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一貳一橙
-
2 # 青林知青
虞兮奈何,姬兮安在
我可能真是落伍了,昨天寫韓信整理資料時,說有電視劇把韓信同虞姬說成是一對相親相愛的戀人,更有甚者,有電影說虞姬看見秦王子嬰,一見鍾情,這項羽怕虞姬紅杏出牆,於是殺了這子嬰以絕後患。
我真是驚呆了,在寫趙雲一文時,曾見網上有人問趙雲同貂蟬是不是兩口子,那畢竟是一些知識貧乏且想象豐富的潮人才能提出的,便也一笑了之。但如果是將這虞姬韓信,虞姬子嬰地編成電視劇來吸睛,這個我真是憤怒了,歷史真是可以任你們這樣想象和踐踏,可以胡編亂造,肆意妄為的嗎?你們不弄點這奇葩愛情就沒人看嗎?墮落到這種地步真就沒人管嗎?不要以為這只是娛樂,無傷大雅,可正是這大有氾濫之勢的下三爛影視劇,把我們後人對歷史的瞭解填充得是亂七八糟,這對他們的情操培養有益處嗎?腦洞大開,歎為觀止,此風不可長!
正史中的虞姬記載見於司馬遷的《史記》,僅五個字:“有美人名虞”。其它都是傳說和想象,這“虞”字是名是姓都弄不清楚,“姬”為後人所加,看來是把這“虞”作為姓來處理了,其生卒年、出生地,結局等一概不知,那被世人所悲情不堪的《霸王別姬》,也是根據項羽的《垓下歌》推斷而來。
我估計當時連司馬遷也弄不清楚這美人是何來歷了,僅用這五個字一帶而過,雖然他老人家說“虞”為名,但其實應該說這是個地名,也有人說“虞”是美人的姓,《辭源》既採用此說;而這“姬”字只是古代婦女的美稱,所以,這虞姬二字從字面看,只能理解為這是虞地的一個美女,如同秦始皇老媽趙姬之名一樣,僅指是一趙姓或趙地的女子而已。
寫到這兒突然發現,如果僅憑正史好像難以為繼,寫不下去了,其實想想,那被華人稱頌的四大美人,除那玉環姐姐外,哪個不是虛構,或是如王昭君正史也就幾句話的事,所以,還是硬著頭皮寫吧。
虞姬的出名同《垓下歌》是緊密相連,“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這首項羽唯一的詩概括了項羽平生的業績和豪氣,表達了他對美人和名駒的憐惜,抒發了他在漢軍的重重包圍之中那種充滿怨憤和無可奈何的心情。
正是因為這首詩,引發了霸王別姬一說,臆想這美人是在楚營內自刎,更有那相傳是虞姬所作的《和垓下歌》,為虞姬披上了一身神秘的色彩,全詩為:“漢兵已略地,四方楚歌聲。大王義氣盡,賤妾何聊生”。
這首詩一看便是後人託作,正史當然是木有滴,他最初是出現在唐人張守節的《史記正義》中,但它卻是從漢初陸賈所撰的《楚漢春秋》中引之。但《楚漢春秋》已軼,所以,其真實性無從考證。再有,五言詩一般認為是在西漢時才起源,東漢才趨於成熟,所以,定是偽作無疑。
後世有評論家說虞姬的這首五言古風,是由民歌轉向文人五方詩的發軔之作,因此,這虞姬是詩人。這不僅牽強,而且還無知,且不說這虞姬僅有這一首不知誰人的託作,即使真有其人,一首詩也不足為憑,怎麼一下就上升到一類詩的鼻祖之地位上去了,這不說是強詞奪理,也是標新立異的故弄玄虛來吸人眼球了。
虞姬因項羽而有名,項羽因專情虞姬而被多少女子所傾羨,他是個能依靠一輩子的男人。但是我覺得從項羽的《垓下歌》是否還可以讀出其它資訊,也就是說,也許虞姬並不想死,她的是項羽逼的。
按當時的情況,項羽突圍當不是問題,但這虞姬肯定是跑不脫的,如《三國演義》中那神勇的呂布,把貂蟬捆背在背後,再怎麼也突不出去一樣,虞姬如果不想死必然被俘,而且肯定會落到那潑皮劉邦手中,那劉潑皮本來就如曹操一樣好這口,見了這對手項羽這國色的美嬌娘,結局可想而知。
