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趙福

    【文學是一種藝術的展示,文學創作需要更加用力】

    咱們搞文學創作或是寫長中短篇小說的,其語言藝術又不同於音樂、繪畫、建築和雕塑等藝術,文學創作是用語言藝術渲染的,並用聲情並茂或柔情或用力的語言其表達方式,來書寫出作者的情懷與動力。

    文學作品就是用語言所組成的一種語言藝術,著名文學學者薩丕爾說道:“語言是一件看不見的外衣,被掛在我們的精神上,預先決定了精神與力量的一切符號表達的形式。當這種表達非常有意思的時候,我們就管它叫文學。”另一位著名文學家卡西爾在談到文學創作時講道:“詩人不可能創造一種全新的語言。他必須遵守語言的基本法則。然後,詩人不僅使用權語言賦予新的語言+力量的特色,而且還注入新的生命。”

  • 2 # 紅塵彌勒

    閣下這裡提及的在中短篇小說語言上使勁用力的說法,確實存在於某些作者的潛意識裡,甚至成為了其文學創作的金科玉律,一直將其奉為畢生遵循的寶典圭臬,至高至上的不二法門。

    但這裡的所謂用力,我的理解其實是在文字之外下功夫,而不是追求文字的晦澀難懂,詰屈聱牙,搞得不文不白半文半白像個半生不熟的雞肋,吃也不是,扔也可惜,實在有礙觀瞻。也就是說,小說創作的文字字面意義和畫外寓意一直是一個成熟的作者努力追求的最佳境界。尤其是短篇小說,其文字的畫外音已然完全脫離了文字的核定內容和寓意限囿,也需要讀者在閱讀之外自己架構起一個充滿豐富想象力的第三度空間,一如老話兒講的:功夫在詩外。

    這也僅是我個人的一點見解,也是多年的寫作實踐給我個人的提示和警醒。

    但一篇小說如何在篇什之外用力使勁,不同的寫作階段有不同的見解,也因人而異,不會千篇一律約定俗成。

    就拿我個人來說,也曾經拼盡全力的要寫出一篇驚世駭俗的所謂大作,就格外的在篇什之外加了若許有份量有容量的東西,使自我感到這是不辱使命,必將得到全面的擊節回饋。可情況恰好相反,那些額外用力的所謂上心文字,被編輯老師嚴肅而真摯地告知:您的文字容量太大,已然超越了一部小說應該承受的範疇,固然您的使命感令人起敬,但文字藝術還是離不開小說本體的呈述。

    反而倒是那些自以為無心插柳的篇章,得到了編輯老師的認可和提倡,甚至還獲得了某某獎項,這讓我一愣一愣的感到百思不得其解,不明白究竟發生了什麼,究竟是我的小說文字出了問題還是編輯老師的審美出現了問題,總之是自以為用力使勁的一無所獲,倒是自以為涼涼的閒篇獲得了嘉許獎項。

    就像某位國內文學大咖的作品,此位前輩也是和我一樣有過困惑,他雖然貴為一省的作協主席,還是作協全委會的副主席,但他前期的作品也呈現了類似的容量,自感責任重大使命在肩,自然就將文字續滿填足,反倒被編審大肆裁奪刪改——他是名家,編輯老師也不敢造次得罪,那就只好讓文字受罪,刪繁就簡立地成佛。他在後來和我們講起這些的時候一臉的感慨,也直言所謂的用力也好,使勁也罷,都是一種費力不討好的白白支出過程,反過來戕害了文字文意。

    歸結到這裡,可以說得明白一些:小說創作其實更講求文字天成,自然而然,沒有著意,不被硬傷,那種潛移默化的水到渠成,才是一篇上佳文字的展示途徑,也看作者的文字駕馭功力。

  • 3 # 魯源

    我覺得中短篇小說的創作,在語言上用力是必須的。因為,我們寫中短篇小說,必須要有時間、地點、人物三要素,這是基本常識。而完成這些人物除了故事的結構外,最重要的就是語言。我從三個方面來分析和回答中短篇小說創作,在語言上需要使勁用力的問題。

