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釀松山閣舊主
-
2 # 一夫82
宋朝野史中傳說的"斧光燭影",是宋朝第二代皇帝宋太宗趙光義"弒兄奪位"的故事,已成千古之迷。
這件事發生在公元976年10月19日晚。當天天降大雪,昏暗不明。據史記載,十月的開封降雪,實屬罕見。當晚皇宮的萬歲殿裡燈火通明,宋太祖趙匡胤急召弟弟趙光義進宮,似乎有什麼急事謀劃。趙光義進殿後,在明亮的燭光映照之下,從窗幕外面可以看到,剛開始兄弟二人舉杯對飲,不久便聽見爭吵之聲,據說還有人模糊地看見玉斧晃動的影子。大約四鼓時分,趙光義從宮殿中出來,次日零辰時傳出宋太祖突然暴斃的訊息。而太祖暴斃不久,趙光義就不顧群臣的非議強行登上皇位。於是引起朝臣們的種種猜測。
朝臣們的猜測和宮中的沸沸傳言,對剛剛登位的趙光義,構成了極大的威脅。就在這個時候,前朝老臣趙普拿來了杜太后的遺旨"金匱之盟"書,穩住了趙光義的皇位。
據《宋史.杜太后傳》記載,杜太后深知兒子趙匡胤的皇位是從後周恭帝小兒手中,透過陳橋兵變而皇袍加身得來的。因此,她很擔心其他人也會仿效,就決定讓趙匡胤傳位她的二兒子趙光義,再傳三兒子趙光美,待江山穩固之後的第四代,再傳趙匡胤的大兒子趙德昭或二兒子趙德芳。杜太后在她臨終前當著趙匡胤的面留下了"金匱之盟"的遺書,由宰相趙普儲存。
趙光義之所以先是"助兄上位",後來又"弒兄奪位",都因為趙匡胤"杯酒釋兵權",藉以消弭掌握兵權的功臣將帥的後患權術,引起了趙光義的恐懼。由此,兄弟二人的矛盾日深,互相猜忌防範。
這其中,還有另一個女人的出現,更加劇了兩人的仇恨。這個女人就是有名的花蕊夫人,她是後蜀皇帝孟昶的寵妃。花蕊夫人不僅貌美如花,還很有才情。對於這個集萬千寵愛於一身的美人,兄弟二人都視如寶貝,只可惜美人無緣分身,從孟昶手中俘虜過來後,由趙匡胤佔有。在一次兄弟二人野外狩獵後的酒宴上,酒醉之後的趙光義妒火中燒,一箭穿心射殺了花蕊夫人。於是,兄弟之間的謀位之仇加上奪情之恨已經到了水火不容的地步。
趙光義已等待不及,收買了趙匡胤身邊的太監王繼恩後,透過王繼恩隨時輸送的情報,利用風雪交加的夜晚,演出了那一幕"斧光燭影"。
這個傳說的故事,是真是假至今沒有結論。宋朝神宗年代的司馬光的《涑水紀聞》,基本持反面觀點。司馬光認為,無論從時間上還是當時的宮廷情況來看,趙光義都無從下手。只不過後人的段子手不斷演繹這一幕,紜紜眾生也不斷在酒後茶餘,剎有其事的議論這件事。信也罷,不信也罷。只有趙光義本人和天知道。
-
3 # 歷史課課代表
發生於宋朝初年的這件千古疑案“燭影斧聲”實際上已經是死無對證了。宋太祖死後,北宋繼位的歷代皇帝都屬太宗一脈,自然對於此件事情,他們都是諱莫如深的。但是我們可以根據當時事情發生後的各方反映來推測到底發生了什麼。
一、宋太祖皇后宋氏反應:根據一些史料的記載,我們可以得出一個結論,那就是宋太祖死時,宋皇后是在其身旁的,而趙光義卻不在宋太祖身邊。這樣說來,趙匡胤駕崩後,宋皇后立即讓宦官王繼恩出宮速召秦王趙德芳入宮,然而王繼恩卻出賣了宋皇后,他出宮後沒有去秦王府而是直接去了趙光義所在的開封府,趙光義因此得知了宋太祖駕崩的訊息,並隨王繼恩入宮。宋皇后本以為入宮的是秦王,見到是晉王趙光義進宮,不禁大驚失色,但又無可奈何,宋皇后見大勢已去,只能向趙光義下跪,並說“她今後的生死安危和富貴都要靠著管家了。”此時宋皇后已經用“官家”一詞稱呼趙光義了。