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12345670wys888

    立論依據

      1. 南北朝時期

      梁·陶弘景《本草經集註》是在《神農本草經》365種藥的基礎上,添入《名醫別錄》365種藥集註而成。其對芍藥的產地及形態等有所記載:“生中嶽川穀及丘陵。二月、八月採根,曝幹。今出白山、蔣山、茅山最好,白而長大,餘處亦有而多赤,赤者小利。世方以止痛”[4]。其中中嶽即河南嵩山,白山即今江蘇南京市東,蔣山即今南京鐘山[5],茅山即今南京句容縣茅山。以上所述芍藥的分佈區與現在亳芍、杭芍的產地相近,而與赤芍的產地相距較遠。黃璐琦[6]等根據芍藥的區域分佈特性發現,赤、白芍的區域分佈變化“大致隨緯度方向產生有規律的南北變化,即使在同一緯度如四川等地同時有赤、白芍分佈,赤芍也是分佈在2000m以上高海拔地區,與分佈於5 00m以下海拔高度的白芍有著明顯的區別。”即赤芍一般分佈在中國西北部海拔較高的地方,白芍則分佈在中國東中部海拔較低的地方。而《本草經集註》中所記載的地點很明顯屬於白芍的自然分佈區。另外,從“白而長大”等體狀描述也可以看出,此處芍藥指的即是白芍。從“赤者小利”可知赤芍當時也已被人注意到了,但附於白芍中,可知“赤芍”作為藥用還不普遍。

      2. 唐朝

      至唐代,醫家對赤、白芍的功效有了更深的認識,孫思邈在《千金要方·論和合第七》中記有“凡茯苓、芍藥,補藥須白者,瀉藥須赤者”。在《千金要方》與《千金翼方》兩書中,註明用“白芍”者,有5首方,而有3首方註明用“赤芍”,其餘方中均以“芍藥”名之。稍晚於孫氏的王燾,在其《外臺秘要》中註明用“白芍”者有3首方,其中正有仲景的“真武湯”[7],而註明“赤芍”者有2首,餘用到芍藥者,仍以“芍藥”名之。這可能是赤芍當時在臨床應用中漸多,作者為強調該藥以示區別,故寫明。

      3. 宋朝

      至宋代,醫家對赤、白芍的功效的不同有了普遍與深入的認識,在臨床用藥注意區分二者。如劉翰《開寶本草》明確指出 :“芍藥有赤白兩種,其花亦有赤白二色,赤者利小便下氣,白者止痛散血。”[8]另外,據《太平聖惠方》中引用安期生服芍藥法:“芍藥有二種,一者金芍藥,二者木芍藥,救病金芍藥,色白多脂肉,木芍藥色紫瘦多脈。”[9]安期生為秦漢時期人,《本草圖經》也有相同的引用。且晉·崔豹《古今注》也記載:“芍藥有二種:有草芍藥、木芍藥。”[10]其中金芍藥和草芍藥即今之白芍,而木芍藥即今之赤芍。從上可知,秦漢間民間對赤、白芍早已有區分,只是治病一般用白芍。後來醫藥發展,人們逐漸認識到赤芍臨床功效,到唐宋時期赤芍也漸被用於臨床,這就導致後世醫家對《傷寒論》中的芍藥產生疑惑。宋·許叔微也發現過該問題,並從功效的角度作過探討:“仲景桂枝東加減法,凡十有九證,但云芍藥,聖惠方皆用赤芍藥,孫尚方皆用白芍藥,……然赤白補瀉,極有利害,常見仲景桂枝第四十七證雲,病發熱,汗出,此為榮弱衛強,故使汗出,欲救邪風,宜桂枝湯,蓋風傷衛而邪乘之,則衛強,榮雖不受邪終非適平也,故衛強則榮弱,仲景以桂枝發其邪,以芍藥助其弱,故知用白芍藥也。榮既弱而不受病,乃以赤芍藥瀉之,決非仲景意,至於小建中,為尺遲血弱而設也,舉此皆用白芍藥。而仲景亦止稱芍藥。可以類推矣。”[11]許氏根據赤、白芍功效的區別,從方證相應的角度對芍藥的應用作了詳盡的探討,很明顯,仲景方中芍藥為白芍藥無疑。

      反駁依據

      認為《傷寒論》中所用為“赤芍”者,所持論據主要有三點:

      1. 從《神農本草經》中芍藥的功效論

      《本經》中記載芍藥的功效為“主邪氣腹痛,除血痺,破堅積,寒熱疝瘕,止痛,利小便,益氣”。據此認為所指芍藥應為赤芍,其實白芍也能“除血痺,破堅積,利小便”,《本草備要》[12]引虞天民曰:“白芍不惟治血虛,大能行氣……蓋腹痛因營氣不從,逆於肉裡,白芍能行營氣……”李東垣也認為“芍藥能益陰滋溼而停津液,故小便自行,非因通利也”[13]。芍藥味酸正斂肝緩急止腹痛,清代醫家繆希雍認為:“芍藥專入脾經血分,能瀉肝家火邪,故其所主收而補,制肝補脾,陡健脾經。脾主中焦,以其正補脾經,故能緩中。土虛則水氾濫,脾實則水氣自去,故去水氣。土堅則水清,故利膀胱大小腸。中焦不治,則惡氣乘虛而客之為腹痛;補脾則中自和而邪不能留,腹痛自止矣。”[14]可見,《本經》所載正為白芍功效,後人為了區別赤、白芍功效,所以強調“赤瀉白補”,但“白補”是指“制肝補脾”,並不表明不能“除血痺,破堅積,利小便”。陶弘景《本草經集註》上有“白而長大,餘處亦有而多赤”數語,很明顯是指白芍,而在其功效主治中,毫不含糊地寫明:“主治邪氣腹痛,除血痺,破堅積,寒熱,疝瘕,止痛,利小便,益氣。通順血脈,緩中,散惡血,逐賊血,去水氣,利膀胱大小腸,消癰腫,時行寒熱,中惡,腹痛,腰痛。”補與瀉本來就是一個辯證的概念,“祛邪”即可“扶正”,“扶正”也能“祛邪”。

      2. 從《傷寒雜病論》中芍藥的用法論

      現在白芍炮製需去皮,而仲景在《傷寒論》中並未註明“去皮”,所以認為仲景所用應為赤芍。豈不知在唐以前芍藥藥用並非如現在這般去皮。《名醫別錄》對芍藥的採收加工僅為“採根,暴幹”。漢·《玉函經》中芍藥有“去皮”之說,不過去皮的原意是潔淨藥材,而非區分赤、白芍。[15]另外,從《雷公炮炙論》記載芍藥的加工方法裡也可看出,“凡採得後,於日中曬乾,以竹刀刮上粗皮並頭土,銼之,將蜜水拌蒸,從巳至未,曬乾用之”。 [16]這裡用“竹刀颳去粗皮並頭土”指的是用“竹刀”之鈍器,去除芍藥根部的浮皮與雜土,僅是清潔藥材,並非現在白芍去皮加工,否則不會是在“日中曬乾”後才作處理,因為芍藥在曬乾後是不易“去皮”的。現在白芍的加工是“煮後,去皮,再曬乾”[17]。另外,澤瀉作為飲片應用時,也是需要去皮的,而《傷寒論》運用澤瀉時,也沒在用法上註明“去皮”,所以,不能根據仲景當時沒有在芍藥後附加“去皮”兩字,而認為當時所用為赤芍。

      3.從《傷寒雜病論》中芍藥的功效論

      有學者認為“桂枝湯”用“白芍益陰斂營,不合經義”[3],殊不知桂枝湯證,營弱衛強,此處正以桂枝發其邪氣,白芍斂其營陰,如上文許叔微所論。並且成無己《傷寒明理論》解桂枝湯“發散風邪,必以辛為主,故桂枝所以為君也。芍藥味苦酸微寒,甘草味甘平,二物用以為臣佐者。內經所謂風淫所勝,平以辛,佐以苦,以甘緩之,以酸收之,是以芍藥為臣”[18],此處舍白芍其誰?周巖《本草思辨錄》曰:“桂枝湯因衛氣外洩不與營合,故於桂甘溫經驅風之中,用芍藥攝衛氣就營氣,營氣本未嘗結,何待於破,此斂之義也。”[19]觀近代張錫純、曹穎甫等善用經方者醫案,用桂枝湯時莫不以白芍治病,功效顯著。至於小建中湯,芍藥甘草湯等治虛,用白芍正宜,無須多辨。

      綜上所述,漢時藥用芍藥一般是“白芍”,仲景方中所用“芍藥”,當為“白芍”。赤芍則可能是唐宋以來,漸漸被應用於臨床,至宋朝時,應用漸廣,《開寶本草》才正式將其作為中藥收載。

    (摘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韋德16個賽季賺到1.97億美元,波什13個賽季薪水為2.42億。為何韋德比波什少了這麼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