如陸秀夫先殺盡妻妾再蹈海不同,面對這心愛的美人兒,項羽是斷然不能舉劍相向的,那怎麼辦呢?,於是,“虞兮虞兮奈若何!”。意思是說,虞姬虞姬,事到如此,是我來解決你,還是你自己解決?這潛臺詞對冰雪聰明的虞姬來說,怎麼會聽不懂這弦外之音,於是便引劍向頸,先行一步去了。故清人有詩讚雲:“君王意氣盡江東,賤妾何堪入漢宮,碧血化為江邊草,花開更比杜鵑紅”。
虞姬死後,溢美之詞洶洶,有說她是千古第一貞潔女詩人,還有拿她同八千投降的楚軍相比,如清詩人何浦有《虞美人》一詩云:“遺恨江東應未消,芳魂零亂任風飄。八千子弟同歸漢,不負軍恩是楚腰”,這楚腰當指虞姬。
不過我覺得這兩項都有些過了,一是稱她為詩人乃子虛之事;二是我從沒聽說過有八千楚軍投降。
虞姬的美麗當是無疑的。相傳是容顏傾城,才藝並重,舞姿美豔,我是不知道緣自何處,但我相信是真的。另據《情史·情貞類》記載:虞姬和歌之後“姬遂自刎。姬葬處,生草能舞,人呼為虞美人草”,好動聽的名字!
她的美麗肯定不在那四大美人之下,之所以未列其中,我覺得那以上四個美人兒所為,都同天下興亡有密切的關係,而這虞姬再怎麼說,也只是一個陪伴在霸王左右的美人而已。她的美麗,早已淹沒在歷史帷幕的深處,在梅蘭芳等大師的演繹下,這《霸王別姬》把這幽恨張揚到了極致,再由陳凱歌,張國榮等現代人的努力,更使得虞姬的形象深入人心。
有位詩人說過:“集莎士比亞所有悲劇的總和,也趕不上中國的一部《霸王別姬》”,餘深然之。
回覆列表
公元前203年,劉邦數十萬大軍圍霸王項羽於垓下。在四面楚歌之際,項羽的知己虞姬,與項羽做最後訣別。
項羽以《垓下歌》述說心中苦惱,虞姬以《和垓下歌》迴應項羽。
霸王別姬後,虞姬自刎,項羽率八百騎兵突圍項羽的《垓下歌》:“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姬虞姬奈若何?”,這是在說自己已經窮途末路,最放心不下的就是寶馬烏騅和愛人虞姬,烏騅馬畢竟是畜生,放走就行了無所謂。可虞姬你是人啊!我該拿你怎麼辦?
言下之意就是虞姬要是被捉,難免會在漢營中受辱,帶著走也不行、不帶著走也不行,項羽是左右為難啊!
而這時的虞姬也作了《和垓下歌》:“漢軍已略地,四方楚歌聲。大王意氣盡,賤妾何聊生”。意思就是項羽即使死,虞姬也會追隨地下,絕不讓霸王為難。唱完《和垓下歌》,虞姬又為霸王跳了一支舞,之後趁項羽不備,拔劍自刎,當場死於項羽面前。之後項羽帶著八百人突圍,一路且戰且走,到烏江時身邊僅剩二十八人了。可即使這樣,項羽依舊力戰不止,殺敵甚眾,直到二十八人全部戰死,項羽自己也無力再打下去了。這時,漢軍中突然傳來一句:得項羽首級者,封萬戶侯。
項羽苦笑,並在漢軍中看到自己的老鄉呂馬童,並決定把自己最後的恩惠賜予老鄉呂馬童,於是項羽自刎,呂馬童等五人一同衝上前去,分割了項羽的屍體。一代霸王身首異處,屍骨不全。
而從項羽的慘狀和呂馬童等人最後都被封侯的情況來看,可見在劉邦軍中確實下過“得項羽軀者有功”之類的政令。而作為項羽最受寵的虞姬,或許她的屍體也是被漢軍所分,作為領賞的“軍功章”了。
不過劉邦最後在項羽自刎處,將兩人安葬了在了一起,霸王項羽和美人虞姬,兩人生則同衾,死則同穴,也算是有個美麗的結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