只有透過不斷地教導她,才會積極向上,他才會去學習,做一些善良的事情。所以荀子更加註重的是教化,而孔子更加註重的是引導,這麼說大家沒有概念,說的更加直白一點兒。荀子在教你的時候,無論你是善良的還是邪惡的,他一概都會教你,不管你信的是哪個學說,我就是要教導你,走我所說的那條道,至於說你走不走全在你,因為我知道你本身就存在著那股邪念,而孔子呢,你只要表現出一點兒邪念,孔子就認為你這個人,孺子不可教也。

    很顯然,荀子更加尊重人的本性,荀子本身也是一個比較喜歡法家的人,他的教導學生的時候肯定很多時候都是拿法家的事情,或者是諸子百家的事情作為論證或者是引例,這種例子擺在這裡,我給你們進行論證。至於說你們從這個例子裡面提取出來究竟是什麼事情,我不管。博古論今,最重要的事就是根據今天所發生之事進行亂講,否則你光會講那些盛行大論,誰不會背書?你要真的只是按照誰會背書誰就能治理國家的話,那那些書呆子早就讓中國強大了!

    通古今之變,成就一家之言,這是史學大家司馬遷所留下來的人生感悟。

    當然,韓非和李斯這兩個人本身也不是什麼好學生,一個是氏族大家南韓的公子立志要為南韓富強而求學,一個呢,天生就喜歡往上面爬,這個人沒有權利,心裡面就感覺空嘮嘮的,但是正是因為荀子並沒有抹殺人的性格,而選擇教導了這兩個學生,也讓荀子在某些方面比孔子的能力更加突出。

  • 7 # 文開石

    《秦時明月》這個設定是符合歷史的。

    荀子是儒家人物,但是一個另類儒家人物,他直接否定孔子的人性本善,而提出的性本惡。強調後天環境和教育對人的影響。因此歷朝歷代歷代儒家都不認同荀子,直到清朝才開始“平反”。

    而人性本惡,需要用制度、法規來限制惡,正是法學的初衷和精華所在。

    韓非和李斯兩位法家,尤其是韓非,正是法家觀念集大成者。他通過歷代法家先賢的思想,加上老師荀子的影響,最終給中國第一個統一專制的中央集權制國家的誕生提供了理論依據。並給歷朝歷代的統治階級提供了真正的能治國的手段,而不是孔子空談的本善,尊古。

    以法家為骨維護政權,道家為血肉充盈思想,儒家為表教化民眾。才是中國延續幾千年的根本所在。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路虎選極光好,還是星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