    首先,無論中篇還是短篇,都需要刻畫人物,而刻畫人物必須在語言上下功夫。寫小說,我們在時間、地點的安排上,可以模糊範圍,不具體指明是某年某月某日或者某城市,但是,要交代背景範圍,這一點語言的功夫可以略一些。可是,在人物刻畫上,我們的語言就不能偷懶了。塑造人物形象,就是要透過人物的衣食住行以及人物對應的環境表現,還有在一些事件的處理和把握上凸顯出來,而這些必須用語言來完成。也就是說,寫人物,必須在語言上下功夫。

    其次,無論中篇還是短篇,都需要描述和寫好一個故事,寫故事離不開語言。在小說中,我們要透過作者所描述的故事,告訴大家一些什麼。那麼,我們要寫的這個故事,要求必須生動,更要有真實感。而要把故事寫的生動感,就必須要求作者有較強的語言把握能力和對故事情節的駕馭能力。特別是在故事開篇,需要作者要以最簡潔的方式,渲染出一個氛圍,可謂龍頭豹尾。如果作者不能在最短的字數內,引起讀者的興趣,而把文字浪費在景色描寫或者煽情獨白上,顯然是不合要求的。而要完成這些,就必須要求作者要有較強的語言駕馭能力,只有在語言上使勁下功夫才能達到最佳效果。

    再是,無論中篇還是短篇,都是寫給讀者讀和看的,如果語言不優美不感人,是沒有讀者的。中短篇的創作無論寫故事何時寫人等都離不開語言,如何做到文筆優美至關重要。目前,有些作者儘管文筆優美,但是在語言的駕馭上缺少火候,自然寫出的作品讀者不會喜歡。特別是有的作者在用筆上喜歡往玄往飄裡寫,這主要是因為語言的筆力不夠,寫不出凝練的語言所造成的。語言文筆是的優美,是作者個人風格使然。尤其是在人物的主角兒和配角兒的安排上和在結構上,都不能僅僅是圍繞一件事情,而是透過角色交織纏繞的多個故事線索展開描寫,而要完成這些,就必須要在語言上下功夫。如果不再語言上使勁用力,就會使得人物變得“臉譜化”,沒有讀者喜歡的。

    我的回答,不知道您是否滿意。

  • 4 # 鬱香墨

    小說中的語言,與其它的文章大有區別。小說語言來自於故事中人的口白,都是群言系列。當力強弱時,都是根據故事情節中人的自我表述,當強則強,當弱則弱。

    著書者只能在書的扉頁上說話,或者在一段特定的環境和背景之內有少許的花插,否則,你的小說將大打折扣,乏味。

  • 5 # 大悔憶智冰

    如果是寫網文,沒必要在語言上用力,能夠把故事講好就行了,哪怕是“小白文”。

    還有人的網文一開始就是奔影視、遊戲改編去的,所以更沒必要重視語言。

    如果出實體書,應該重視語言。

    畢竟文學是語言的藝術。

    畢竟那些大家的語言都是造詣和辨識度都很高的。

    魯迅的格言般的精煉,沈從文民歌一樣的清新。

    古人對語言的追求,更是嘔心瀝血。

    “兩句三年得,一吟雙淚流”,

    “為人性僻耽佳句,語不驚人死不休”。

    古人對語言的錘鍊,是落實到字的。

    王安石的“春風又綠江南岸”,從“到”,到“過”,到“入”,到“滿”,修改了好多次,最後才選定了這個“綠”字。

    當然,那是詩歌。

    但小說《紅樓夢》,也是字字珠璣。

    四大名著,哪一部語言都不差。

    現在文學處於後現代語境,解構、惡搞,嬉皮笑臉,隨隨便便,但那是表面現象,真正的作家,其語言都是千錘百煉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西蒙斯和米切爾會是未來的詹科嗎?