我們可以得知宋皇后是眼見大勢已去後才被迫承認趙光義的皇帝之位的,那麼,這就與所謂的金匱之盟衝突了,若是宋太祖生前即決定將皇位傳給趙光義,那麼宋皇后怎敢在宋太祖死後做出與太祖生前意向想違的事,她何不做個順水人情,直接宣晉王趙光義入宮。如果金匱之盟真的存在,那麼作為宋太祖最親近的枕邊人,宋皇后為何全然不知。唯一的解釋就是根本不存在所謂的金匱之盟。而宋太祖駕崩前一夜,就是與晉王趙光義在一起喝酒,二人開懷暢飲至深夜,趙光義在深夜後出宮,而第二天就傳出了宋太祖駕崩的訊息,後來就發生了我上文描述的事情,也就是說,如果趙光義在當夜喝酒時就將太祖殺害,那麼他又如何敢於離開皇宮?他不怕在自己離開後真相大白於天下麼。顯然不是,因此我們可以確定,宋太祖很有可能是因為深夜酗酒而死於某種突發疾病。
二、宋太宗趙光義的反應:宋太宗在即位後,為了平息自己得位不正的傳言,丟擲了所謂的金匱之盟,這顯然是欲蓋彌彰,越描越黑,其實,趙光義想要掩飾的並不是所謂的燭影斧聲,而是他自己自編自導的所謂金匱之盟。因為金匱之盟存在諸多漏洞和疑點,所以,才會有了燭影斧聲的傳言,而燭影斧聲似乎就是金匱之盟的的一種合理解釋。至此,宋朝皇位正式由宋太祖一脈傳到宋太宗一脈,而後的宋朝皇帝因為都是宋太宗的後人,所以自然沒有人願意為此事做出解釋或給出真相。
三、宋高宗趙構的反應:皇位就這樣在太宗一脈傳了一百多年,直到靖康之變的發生,經此一役,宋太宗一脈的傳人只剩下康王趙構一個漏網之魚了,後來由於趙構登基後自己唯一的兒子死於兵禍,而自己因兵變驚嚇喪失了生育能力,宋太宗一脈因此到了絕嗣的地步,更為神奇的是,宋高宗趙構聽出使金國的宋朝使臣說金太宗的長相和宋太祖一模一樣,說是太祖要回來奪回皇位了。於是宋高宗將皇位傳給了宋太祖一脈的後人,從此,宋朝皇位直到南宋滅亡,都一直在宋太祖一脈之中。宋高宗之舉動雖然有因為絕嗣的無奈,似乎更有祖上得位不正的嫌疑。
回覆列表
燭影斧聲,這個歷史故事在北宋一朝一直是諱莫如深的,再加上南宋建立後高宗無後,帝位又回到太祖一系,高度巧合性使之在民間廣為流傳。
首先來看燭影斧聲是怎麼回事,宋開寶九年(公元976年)十月壬午夜,太祖趙匡胤大病,召晉王趙光義議事(另有記載說,是召太祖第四子趙德芳進宮商議後事,被晉王知曉後未召進宮),左右不得聞。席間有人遙見得燭光下光義時而離席,有遜避之狀,又聽見太祖引柱斧戳地,並大聲說:“好為之”(另有記載說“好做,好做”)。後晉王光義繼位,史稱太宗。
太祖薨而太宗繼位,兄終弟及,尤其是在太祖有成年兒子的情況下,這就顯得極其不尋常,但深思之下,這也是必然。
1.宋太祖沒想到自己突然就掛了,才五十歲,對於後事根本沒有安排,正當是年富力強,覺得自己還年輕,還準備北伐收回燕雲十六州,所以儲位不定,因此按照兄終弟及的原則,趙老二也是有機會的。
2.趙老二並不是尋常安分人,他有野心,並且也知道自己哥哥的皇位怎麼來的,既然老哥可以黃袍加身,那憑什麼他立下了那麼多汗馬功勞,皇位就不能坐一坐,並且他一直在哥哥眼皮底下積蓄力量,一直尾大不掉,早就沒那麼安守臣弟本分了。
3.本來老趙家得國不正,靠著欺負孤兒寡母上的位,因此急需一個有為之君來鞏固統治,趙大的幾個兒子能力略顯不足,只看著父輩拼殺,趙二可是跟著趙大一路殺過來的,因此杜太后的金匱之盟雖然有些洗白的意思,但對於老趙家的長治久安來說,趙二的上位至關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